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聲 讀者 ![]() 周作人說過:他“喝茶當(dāng)于瓦屋紙窗之下,清泉綠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飲,得半日之閑,可抵十年的塵夢。喝茶之后,再去繼續(xù)修各人的勝業(yè),無論為名為利,都無不可,但偶然的片刻優(yōu)游乃正亦斷不可少”。這種日常的喝茶以及喝咖啡,在日本也一樣,而茶道已超出日常生活,既不是平民泡茶館的“悅樂”,也不是士大夫在書齋里品茶的“獨樂”。 道在螻蟻,在稊稗,在瓦甓,在尿溺,自然也會在茶湯,但顯示其道,便需要形式。茶以及茶禮從中國傳入日本寺廟,再傳布民間,就先帶有了形式,解渴或助談倒在其次了。形式具有文化性,既顯示對文化的敬仰,又借以自尊。從室町時代后期,邀三五人飲茶的聚會就有了說法——茶湯。人少易于交流,地方小可以使主人和客人更親密。這種茶湯在16世紀(jì)后半葉興起并盛行于堺(今隸屬大阪府)。作為貿(mào)易港,堺是日本與中國文化的接點。舶來品源源而來,堺商人予以鑒賞取舍,所以茶道之審美骨子里是商人的眼光。 最大的茶道流派是以千利休為老祖宗的千家,分作三家: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里千家已傳到十六代,大當(dāng)家的家元千宗室說:“茶道常被說是'招待的文化’,其實是尋找自我的文化?!鼻ё谑覐?qiáng)調(diào)“尋找自我”,很有點哲學(xué)意味?!帮L(fēng)塵小憩農(nóng)夫舍,索得濃茶做膽嘗”,那也是一種修煉。茶道的特征有社交性、儀式性,基礎(chǔ)是社交,請人吃茶,好生招待,應(yīng)算作招待文化。 茶道史權(quán)威桑田中親這樣說:“做茶道,對待主人邀請的客人也好,不速之客或者不請自來的客人也好,都必須心情舒暢地由衷招待??腿艘材荏w會到主人的真心,由衷地接受其招待。主人和客人呼吸合拍,這是真正的茶道?!敝魅苏埧腿撕炔?,似乎意不在喝得有滋有味,而致力于喝得有板有眼,儀式完美。展覽會、鑒賞會是為了顯示,顯示器物,顯示擁有,而茶會要展現(xiàn)招待之心。茶道之祖村田珠光告誡,學(xué)茶最不好的是自傲與我執(zhí)。茶道不在于器具,而在于主人把自己變小,謙恭、謹(jǐn)慎,發(fā)自內(nèi)心地招待客人,道即在其中。 客人形形色色,招待得當(dāng)是很難的。必須讓客人心滿意足地回去,這就是最大的難處。三百多年前澤庵禪師在《茶亭記》中寫道:“禮節(jié)以敬為本,其用即以和為貴。此乃孔子禮用之詞,亦是茶道之心法。公子貴人來坐,則其交淡泊,不阿諛奉承;又或身份比自己低微之人來訪,亦以敬相待,毫不怠慢?!?/sp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