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關印象派盛期的研究中,西斯萊(Alfred Sisley)的作品是很值得注意的,西斯萊是印象派中最始終如一的,幾乎是一成不變地在畫著風景畫。從小受到良好教育的西斯萊喜歡讀莎士比亞,對透納、康斯特布爾的畫十分傾心。1862年西斯萊在巴黎進了格萊爾畫室,與同屬印象派的莫奈、雷諾阿和巴齊耶是同學。西斯萊的早期作品色調(diào)沉穩(wěn),通常是由棕色、綠色與灰色構成。從中可見他對柯羅、庫爾貝、馬奈等人的欽佩。西斯萊對調(diào)子有著十分正確的感受力,對結構與空間也很感興趣。1863年西斯萊和同伴們一起到了楓丹白露附近的舍依村,在這里留下了一些出色的風景畫。1866年和雷諾阿一起住在馬爾洛德,1867年又和巴齊依同去翁弗勒。這些時期由于西斯萊學畫遲,家境又富裕,畫面有聊以自慰的感覺,所以成就并不驚人。 油畫:馬利港的洪水,畫家:西斯萊 1872-1878年間是西斯萊創(chuàng)作的盛期。雖然那時他的生活因父親的病故而開始變得貧困。這一時期西斯萊在色彩上取得的成就是突出的,豐富、強烈、斑斕,同時不失穩(wěn)定性。《馬利港的洪水》和一幅《洪水泛濫中的小舟》作于同一年,從中可以看出馬利港的洪水在吸引西斯萊。這一題材可以讓西斯萊發(fā)揮自己的色彩特長,去表現(xiàn)那閃閃發(fā)光的水面。我們在畫面上看不到激烈動蕩,有的只是平穩(wěn)沉著的氣氛。西斯萊并不是在報道洪水的狀況,而是想在灰色天空以及廣闊的水面中結合個人的感受,并把這種感覺優(yōu)美地體現(xiàn)出來。這也是西斯萊主張的,情節(jié)和主題一定要表現(xiàn)得樸素易懂,使觀眾容易捉摸。刪除多余的細節(jié),能使觀者循著畫家給他指明的方向去尋味,并使他首先發(fā)現(xiàn)作者所神往的東西。我們還可以看到,在西斯萊一些最好的作品中,總是帶有親切而憂傷的格調(diào),這種格調(diào)在1880年之后則不太突出了。在1878年他與雷諾阿等人一樣脫離印象派展覽會后,作品卻又被官方沙龍拒絕,這使得西斯萊失掉了友誼,又得不到另一方的承認。漸漸地,其畫風失去了70年代里的精神。 |
|
來自: 讀書作樂 > 《印象派以及后印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