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遇六戊年,赫曦之紀,歲火太過,炎暑流行,肺金受邪,民病痎瘧,上氣咳喘,咯血痰壅,嗌干耳聾,肩背熱甚,胸中痛,脅支滿,背髀并兩臂痛,身熱骨疼,而為浸淫。為水所復,則反譫妄狂越。太淵絕者死。 麥冬,桑白皮,鐘乳粉,人參,紫菀,白芷,半夏,甘草,竹葉,各等分。 煎服如上法。 歌訣 麥門冬湯桑白皮,鐘乳人參紫菀隨,白芷半甘兼竹葉,咳喘咯血此方推。赫曦之紀(火運太過曰赫曦)年逢戊(戊辰、戊寅、戊子、戊戌、戊申、戊午六年),火灼金傷肺病宜。 方解 火淫熱勝,則相傅之官受制,而治節(jié)失司,為咳喘上氣咯血,肩背臂膊皆痛,皆肺病也。肺屬燥金而惡火,火就燥,燥火本為同類,故肺受火刑為病,與燥氣自傷無異。所謂自傷,氣之削也。是方以麥冬補肺之陰,鐘乳補肺之陽,人參補肺之正氣,此三味先為運籌帷幄,保守中軍。然后用桑皮、紫菀之苦以泄之,白芷、半夏之辛以瀉之,甘草緩之,竹葉清之,此數(shù)味者,是為斬將搴旗之師也。統(tǒng)而論之,即經(jīng)旨“熱者寒之,燥者潤之,弱者補之,強者瀉之,調其氣,而使其平”,此之謂也。 *麥門冬湯■咽喉不利 滋養(yǎng)肺胃之陰,陰津得充,虛火自降: *麥門冬湯方:麥門冬60g、半夏9g、人參9g、炙甘草6g、粳米15g、大棗4枚 本方以麥門冬為主藥,且用量大,可養(yǎng)胃生津,清肺潤燥;人參、甘草、大棗、粳米,強脾胃,補營養(yǎng),扶正氣以助生津之功。上藥相伍,胃得以養(yǎng),陰得以生,肺得以潤,則虛火自滅,正可謂“培土生金”之意。 佐以半夏辛溫之性,一者降逆化痰,利咽下氣,再者味辛以開胃氣,使諸藥得功。此方藥僅六味,主從有序,相使相須,對于虛熱肺痿,咳唾涎沫者,是正治之方;對于胃陰不足,虛火上炎者,亦為愜當之劑。 何以選用粳米而不用糯米?小析此理,粳米、糯米都有扶養(yǎng)胃氣,營養(yǎng)后天之功,然粳米偏寒,糯米偏溫,所以養(yǎng)護胃陰,所選米類以粳米為宜,此既榮養(yǎng)胃氣,又可抑其虛火,不傷陰液。
何x,男,42歲。五年前因頭痛住醫(yī)院治療,出院后又得失眠一癥,繼而出現(xiàn)精神不振、心煩意亂,加之工作不順心,使其十分苦惱,西醫(yī)診為“神經(jīng)衰弱”建議中醫(yī)調治。 診見其除了心煩失眠,還兼見低熱口渴、小便短赤的癥狀,知其是心腎不交,虛火上炎所致。 先與導赤散湯(清心、利水、養(yǎng)陰)二劑治之,服后心神略爽,又擬上方麥門冬湯、山萸二棗湯二方,令其交替服用一月。諸證大大改善,數(shù)月后,又有小恙,再以上方調治,取效。
曹××,女,16歲,心口疼痛年余,停學四處求醫(yī),諸難取效。診其脈證皆和,后又詳審其癥,發(fā)觀喜食稀飯,飲水則舒,遂按胃陰虛施方: 麥門冬湯加味:麥冬30克,半夏4克,梗米12克,黨參9克,炙甘草6克,玉竹15克,黃精16克,紅棗4枚,水煎飯前溫服。先后服九付藥而愈,后有小復,服之則安。 *麥門冬湯出自《金匱要略》,主要治療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滋養(yǎng)肺胃,降逆和中:麥門冬60、半夏9、人參6、甘草4、大棗12枚、粳米6。 方解: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喻嘉言曰,此胃中津液干枯,虛火上炎之證,用寒涼藥而火反升,徒知與火相爭,知母貝母屢施不應,不知胃者肺之母氣也,仲景于麥冬人參粳米甘草大棗大補中氣大生津液隊中,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用以利咽下氣,此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按半夏亦脾胃藥,能燥能潤,以能行水故燥,以味辛故潤也,仲景治咽痛不眠,皆屢用之,今人率以為燥而疑之,則誤矣。)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麥門冬湯:咽喉不利,脈數(shù)。藥甘甜。澤漆湯是一個破陰實的藥,那麥門冬湯呢就是一個標準的補陰虛的藥,那里面都有人參、甘草,只是說人參與甘草都是陰陽兩補的,雖然都是補氣藥,可是人參甘草不一定是偏陽的藥,所以兩個方子里面都有可能。甚至澤漆湯如果在臨床上面真的能夠發(fā)現(xiàn)他對于肺癌有實際療效的話,其實患者的角度來講的話就是大腸癌也有救了。因為臟腑的關系就是這樣子,如果得癌癥的話,臟的癌癥一定比腑的癌癥難醫(yī),所以如果有一個方子能夠治得好肺癌的話,就意味著大腸癌都很好打,當然大腸癌有一些藥物可以加,就像張仲景治療腸癰的那什么薏苡附子敗醬草的散劑,那些都是可以加味的,那什么冬瓜仁啊、薏苡仁啊、附子、敗醬草那些加下去可能的話會更適合大腸哦,還有一些軟大腸通利大腸的這種補氣藥也是可以用的。 麥門冬湯:麥門冬35~80g、半夏10~15g、人參10~15g、炙甘草6~10g、梗米10~15g,大棗4~10枚。上六味,水煎,晝三夜三服。 [方證]勞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咳痰不爽、日晡發(fā)熱、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虛數(shù)。 [現(xiàn)代應用] 1、喉結核、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癥、肺炎; 2、慢性咽喉炎、百日咳; 3、腦膜炎后遺癥; 4、惡性腫瘤在放療化療過程中見有形體消瘦,肌膚干枯、口舌咽千者; 5、糖尿??; 6、干眼癥。 [經(jīng)驗參考]麥門冬湯治“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按竽妗保凶⒓艺J為是“火逆”?!敖窨贾倬皶?,凡云火逆者,皆謂燒針艾灸之逆,非后世所謂君火相火,則仍作大逆為是?!薄澳妗?,有時是指氣機向上之類的病癥,如“吐逆”、“咳逆”、“噦逆”之類。大,修飾詞,表示逆的程度?!按竽妫丝葎《鴼饽嬷^?!薄吧蠚狻?可能為呼吸急促或喘息之類的癥狀。“咽喉不利”,是因咽喉內病癥阻塞而呼吸不順暢。原文“止逆下氣”四字,恐為衍文。根據(jù)經(jīng)文的描述,可知麥門冬湯的主治以呼吸急促和咽喉部癥狀為目標。這讓人聯(lián)想到喉結核一病。喉結核為耳鼻咽喉結核中最多見者,原發(fā)性甚少,多繼發(fā)于較嚴重的肺結核或其他器官的結核,通過接觸、血行或淋巴途徑傳播而來。喉部的接觸性傳染是因帶菌痰液附眷于喉部黏膜或黏膜皺褶處,細菌經(jīng)微小創(chuàng)口或腺管開口侵入黏膜深部而引起的。喉結核好發(fā)于喉的后部(如杓間區(qū)、杓狀軟骨處),以及聲帶、室?guī)?、會厭等處。早期癥狀為喉部灼熱、干燥等癥狀,聲嘶為主要癥狀,開始輕、逐漸加重,晚期可完全失聲。常有喉痛,吞咽時加重,軟骨膜受累時喉痛尤劇。喉部病損廣泛者可因肉芽增生及軟組織水腫而出現(xiàn)呼吸困難。此外,尚有肺結核的癥狀,如咳嗽、咳痰、發(fā)熱、消瘦及貧血等。喉鏡檢查可見喉部黏膜蒼白,杓間區(qū)或一側聲帶局限性充血;潰瘍呈蟲蛀狀,邊緣不整齊,底部有肉芽增生,會厭及杓會厭襞可水腫、增厚。病變累及環(huán)杓關節(jié)時可致聲帶運動受限或固定,病變廣泛的病例,晚期喉部可呈瘢痕狹窄改變。不能完全肯定經(jīng)文描述的就是喉結核,但喉結核可能最接近經(jīng)文的描述。當然,這是基于從咽喉部著眼的認識。事實上,痰液黏稠附著于咽喉壁不易咳出也可表現(xiàn)為“咽喉不利”?!端稍也胤健氛f本方治“咳嗽火逆上氣,咽喉不利,痰聲不濕者。”“痰聲不濕”就是痰液黏稠的表現(xiàn)。后世用本方治療慢性咽喉炎也取得較好療效。如呂志杰治一女,素患“慢性咽炎”。近兩個月來,咽中堵悶,干燥不利,咯痰不爽,口干欲得涼潤,尿黃便秘,脈搏細,略滑數(shù),舌質嫩紅有裂紋,苔薄黃,中心無苔。投以麥門冬湯原方,麥冬用70g,半夏用10g,服6劑諸癥緩解。 “病后勞復,發(fā)熱者,麥門冬湯主之?!?/span> 編者按:《傷寒論》差后勞復病篇有竹葉石膏湯,與麥門冬湯堪比美。外感熱病的恢復期,體液消耗,此發(fā)熱當與津傷有關。不惟外感病如此,腫瘤病人化療、放療等傷陰發(fā)熱者也可使用本方。 《肘后方》云“麥門冬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喉燥而渴。” 湯本求真注曰:“肺結核之枯瘦骨立,咳嗽頻發(fā),痰沫粘著于咽喉而難略出,呼吸淺表,心力減衰,發(fā)熱,不食,微渴者,用本方屢得奇效,但未嘗得救其死。故葛洪所說,恐就其一時之效時云爾。 編者按: 肺痿,因“重亡津液”得之。主證為“寸口脈數(shù),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誕沫者。”現(xiàn)代醫(yī)學的肺結核、老慢支、矽肺、肺癌等均有見證機會。 《桂林古本傷寒論》麥門冬湯的條文為“咳而上氣,咽喉不利,脈數(shù)者,麥門冬湯主之?!?/span> 編者按:“脈數(shù)者”,與肺痿之脈相對應,可從。脈數(shù),為虛性代謝亢進使然,其人也可有發(fā)熱。 《松原家藏方》云“治虛勞咳逆,手足煩熱,贏瘦骨立者,或咳血及衄者。” 編者按:此描述更像肺結核病?!翱饶妗笔欠谓Y核的肺部癥狀;“手足煩熱”是肺結核的中毒癥狀,與結核菌的毒素刺激關;“贏瘦骨立”是結核病的消耗癥狀;《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云麥門冬主“贏瘦短氣”,可參?!翱妊棒笔欠谓Y核的出血癥狀。 《芳翁醫(yī)談》云“虛勞,多汗,寒熱,咳嗽,諸證備而咳甚者,宜麥門冬湯......” 編者按:“多汗”,為內熱使然。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云“又老人津液枯槁,食物難以下咽,似膈證者,亦可用之?!?/span> 編者按:此為老人睡液服萎縮,分泌減少不能充分滑潤食物。當然,也不能排除干燥綜合征。 綜上所述,麥門冬場證還可見有發(fā)熱、口渴、脈數(shù)、手足煩熱,贏瘦骨立、咳血、多汗等證。 為了更全面地加深認識,不妨進一步概括一下麥門冬湯證表現(xiàn)。 A.全身表現(xiàn) 虛性代謝亢進癥狀: 發(fā)熱、多汗、口渴、手足煩熱、脈數(shù),消耗性體質: 贏瘦骨立。貧血癥狀。 B大逆上氣癥狀 表現(xiàn)為咳嗽、氣喘、噴嚏。 咳嗽特點劇烈的、痙攣性,連續(xù)性,痰少或黏稠。伴有顏面通紅,乃至伴有嘔吐。 C.咽喉部癥狀 表現(xiàn)為咽喉干燥、大熱、疼痛、聲嘶、吞咽困難等。 關于麥門冬湯,還有一些技術性的環(huán)節(jié)需要注意。其一,關于本方煎服法,《金匱要略》說,“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共計四升,剩余的二升如何處理”顯然,這不符合張仲景的煎服法體例?!豆鹆止疟緜摗菲漤樂椤坝伊叮运欢范?,煮取六升,去漬,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以此計算。大約4小時服藥一次。 其二,麥門冬的用量一定要到位,否則將影響本方療效。恰如《本草新編》所說“但世人未知麥冬之妙用,往往少用之而不能成功為可惜也。不知麥冬必須多用,力量始大…”根據(jù)相關資料顯示,麥門冬一升約143克,7 升麥門冬為1001克。當今臨床罕見如此大劑量,但也不該用太少。 其三,注意麥門冬與半夏的比例。半夏一升大約111.4克。二者容積比為7:1,但實際用量比(質量比)接近9:1。 [注論精選] 沈明宗:此陰火上逆也。真陰之虛,陰火上逆刑金,為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惟當壯水之主,以鎮(zhèn)陽氣,日止逆下氣,故用麥冬、人參、甘草、粳米、大棗滋培后天胃氣,以生肺金,即生陰火而降火邪。惟以半夏滌痰下利,余竊以為肺接之主方也。(《金匱要略編注》) 張路玉: 此胃中津液干枯,虛火上炎之證。凡肺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者,肺之母氣也。故于竹葉石膏湯中偏除方名二味,而用麥冬數(shù)倍為君,兼參、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精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沃澤無慮。當知火逆上氣,皆是胃中痰氣不清,上溢肺隧,占據(jù)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棗,通津滌飲為先,奧義全在于此。若濁飲不除,津液不致,雖日用潤肺生津之劑,烏能建止逆下氣之績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仲景立方之旨。(《張氏醫(yī)通》) 喻昌:此胃中津液干枯,虛火上炎之證治本之良法也。于麥門冬、人參、甘草、粳米、大棗大補中氣大生津液隊中,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其利咽下氣,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醫(yī)門法律》) 大塚敬節(jié):凡頰上有限局性之潮紅,赤舌或無苔、干燥、咽喉部有枯燥之氣味,腹部一體無力,大便多而不通快,軟便少,日一二回,有殘剩之意味,感壓出之力不足者,麥門冬湯證也。 |
|
來自: 紫琪婉兒 > 《戊己(放下執(zhí)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