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陳勝、吳廣起義的過程中,隨激流而進入起義隊伍的有各種各樣的人物。一些大國的舊貴族看到時機來到了,他們也打起反秦的旗號,加入了起義隊伍。他們的實際目的是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yè)。 武臣、張耳、陳余可以說是這類人物的代表,就連孔丘的八世孫孔鮒,也投奔了起義軍。對于這種復雜的情況,起義軍的領袖們是缺乏認識的。 他們只看到了參加起義的隊伍,在反秦方面的一致性,而沒有看到反秦動機的差別性。陳勝命令武臣、張耳、陳余組成北路軍。可是,這些人到了河北之后,一個個恢復舊國,自立為王。脫離農民軍,不聽陳勝調遣。 這些分裂勢力是,造成陳勝、吳廣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陳勝被叛徒殺害之后,作為農民起義雖然受到了很大的挫折,但其他農民隊伍正在醞釀著新的更大的風暴。 項梁在得知陳勝遇害的消息后,迅速召集各路義軍開會,會上議定擁立前楚懷王的孫子心為王,仍號楚懷王,都盱眙(今江蘇盱眙),項梁為武信君,陳嬰為上柱國。為了對付章邯的囂張氣焰,項梁集結力量在東阿(山東陽谷縣東阿鎮(zhèn)),首先給章邯以迎頭痛擊。 項羽、劉邦所率領的起義軍在城陽(河南范縣東南)、雍丘又大破秦軍,并斬殺秦三川郡守李由(李斯之子)??墒瞧鹆x軍有了幾次小的勝利,項梁便驕傲起來了。 章邯看到有機可乘,便指揮秦軍乘項梁不備,對駐扎在定陶的義軍實行夜襲,結果大破義軍,項梁也戰(zhàn)死了,起義軍又一次遭到挫折。為了保存力量,項羽、劉邦迅速后撤把兵力集結于彭城(今徐州),以避免被各個擊破。 定陶大戰(zhàn)之后,章邯以為“楚地兵不足憂”了,因而率兵渡河北上,向張耳、陳余率領的趙軍進攻。在此以前武臣被部將李應殺死,張耳、陳余立原趙國舊貴族趙歇為趙王。 章邯大兵壓境,進逼邯鄲。趙王歇、張耳、陳余,放棄邯鄲退至鉅鹿城(今河北平鄉(xiāng)縣西南)。章邯又與王離一起,對巨鹿實行重兵包圍。巨鹿糧少兵單,危在旦夕,趙王歇、張耳、陳余派使者向彭城告急求援。起義軍在彭城立即召集緊急軍事會議,研究如何救趙。 會上議定兵分兩路:一路由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率軍約七萬人北上救趙;一路由劉邦率領,西攻威陽。與此同時,趙王歇也向其他反秦勢力發(fā)出了告急求援信。魏、燕、齊都派出軍隊前來救趙。 但他們兵力有限,不敢與秦軍對陣,只是在鉅鹿城外筑壘自保,觀望事態(tài)的發(fā)展,宋義率領的救趙大軍行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后,駐下來不再前進,時間長達四十六天。在軍情萬分緊急的情況下,作為一軍統(tǒng)帥的宋義競違背彭城會議的決定,屯兵不前。 一方面是他害怕秦軍,畏敵如虎;另一方面,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盤,對于宋義這種坐山觀虎斗的可恥行徑,項羽曾給予有力的痛斥,項羽憤怒地殺死了宋義,并將事情報告楚懷王,楚懷王于是封項羽為上將軍,指揮抗秦救趙。 公元前208年,項羽率大軍瘦漳河救趙。為了表示與秦軍血戰(zhàn)到底、一決雌雄的決心,項羽在大軍渡河之后,下令皆沉船,破金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還心。這種破釜沉舟的精神,顯示出項羽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項羽軍在到達巨鹿之后,對秦軍實行包圍戰(zhàn)術,斷絕其糧道。項羽軍作戰(zhàn)非常勇敢,戰(zhàn)士“呼聲動天”,“無不以當十”。連續(xù)出擊,九戰(zhàn)九捷,終于大敗秦軍,統(tǒng)帥王離被虜,將軍蘇昌被殺,巨鹿之圍徹底解除。 接著,項羽又重整軍威,追擊步步退卻的章邯軍。在項羽軍的連續(xù)沉重打擊下,章邯不得不于公元前207年7月在洹水南殷墟(今河南安陽)向項羽投降。這樣,通過鉅鹿之戰(zhàn),秦的主力部隊、精銳部隊基本上被消滅了,秦王朝的覆滅只是個時間問題了。 鉅鹿之戰(zhàn)是秦末農民戰(zhàn)爭中最激烈、最壯麗的一幕,它扭轉了整個戰(zhàn)局,給秦統(tǒng)治者以致命的打擊,最終決定了秦王朝滅亡的命運,其歷史作用是應充分肯定的。 同時,通過巨鹿之戰(zhàn),項羽在人們心目中的威望迅速提高,各路諸侯更是為之懾服。項羽召見諸侯將領時,他們“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边@樣,項羽便登上了各路反秦義軍的領袖的地位,就是楚懷王也不被他放在眼里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