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普法戰(zhàn)爭結束以后,德意志實現(xiàn)了國家的統(tǒng)一,并向歐洲強國邁進。普法戰(zhàn)爭中法國遭到普魯士的沉重打擊,戰(zhàn)敗割地賠款,實力受損。 為了防止法國東山再起,德意志外交政策把孤立法國作為其首要目標。為此,俾斯麥積極進行外交活動,在1873年10月促成俄奧德三國訂立協(xié)議,史稱“三皇同盟”。但是三皇同盟實際上是一個松散的聯(lián)盟,外部有英法等國的猜忌,內部矛盾重重。1874年“東方問題”的出現(xiàn)并激化,惡化了俄奧的同盟關系。 1878年6月13日柏林會議召開,俾斯麥企圖利用柏林會議促成柏林成為歐洲事務的中心,進一步孤立法國,于是充當起調停歐洲其他列強矛盾的角色。然而,聰明的英國人卻借這次柏林會議和德國人調停的機會沉重地打擊了俄國人,俄國外交在柏林會議上的失敗使俄德關系迅速惡化,三皇同盟分崩離析。俄奧、俄德關系惡化,俾斯麥開始考慮與奧匈結盟,就在奧匈外交大臣安德拉西辭職的前期,于1879年促成了俄奧軍事同盟的建立。 但是俄奧同盟的建立沒有給俾斯麥帶來安全感,為了防止法俄結盟,俾斯麥積極接觸俄國,要求與俄國進行談判,征得俄方同意,俾斯麥把奧匈拉進了談判的行列。奧匈原本打算聯(lián)英或聯(lián)俄,但是英國自由黨格拉斯頓取代保守黨狄斯累里組閣,其在“東方問題”的立場是絕對不支持土耳其,不與奧匈結盟,擺在奧匈面前的就只有聯(lián)俄,于是接受俾斯麥的建議參加了與俄國的談判。三國于1881年6月18日在柏林簽訂協(xié)定,恢復了1873年的三皇同盟關系。德奧軍事同盟以及俄奧俄三國同盟的建立標志著俾斯麥的外交體系開始建立起來。 為了鞏固這個新建立起來的外交體系,俾斯麥開始將注意力移向南方國家—意大利。1870年的普法戰(zhàn)爭,意大利從中受益,得到了羅馬,并以羅馬為首都實現(xiàn)了國家統(tǒng)一,統(tǒng)一以后的意大利在外交活動中沒有作為。十九世紀的后半期列強紛紛向經濟落后地區(qū)擴張,意大利也不例外,將北非的突尼斯列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可是法國想染指突尼斯,與意大利發(fā)生矛盾。1881年法國出兵占領突尼斯,法意矛盾尖銳起來,在外意大利一時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與此同時,國內的教皇領地問題也困擾意大利,為了擺脫困境,意大利開始向外尋找盟友。于是便伸手接過俾斯麥遞來的外交“橄欖枝”,俾斯麥在向意大利示好的同時,也積極向奧匈施加壓力,要求奧匈采取與德同樣的外交政策,即與意大利結盟.1882年5月20日,德奧意三國同盟正式在維也納成立,意大利政府在三國同盟簽字以后立即發(fā)表聲明,所簽條約在任何時候“都不得認為是針對英國的”。 不與英國為敵是意大利始終堅持的一個原則。特別提出的是1881年6月28日,奧匈與塞爾維亞簽訂了奧塞條約,1883年10月30日奧羅條約簽訂,這兩個條約的簽訂標志著俾斯麥外交體系擴大。三皇同盟和三國同盟構成了俾斯麥外交體系的重要基礎。 十九世紀后期的歐洲大國外交活動頻繁。1887年是俾斯麥外交活動重要的一年。1887年2月12日,英意奧三國訂立了第一次地中海協(xié)定,維持地中海以及亞得里亞海、愛琴海和黑海的現(xiàn)狀。2月20日,到期的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在柏林續(xù)訂。6月28日德俄簽訂了“再保險條約”。(由于德奧同盟保證了奧匈在德國與法國作戰(zhàn)時中立,德俄條約又保證了俄國的中立)1887年12月12日英意奧簽訂了第二次地中海協(xié)定。兩次地中海協(xié)定的簽署國,有三國同盟中的兩個國家,俾斯麥沒有出面,就利用奧匈和意大利將英國拉向德奧意同盟。加上1887年5月意大利與西班牙成立的另一個地中海協(xié)定,至此,俾斯麥構筑的外交體系網堅固起來。再保險條約和地中海協(xié)定是俾斯麥外交的登峰造極之作。面對俾斯麥構筑起來的外交網絡,法國已經完全被孤立起來。但是,這樣的外交體系沒有持續(xù)多長時間,就因為俾斯麥的下臺而解體了。 左望 國際關系與國際政治 |
|
來自: 昵稱m5Gu5 > 《國際關系與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