由于古代度量衡制度在各個歷史時期有所不同,所以閱讀古醫(yī)書時可見到多種計量單位?,F(xiàn)代印刷的醫(yī)書對古方仍錄其原來的用量,主要是作為理解古方的配伍意義、結(jié)構(gòu)特點、變化原因,以及臨證用藥配伍比例的參考。在臨床應用時,應當按近代中藥學和參考近代各家醫(yī)案所用劑量,并隨地區(qū)、年齡、體質(zhì)、氣候及病情需要來決定。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內(nèi)分泌科衛(wèi)蘭香 根據(jù)我國國務院指示,從1979年1月1日起,全國中醫(yī)處方用藥計量單位一律采用以“g”(克)為單位的公制。 十六進制與公制計量單位的換算率 1斤(16兩)= 0.5kg = 500g 1市兩 = 31.25g 1市錢 = 3.125g 1市分 = 0.3125g 1市厘 = 0.03125g 歷代衡量與秤的對照 時代 古代用量 折合市制 古代容量 折合市制 西漢 一兩 0.5165市兩 一升 0.34市升 新莽 一兩 0.4455市兩 一升 0.20市升 東漢 一兩 0.4455市兩 一升 0.20市升 魏晉 一兩 0.4455市兩 一升 0.21市升 北周 一兩 0.5011市兩 一升 0.21市升 隋唐 一兩 1.0075市兩 一升 0.58市升 宋代 一兩 1.1936市兩 一升 0.66市升 明代 一兩 1.1936市兩 一升 1.07市升 清代 一兩 1.194 市兩 一升(營造) 1.0355市升 |
|
來自: 經(jīng)方閣1 > 《1傷寒論,金匱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