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歐洲任何一個有名望的博物館都藏有詹貝利諾(Giambellino),即喬凡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的作品。然而,從17世紀(jì)后半期到本世紀(jì)中,人們幾乎把喬凡尼·貝利尼遺忘了……” 以上是意大利藝術(shù)評論家喬凡尼·莫雷利(Givanni Morelli)1897年說的話。因為在最著名的威尼斯畫家喬凡尼·貝利尼死后,他很快便被人們遺忘了。16世紀(jì),提香(Titien)、丁托列托(Tintoret)、委羅內(nèi)塞(Veronese)等畫家,把貝利尼的作品當(dāng)成過時的東西加以摒棄。喬凡尼·貝利尼的出生恰逢“原始畫派”風(fēng)行于意大利和法蘭德斯的15世紀(jì)30年代,但他后來創(chuàng)立一種全新的畫法,即威尼斯畫派。這是一種以色彩和光線觸動觀者心靈的藝術(shù)。 油畫:圣約伯教堂裝飾屏,畫家:喬凡尼·貝利尼 新藝術(shù)的代表作《圣約伯教堂裝飾屏》(le Retable de saint Job)現(xiàn)藏于威尼斯美術(shù)學(xué)院陳列館。這一作品完成于1478到1487年間,這是喬凡尼·貝利尼的成熟時期。畫中匯集了宗教傳說里的圣賢人物:圣母和圣子坐在中間的高位上,頭上是當(dāng)時教堂流行的傘狀華蓋裝飾;三個男孩模樣的無翼天使各自演奏一種樂器;另外還有六個不同時代的圣徒。六個圣徒分為兩組,每組各三人。在瑪利亞右邊,即裝飾屏的重要人物位置上,有穿著棕色粗呢僧侶服的弗朗索瓦( Francois),拿著牧杖形十字架的施洗約翰和年邁的約伯。左邊站著穿黑白兩色衣服的多梅尼科會修士,被箭刺穿身體的塞巴斯蒂安和方濟(jì)會主教路易·德·圖盧茲。兩組圣徒各形成一個三角形;由三個天使構(gòu)成寬而矮的金字塔形與之相呼應(yīng)。最后,所有人物與圣母一起構(gòu)成另一個更寬的三角形。這樣的安排從表面看來是自然的,但實際上則是精心思考的結(jié)果。 在小禮拜堂談話的繪畫題材被稱作“神圣談話’(Conversation sacree)。喬凡尼·貝利尼的《圣約伯教堂裝飾屏》是威尼斯第一個(在意大利也是較早的)“神圣談話”。貝利尼的創(chuàng)作思想既奇特又深刻:以往的圣徒都各自單獨地接受公眾的崇拜,他們每一個人都要分別占據(jù)一幅畫面?,F(xiàn)在他們被集中在同一空間,即畫中的禮拜堂內(nèi),因而使作品構(gòu)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這產(chǎn)生了巨大的精神影響:圣徒們從此不再與一般信徒截然分開;他們不僅是被崇拜者而且也成為崇拜者。貝利尼的《圣約伯教堂裝飾屏》主要是獻(xiàn)給瑪利亞的。她處于畫面的中心位置。半圓形后殿頂部獻(xiàn)給她的題辭寫道:“感謝無邊的恩惠”;生翼天使們手捧的徽章上寫著:“向純潔、謙遜與勇敢之花致敬”。圣徒們在她面前祈禱,就像觀眾所要做的一樣。畫中除了對圣母的崇拜以外,還突出了對基督的熱愛。耶穌后來遭受的苦難,從他本身異常的動作巾已經(jīng)作了預(yù)示:他用手所摸的位置就是后來羅馬士兵在十字架下用長矛刺中的地方。然而,圖畫里的弗朗索瓦用更明確的方式重復(fù)了幼兒基督的動作,他揭開衣服,露出身上的傷痕。因為上帝曾賜予他替基督接受傷害的特權(quán)。 在喬凡尼·貝利尼創(chuàng)作《圣約伯教堂裝飾屏》之前,翁布里亞藝術(shù)家皮耶羅·德拉·弗朗西斯卡(Piero della Francesca),在離威尼斯不遠(yuǎn)的烏比諾創(chuàng)作了一幅《神圣談話》。這幅《圣母子與圣徒》(Retablede Brera)(因其藏于布雷拉宮繪畫陳列館而命名)和幾年后完成的《圣約伯教堂裝飾屏》十分相似。前者畫面中,幼年的耶穌正在沉睡,前排的施洗約翰把他指給觀眾。在此,弗朗索瓦也揭示了自己的傷口。耶穌的沉睡預(yù)示著他后來的死亡。圣徒們對瑪利亞和耶穌有滿腔無比的熱愛,并鼓勵觀眾以他們?yōu)榘駱?。這兩幅畫還有一個共同點:貝利尼和弗朗西斯卡的裝飾屏最初都是鑲在墻上的一個大理石框內(nèi)。這石框便成為畫中建筑物實際的延伸。整個作品給人的感覺是:墻上開辟一塊真正的空間,教堂的小禮堂內(nèi)真的聚集了圣徒。于是,被逼真的透視效果所震驚的信徒們,便更容易被畫中人物“請進(jìn)”神圣的場景里。 但是,喬凡尼·貝利尼畫的教堂與皮埃羅·德拉·弗朗西斯卡的有很大不同。后者采用的是由建筑師阿爾貝蒂(Alberti)創(chuàng)立的新佛羅倫薩風(fēng)格。畫面中帶凹槽的壁柱、貝殼形的拱頂體現(xiàn)了古典主義建筑的圖案。作品的色彩比較明亮,簡單的紅色大理石鑲在白色的石塊中間?!妒ゼs伯教堂裝飾屏》則不同,畫面中的建筑風(fēng)格具有拜占庭時期的特點:它參照了圣馬爾克大教堂的鑲嵌拱頂,表現(xiàn)的色彩多為暖色、金色,且非常復(fù)雜。 這種選擇具有象征性意義。圣馬爾克大教堂是威尼斯共和國的重要紀(jì)念建筑。喬凡尼·貝利尼參照它,從而表現(xiàn)出他的愛國主義。然而最主要的還是美學(xué)上的選擇。橘黃色的光照進(jìn)教堂,與鑲嵌拱頂?shù)慕鹕ハ噍x映,使墻面的大理石呈現(xiàn)出琥珀色,并且把柔和的色彩變化映照在人們身上。形狀似乎不是畫出來的,而是從這種光線中產(chǎn)生出來的。在上面,鑲嵌的小塊像是在閃爍,這是畫家貝利尼用較厚的油彩,把許多沒有明確輪廓的亮色塊排列在一起后,所產(chǎn)生的效果。在下面,人物的衣服通過亮光和陰影加以表現(xiàn),他們的身體則體現(xiàn)了色彩細(xì)微變化的效果。視覺的統(tǒng)一性和貝利尼式色彩與光線的和諧,這兩點即為偉大的威尼斯畫派的誕生下了注腳。只有達(dá)芬奇(Leonard de Vinci)的單色和諧,及其無限變化的色調(diào),才能與之媲美。 畫家喬凡尼·貝利尼簡介 喬凡尼·貝利尼于1430年生于意大利的威尼斯,他是畫家雅各布·貝利尼(Jacopo Bellini,死于1470年或1471年)的私生子,也是畫家貞提爾·貝利尼(Gentile Bellini,1429-1507年)的兄弟和另一個畫家安德烈亞·曼特尼亞的內(nèi)兄。貝利尼是文藝復(fù)興時期威尼斯畫派名副其實的創(chuàng)始人。 喬凡尼·貝利尼的藝術(shù)生涯很長,從15世紀(jì)中直到1516年去世為止。貝利尼先是受到15世紀(jì)初一些改革家的影響,如畫家保羅·烏切洛(Paolo uccello)、菲利皮諾·利比(Filippo lippi)、 安德烈·德·卡斯塔格諾(Andrea del Castagno)、安德烈亞·曼特尼亞(Andrea Mantegna)和雕塑家多納泰羅( Donatello)。貝利尼從他們那里學(xué)到古典主義和對空間的掌握技巧。 然而喬凡尼·貝利尼很快就朝著尋求特殊風(fēng)格的方向發(fā)展,這就是16世紀(jì)威尼斯畫派的風(fēng)格:高度重視色彩和光線。喬凡尼·貝利尼把畫中的天空和背景,映上朝霞或晚霞,他有意突出鄉(xiāng)村的深綠色,他畫中的人物膚色多涂成暖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