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漢族的由來 一。大秦帝國,二世而亡 秦始皇時,秦朝的統(tǒng)治就存在巨大的統(tǒng)治隱患,因秦始皇的威望及能力將這些危機壓了下去,如果后繼者有能力,或許能將這些隱患逐漸消除,可是后繼者胡亥卻是個昏庸的皇帝。 秦二世胡亥沒有勵精圖治,剛剛登位,政治環(huán)境還不穩(wěn)定的情況追求享樂,營造阿房宮、朝政交由太監(jiān)趙高處理、殺群公子、將秦始皇時的官吏進行大換血,起用大量毫無能力的貧賤之人做官、徭役無度。終于導致陳勝、吳廣大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而揭竿起義,起義初期,秦王朝不夠重視,沒有派大軍鎮(zhèn)壓,這星星之火立成燎原之勢,各地人民紛紛響應,尋找并立楚、齊、趙、魏、韓、燕等諸侯后裔為王,天下共攻暴秦。秦二世立三年而秦帝國滅亡。 秦國滅亡的原因漢朝智者賈誼寫了一篇《過秦論》流傳千古,里面講秦帝國滅亡的原因分析的非常仔細,但里面并沒有指出一個規(guī)律(在那個時代也沒法得出):一個體制的巨大變革必須經過一段動蕩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舊體制和新體制會出現(xiàn)拉鋸戰(zhàn),需要一個王朝甚至數(shù)個王朝為此陪葬。 而秦朝就處于分封制和中央集權制的拉鋸戰(zhàn)中,為此而陪葬也符合規(guī)律了。 秦朝滅亡的最大功臣不是漢高祖劉邦,而是西楚霸王項羽。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二.天下共攻秦 劉邦,一個農民,一個不務本業(yè)、嗜酒好色、有點無賴的農民。劉邦雖不治家業(yè),但為人大度,喜歡結交朋友,年輕時仰慕信陵君,想到信陵君那里混口飯吃,不想到魏國都城大梁時,信陵君已死,劉邦在這里認識了名士張耳。年輕時的游學增長了劉邦的見聞。 秦統(tǒng)一中國后,劉邦在家鄉(xiāng)沛縣,任泗水亭長。秦二世繼位后,徭役無度。劉邦押解鄉(xiāng)人往驪山服徭役,路途上很多人害怕徭役而逃亡(服役而死者甚眾)。劉邦想著這么多人逃亡,等到了驪山,按照秦律,自己也難逃死罪,于是在半路上將所有人遣散,自己帶著一些愿意跟隨自己的人逃亡到山林之中。據(jù)說劉邦逃亡時,醉酒,有白蛇擋道,劉邦斬了道路中的白蛇后往前走,后邊的人經過斬蛇處時,見一老婦人在路邊哭,問其原因,說:“我的兒子是白帝子,被赤帝子斬殺,所以在這里哭。”言下之意劉邦乃赤帝兒子,后劉邦建立漢朝以五行之火為漢德。(歷朝歷代的皇帝都需要借助一些神跡證明自己是接受天命的人。陳勝起義時也寫了“陳勝王”的布帛塞入魚腹,士兵殺魚時見此三字以為神跡。) 陳勝起義后,沛縣的縣令也想響應起義軍,但身邊缺少能人,沛縣小官吏蕭何、曹參建議沛縣令請劉邦回來幫忙,縣令讓劉邦的故交樊噲請劉邦回來。劉邦帶著幾百人回到沛城邊,縣令見劉邦人多,懼其奪權,所以閉城以拒劉邦入內,劉邦在蕭何、曹參的幫助下攻入沛縣,殺了縣令,被眾人擁護為沛公,這樣劉邦就有了一個小軍隊。 劉邦帶著軍隊攻打周邊的小城鎮(zhèn),也慢慢壯大起來,之后占領了一個重要城鎮(zhèn)豐邑,劉邦讓雍齒駐守豐邑,自己繼續(xù)攻打周圍城鎮(zhèn)。誰知雍齒投靠了另一個勢力較大的起義軍(魏軍),劉邦回軍攻豐,幾次都攻不下來,無奈之下,劉邦只得投奔項梁,在項梁的支持下攻下了豐邑。 項梁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兒子,楚亡后逃亡到吳中,結交豪杰。陳勝起義,項梁和侄子項羽也起兵響應,開始時,項梁令項羽殺了郡守,項羽一人又殺了官府內的士兵近百人,余者戰(zhàn)栗,奉項梁為首,項梁召集豪杰,這樣就有了起家的小班底。項梁的運氣非常好,起義初期很多零散的起義軍投奔他,尤其是陳嬰帶著兩萬人擁項梁為首,項梁的軍隊很快發(fā)展到六七萬人,成為諸多起義軍實力較強的一支。 劉邦投奔項梁后被封為碭郡長,期間,劉邦和項羽成了好朋友,也成了項梁最得力的兩個將軍。 秦王朝的主力軍隊還在北邊修長城,和游牧民族對峙,咸陽城內沒有多少軍隊,為了鎮(zhèn)壓以陳勝為首的各地起義軍。秦二世聽從少府章邯的建議,大赦修建驪山的四十萬刑徒,授予兵器,以章邯為將,攻打陳勝,最終殺死了陳勝。陳勝雖死,但各地的反秦軍還是很多,其中楚地的項梁、趙地的武臣(已自稱為趙王)、燕地的燕王韓廣、魏地的魏王魏咎、齊地的田氏實力較大。(這是分封制卷土重來對抗中央集權制的體現(xiàn)) 章邯擊破陳勝軍,下一個目標就是項梁。 陳勝死,項梁為了逐鹿天下,尋訪楚王的后裔,找到了為人牧羊的熊心,立為楚懷王。因為項氏世為楚將,擁立楚王才名正言順。項梁率領的楚軍和章邯率領的秦軍初期交鋒中,楚軍全勝,項梁遂輕視秦軍,又派項羽和劉邦帥軍攻打周邊城池。 章邯抓住項梁輕敵的弱點,急襲楚軍,打敗楚軍,殺死項梁,楚軍潰散。章邯擊敗楚軍,又引兵進攻另一大起義軍——趙軍。趙軍也抵擋不了秦軍,節(jié)節(jié)敗退,退守巨鹿城,秦軍包圍了巨鹿城,此時秦軍已經得到王離所率領的北邊二十萬長城軍增援。一場大決戰(zhàn)即將上演。 楚軍被章邯大破之后,楚懷王收編殘兵敗將,項羽、劉邦等的軍隊也在其中,這樣楚軍又聚集在一起。楚軍將領商議一番之后,決定派主力北上救趙,另派一支小部隊西進攻打空虛的秦都咸陽。主力軍以宋義為上將軍(宋義:楚將,預見了項梁驕兵必敗的結果)、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而西進的小部隊則由劉邦統(tǒng)帥。 宋義帥楚軍救趙,然宋義希望秦、趙兩軍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在救援途中置酒高會,項羽不認同宋義的戰(zhàn)略,在宋義軍帳中殺了宋義。(之前,項梁起兵時,帶項羽殺了郡守,項羽一人殺了圍攻上來的縣卒近百人,擊殺宋義易如反掌。)統(tǒng)領了楚軍。項羽派人請齊王派兵一起求援趙國,此時的齊地發(fā)生了兩個田姓貴族爭權的斗爭。起兵的田儋自立為齊王,為秦軍所殺,齊人田角、田間立另一貴族田假為齊王,田儋的弟弟田榮趕走田假,立哥哥田儋的兒子田市為齊王。田假逃亡到楚國,田角、田間逃亡到趙國。項羽向齊請求援軍時,田榮要求楚國殺田假、趙國殺田角兄弟,齊才發(fā)兵幫助項羽,然而楚、趙均不答應田榮的要求,田榮最終也不發(fā)兵幫助項羽。 項羽帥楚軍到巨鹿時,救援趙軍的十幾路起義軍駐扎在黃河南邊;秦將章邯帥主力圍巨鹿,王離帥長城軍阻斷救援的起義軍。救援軍見黃河北邊漫山遍野的秦軍軍帳、士兵,均害怕秦軍,不敢渡河。 項羽先遣兩萬楚軍渡河,建立陣地,而后帥全部的五萬楚軍渡河,而十幾路救援軍均作壁上觀。楚軍渡河之后,項羽令軍士摔破釜甑、鑿沉船只(破釜沉舟),每個士兵僅帶三天的糧食,與王離軍戰(zhàn),九戰(zhàn),皆大捷,終于斷絕王離的糧道,而后大破王離大軍。楚軍與秦的王離軍大戰(zhàn)時,喊聲震天,個個以一擋十,大破秦軍后,各路諸侯跪著拜見項羽,軍隊都由項羽節(jié)制。 項羽帥大軍與章邯大軍對峙。相持之時,秦二世聽到章邯軍的情況,數(shù)次派使者責備章邯,章邯恐懼,派司馬欣到咸陽城向秦二世匯報軍情,趙高不讓司馬欣見秦二世,準備殺掉司馬欣,司馬欣害怕,逃回章邯的軍中。趙將陳余也寫信給章邯,大意是秦將白起、蒙恬為秦國開疆拓土,結果都被秦賜死,即便您立下大功,后果也和白起、蒙恬一樣;現(xiàn)在宦官趙高用事,想殺掉您為他自己的罪責開拓;您現(xiàn)在是有功亦誅、無功亦誅,何不與諸侯聯(lián)合共攻秦,還可以裂土封王。這擊中了章邯的軟肋,因為秦國的確有這樣的傳統(tǒng),不單單近時的武將白起、蒙恬被賜死,連文官如商鞅、張儀、呂不韋等等也不得善終。于是章邯向項羽請降,項羽開始想盡滅秦軍,不同意章邯的請降,又和秦軍打了幾仗,但章邯能滅陳勝、破項梁、圍巨鹿,自非等閑之輩,項羽軍雖勝,卻不能殲滅章邯的有生力量。不久,項羽軍糧告急,遂同意章邯的請降,巨鹿之戰(zhàn)結束。起義軍大獲全勝,秦帝國再無有生力量抵抗起義軍。 接受秦軍投降后,項羽將二十萬秦軍全部坑殺,獨留秦將章邯、司馬欣、董翳三人。坑殺秦軍后,項羽帶領各路諸侯西進至函谷關,秦軍見項羽坑殺投降的秦軍,遂頑強抵抗,項羽西進咸陽的步伐因此而遲滯。這樣,劉邦的軍隊就有機會了,當初楚懷王與天下約定“先入咸陽者王”,楚漢相爭因此而埋下了禍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