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格律詩筆記(連載之十八) 七、格律詩的修辭手段 修辭手段是修辭語言的技巧,運用得好它能提高語言的表達(dá)效果。了解并掌握古人詩詞的修辭手段,不僅對準(zhǔn)確理解古詩詞有幫助,而且也能從中學(xué)習(xí)一些修辭技巧。 (一)互文 互文,顧名思義就是詩文互相補充的意思。古代作家為了增強(qiáng)詩文某種表達(dá)效果,把本應(yīng)該合在一起說的話臨時拆開,使同句和相鄰句中所用的詞相互補充、相互滲透,理解時又應(yīng)該合在一起的一種修辭方法?;ノ男揶o的運用能收到筆墨經(jīng)濟(jì)、以少勝多、表意委婉、耐人尋味的藝術(shù)效果?;ノ耐ǔS幸韵聨追N類型: 1、單句互文。所謂單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兩個詞語在意義上交錯滲透、相互補充。如王昌齡《出塞》中的“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從字面理解,這句詩是“秦時明月照耀漢時關(guān)塞”之意。實際上,應(yīng)該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照耀秦漢時的關(guān)塞”。再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煙籠寒水月籠沙”,也應(yīng)理解為“煙籠寒水月,煙籠寒水沙”。又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主人下馬客在船”,同樣應(yīng)理解為“主人客人下馬,主人客人在船上”。 2、對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經(jīng)出現(xiàn)的詞,或上句含有下句將要出現(xiàn)的詞。對句與出句的意義相互補充。依據(jù)上下兩句的關(guān)系,對句互文又可分為近義式和反義式。近義式對句互文如《木蘭詩》中的“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帖花黃。”這兩句的意思是“當(dāng)著窗戶,對著鏡子,梳理云一樣的秀發(fā);當(dāng)著窗戶,對著鏡子,把黃花帖在臉上。”再如劉禹錫《烏衣巷》中的“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宋)趙師秀《約客》中的“黃梅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币捕际墙x式對句互文。反義式對句互文如杜甫《客至》中的“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睆淖置嫔峡?,前后兩句對舉(對仗且平舉),但在意義上兩句都話外有音,而且是正反結(jié)合。即“花徑不曾緣客掃,今始為君掃;蓬門今始為君開,不曾緣客開?!贝朔N互文句用詞更為簡約而含義更為豐富。 3、隔句互文。就是指兩句之間,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如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十日休假,勝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滿座?!边@里的“十日休假”和“千里逢迎”是隔句,“勝友如云”和“高朋滿座”是互文。意思是“勝友、高朋如云,勝友、高朋滿座”。 (二)倒裝 在正常情況下,句子的各種成分,哪個在前,哪個在后,是有一定順序的。但是,古代詩詞有不少特殊的句型,其各種成分的順序變換,是多種多樣的。 謂語的前置,是古代詩詞的一個突出的語法特點。本筆記的“句子成分的順序變換”中提到劉長卿《逢雪》中的“風(fēng)雪夜歸人”,“歸人”實為“人歸”,謂語前置在主語前。在有的詩詞中,謂語前置并未置于主語前,而僅僅同狀語變換了一下順序。如賈島《題李凝幽居》中的“僧敲月下門”,是“僧在月下敲門”的意思。謂語動詞倒置在狀語前面了。 除了按句子成分來鑒別句子是否倒裝外,還可按詩句中的單字、詞語、句子來分析有無倒裝情況。 1、單字倒裝。有些復(fù)音詞,如名詞“衣裳”、動詞“往還”、方位詞“東西”等,兩字的順序已成習(xí)慣,但由于遷就韻和平仄的緣故,在不影響原意的情況下,有些詩詞便將兩字的順序顛倒了。古詩中這種情況很多,如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中的“寂寂人定初”。“定初”是“初定”的倒置。唐詩中也有這種情況,如杜甫《出郭相訪》中的“還往莫辭遙”(“還往”應(yīng)為“往還”);《所思》中的“徒勞望牛斗(“牛斗”是星宿“斗?!眱勺值牡棺郑?。再如白居易《自河南經(jīng)亂》中的“弟兄羈旅各西東”(“西東”應(yīng)為“東西”);《寄獻(xiàn)裴令公》中的“美景從游遨”(“游遨”應(yīng)為“遨游”)。 2、詞語倒裝。詞語倒裝的原因,除了遷就韻和平仄外,還決定于強(qiáng)調(diào)什么。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因強(qiáng)調(diào)“城闕”、“風(fēng)煙”將其前置,而“三秦”、“五津”后置了,形成詞語倒裝。再如王維《山居秋螟》中的“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币驈?qiáng)調(diào)先聞(聽到)、見(看見)的“竹喧”和“蓮動”而將其前置。又如杜甫《秋興八首(其八)》中的“香稻啄余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中的“香稻”、“碧梧”貼合詩題《秋興》而將其前置。如此倒裝,雖在修辭方面有不足之處,但也要了解。因為古代詩人很欣賞這些,并寫了不少類似的詩句,若不了解,就不能理解詩意甚至可能產(chǎn)生誤會。 3、句子倒裝。有的句子倒裝很明顯,將后來的事置前,而將前事置后。如溫庭筠《蘇武廟》中的“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先說蘇武從匈奴回來,后說蘇武去匈奴。有的倒裝,只有經(jīng)過具體分析才能辨別出來。如楊萬里的《過石磨嶺》:“翠帶千鐶(環(huán))束翠巒,青梯萬級搭青天。長淮見說田生棘,此地都將嶺作田?!鼻皟删涿枋龅氖巧缴咸萏锏那闆r,最后一句作為概括。但此句在詩中卻倒裝了,應(yīng)將此句前置,與前兩句相接。又第三句還有詞語倒裝,應(yīng)是“見說長淮田生棘”(聽人說淮河一帶的田都生荊棘了)。 (三)借代 什么是借代?就是人、物和事的名稱,不直接說出來,而是用另一個名稱代替。古詩詞中,經(jīng)常運用借代這種修辭手段。讀古詩詞,遇到借代的詩句,不能直解,要考慮其借代的是什么?否則,容易產(chǎn)生誤解。 1、有關(guān)人的名稱的借代。某階級、階層、集團(tuán)的人,都各有其特征。有的詩詞,便以特征代稱某人。如杜甫《贈韋左丞》中的“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紈绔”是貴少爺穿的,此處借代作“貴少爺”;“儒冠”是讀書人戴的,此處借代作“讀書人”。再如李商隱《隋宮》中的“玉璽不緣歸日角”,“日角”指的是唐高祖李淵,因他的額角隆起如日,故用“日角”借代,這就比較費解。又如王昌齡《從軍行》第五首中的“已報生擒吐谷渾”,“吐谷渾”本是西域國名,這里借代作人名(指敵軍首領(lǐng))。 2、有關(guān)物的名稱的借代。在古詩詞中,一些植物,如桃、柳、梅等,有用“紅雨”、“章臺”、“驛使”等借代;天上的日月,地上的山水,其名稱也有借代的,如用“望舒”指月;人的飲食,用的器物,有時也用另外的名稱借代,如以“杜康”借代酒。以上借代已成定式。有的詩詞,是根據(jù)具體情況來考慮借代的,讀起來頗有新穎之感。如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中的“一水護(hù)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鼻昂笥谩熬G”和“青”兩種顏色,分別借代“長著綠色莊稼的田地”和“青翠的山色”。有的用某物的部分名稱借代它的整體名稱。如溫庭筠《望江南》中的“過盡千帆皆不是”,“帆”是船的一部分,這里借代為船的整體。還有的詩詞,用某物的名稱,但不是指這一物,而是借代由這一物所產(chǎn)生的東西。如陶淵明《歸園田居》第三首中的“帶月荷鋤歸”,這里的“月”不是指“月亮”本身,而是指月發(fā)出的“光”。 3、有關(guān)事的名稱的借代。有些事的名稱是抽象的,但由另一名稱來借代就具體了,這另一名稱往往是做事的工具。如“筆墨”是寫詩文的工具,而陸游《謝徐志義》中的“筆墨極奇峭”,“筆墨”就用來借代詩文了。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舉酒欲飲無管弦”,“管弦”便用來借代音樂了。又如“戰(zhàn)爭”這一名稱很抽象,于是便用同戰(zhàn)爭有關(guān)的具體器物的名稱來借代。白居易《自河南經(jīng)亂》中的“田園寥落干戈后”,其中“干戈”是借代戰(zhàn)爭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