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 古代重量 折合市制 古代容量 折合市制 秦代 一兩 0.5165市兩 一升 0.34市升 西漢 一兩 0.5165市兩 一升 0.34市升 新莽 一兩 0.4455市兩 一升 0.22市升 東漢 一兩 0.4455市兩 一升 0.22市升 魏晉 一兩 0.4455市兩 一升 0.21市升弱 北周 一兩 0.5011市兩 一升 0.21市升弱 隋唐 一兩 1.0075市兩 一升 0.58市升弱 宋代 一兩 1.1936市兩 一升 0.66市升弱 明代 一兩 1.1936市兩 一升 1.07市升弱 清代 一兩(庫平)1.194 市兩 一升(營造) 1.0355市升
注:中藥藥材一律以市稱計算,即十厘為一分,十分為一錢,十錢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 現(xiàn)今用克計算,即一分為0.3克,一錢為3克,一兩為30克,一市斤為500克,一公斤為1000克。 本書度量衡均系漢制??紳h時以六銖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即二十四銖為一兩。凡本書中云一兩者,折今約一錢(3克);云一升者,折今約18至30毫升;云一方寸匙者,折今約2至3錢(6克~ 9克);云一錢匙者,約折今5至6分(1.5克~2克);云一尺者,約折今一兩(30克);云如雞子大者,折今一兩五錢(45克);以枚數(shù)計算者,應結合實際情況,靈活掌握。 古稱(漢制)以黍、銖、兩、斤計算,而無分名。到了晉代,則以十黍為一銖,六銖為一分,四分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即以銖、分、兩、斤計算量,直至唐代醫(yī)方仍沿用之。 古方有云等分者,非重量之分,是謂各藥斤兩多少皆相等。大都用于丸散劑,在湯、酒劑中較少應用。 古方有刀圭、方寸匙、錢匙、一字等名稱,大都用于散劑藥。所謂方寸匙,作匙正方一寸,抄散,取不落為度;錢匙者,是以漢五銖錢抄取藥末,亦以不落為度;半錢匙者,則為抄取一半;一字者,即以開元通寶錢幣(幣上有開元通寶四字)抄取藥末,填去一字之量;至于刀圭者,乃十分方寸匙之一。其中一方寸匙,藥量約合五分;一錢匙藥量,約合三分;一字藥量,約合一分(草木藥散要輕些)。另外,藥有以取類比象作藥用量的,如雞子黃、彈丸、梧桐子、大豆、小豆、大麻、小麻、兔屎大等。大致漢晉時稱量三斤約為現(xiàn)在的一斤(500克);一兩約合現(xiàn)在的三錢(9克);一雞子黃大的量約合三錢(9克),提出作為參考。 如參閱“傷寒”、“千金”、“外臺”等漢唐方書,還應注意其服法,多數(shù)方劑日分三服、再服,得效止服。則古方藥一劑等于現(xiàn)在用的,故直接的折算,可按一兩約合一錢計算。但要結合具體病情,不宜機械折算。
以漢五銖錢考證,每兩約合今之三錢,則原方三兩,一劑當?shù)镁艤\,再以分溫三服折之,每服亦僅得三錢耳。由是觀之,原方三兩,今用三錢,于古法正無不合也。 古今煎法,服法懸殊,古者,如桂枝湯,但取初煎之汁,分之為三,曰一服、再服、三服。今則取初煎為一服,次煎為二服,是其間不無徑庭。 古方原作三兩者,今常作三錢用之,視證之較輕,病之可疑者,更減半用之,如用錢半是也。以此為準,利多弊少。 附:東漢與今計量折算表 東漢(公元25~220年) 折合公制 一銖(十黍為銖,六銖為分) 0.58克 一兩(24銖為兩) 13.92克 一斤(16兩為斤) 222.72克 一方寸匙(正方一寸,抄黍不落為度) 草木藥粉:3.125克 金石藥粉:約6.2克 一錢匕(以五銖錢抄黍,不落為度) 草木藥粉:2.0克 金石藥粉:約4.0克 一合(10勺為合) 19.81毫升 一升(10合為升) 198.1毫升 一斗(10升為斗) 1981.0毫升 一尺 23.04厘米
注:漢代藥秤的銖、兩、斤,均按當時衡量折半。 東漢與魏晉時代,衡量類同。 |
|
來自: 天一藏經(jīng)樓 > 《中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