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創(chuàng)作中的借代修辭手法小議 無 緣 傳統(tǒng)修辭學(xué)將借代辭格定義為根據(jù)修辭需要,臨時以相關(guān)的人或事物代替本來的人或事物的修辭格,叫做借代。借代重在事物的相關(guān)性,也就是利用客觀事物之間的種種巧妙地形成一種語言上的藝術(shù)換名。借代可以引人聯(lián)想,使語言表達(dá)收到特點鮮明、形象突出、具體生動的效果。 (一)借代的分類 借代這種修辭方法,在古典詩文里應(yīng)用較廣泛?,F(xiàn)就詩詞創(chuàng)作中的借代分類歸納簡析如下: 第一,以部分代整體或以整體代部分。 ①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以“骨”代替尸體,是部分代替整體。表達(dá)者在感知反映凍死的人這一當(dāng)前事物的時候,因為胸中已積壓了萬分悲憤,理性的直接的表達(dá)已經(jīng)不能傾瀉自己的憤怒,以“骨”代人,使表達(dá)者積壓已久的郁悶之情得以發(fā)泄。 ②唐杜甫《春望》: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白頭代白發(fā),是整體代部分。詩人這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fā)?!薄鞍最^”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tài)可以想見。他蒼老得這么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 第二,以事物的屬性代替該事物。 ①宋李清照《如夢令》:知否,知否?應(yīng)是綠肥紅瘦。 “綠”與“紅”是借代的用法,分別以各自的顏色代替海棠葉與海棠花,加上“肥”與“瘦”兩個擬人化的形容詞的修飾,不僅把詞人那種言之不盡、味之愈深的情感體驗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同時又為讀者留下了廣闊的審美想象空間和闡釋余地。 ②唐白居易《長恨歌》: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 詩中以“傾國”代“佳人”,一方面突出了佳人超凡的美麗,引發(fā)了解讀者對美的極限的想象。另一方面,作者暗指了漢皇重色的后果,即國家的傾覆,給世人以警示。 第三,以專名代通名。 ①唐白居易《琵琶行》: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善才是人名,善彈琵琶,后來就用他的名字泛指琵琶名師。秋娘是唐代一位歌舞名妓,后來泛指長于歌舞的女子。這樣就把琵琶女當(dāng)年的才、色、技、藝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的情況和作者被貶以前的情況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處呢?同樣,他被貶以后的處境和琵琶女“老大嫁作商人婦”以后的處境是不是也有某些類似之處呢?看來是有的,要不然,怎么會發(fā)出“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感慨? ②北周庾信《春賦》:綠珠捧琴至,文君送酒來。 綠珠、文君代美女,這樣的表達(dá),使本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典型化。在這兩位更為感性的美女形象刺激下,讀者不免會聯(lián)想到“綠珠”撫琴的美姿和悅耳的琴聲,聯(lián)想到卓文君和司馬相如可歌可泣的愛情故事,以便獲得除此文本以外更多的信息量。 ③唐高適《燕歌行》:鐵衣遠(yuǎn)戍辛勤久,玉筯應(yīng)啼別離后。 鐵衣即鎧甲,這里代征人;玉筯即眼淚(“筯”同“箸”),這里代思婦。詩人由于心境凄涼,自然聯(lián)想到了士兵身上冰冷的鐵衣;讀者由“鐵衣”不免會聯(lián)想到戰(zhàn)士遠(yuǎn)征沙場,浴血奮戰(zhàn)的情景。給人一種更為凄冷、悲涼的感覺,也將相思之痛渲染的更為不堪。 第四,以官職、地名代人或事物。 ①宋歐陽修《贈王介甫》:翰林風(fēng)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李白曾任翰林學(xué)士,故有翰林之稱;韓愈曾任使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翰林、吏部是官名,在這代稱人名。這兩句詩是說您(王安石)的詩像李白的那樣富有才氣,文章像韓愈的那樣流傳后世。給與王安石極高的評價,也表達(dá)了文人之間相傾相敬的心情。 ②宋陸游《春晚用對酒韻》:座銘漆園養(yǎng)生主,屏列柴桑歸去來。 “漆園”和“柴桑”是地名,“養(yǎng)生主”和“歸去來”是篇名,兩者并無直接的邏輯關(guān)系,可是因莊周曾做過漆園吏,陶潛是潯陽柴桑人,故以“漆園”代莊周,“柴?!贝諠?。明確“漆園”、“柴?!钡乃敢院?,可以知道,詩的內(nèi)在邏輯是合理的。 第五,以具體代抽象。 唐孟浩然《過故人莊》: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桑麻即桑樹、蓖麻,代指農(nóng)家生活。這樣通過桑麻兩種代表植物,我們仿佛看見了田野間搖曳的秧苗、收獲后碩果飄香的農(nóng)家小院,使作品充滿著新鮮泥土的氣息,也反映了不幸的詩人像個貧困的孩子,忽然到了真正心愛的生活樂園。 第六,以作品代作者或以作者代作品。 清王士禎《高郵雨泊》:風(fēng)流不見秦淮海,寂寞人間五百年。 淮海即秦觀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長短句》詞集,故代指秦觀。這說明了人們對秦觀的作品喜愛與認(rèn)可,在文學(xué)史上的不可缺少價值與獨有的地位。 第七,以實數(shù)代虛數(shù)。 唐杜甫《春望》: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萬是實數(shù),這里是虛指,“萬金”,表示極為貴重。事實上,安史叛亂是前年的十一月開始的,杜甫受困長安也有七八個月了。他說過:“去年潼關(guān)破,妻兒隔絕久”(《述懷》),“數(shù)州消息斷,愁坐正書空”(《對雪》)。詩人身陷長安,妻兒、弟妹的生死不明,才發(fā)出“家書抵萬金”的慨嘆。 (二)借代的作用 在詩詞創(chuàng)作中,古人有時為避免用詞重復(fù),使語言富于變化,句式充滿張力。或者為了滿足詩詞平仄、對仗、押韻的要求,使格律和諧,音韻流暢,不得不改換事物的名稱。這時,借代就成了他們通常運用的修辭手法之一。 ①唐白居易《琵琶行》: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以“絲竹”代“音樂”,巧妙地避免了同詞重復(fù),而且給讀者增添了解讀的樂趣,可謂一舉兩得。 ②宋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詞中用“玉勒雕鞍”代“華貴車馬及乘坐的人”。而按詞的平仄格律要求,這句應(yīng)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坝窭盏癜啊本头锨八淖帧柏曝破狡健备袷揭螅叭A貴車馬及乘坐的人”的意思相同外,平仄要求是無法實現(xiàn)的,因此,借用“玉勒雕鞍”來代替,就符合《蝶戀花》的體制格律要求。 ③唐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詩中“尋常”這里就不能僅僅理解為“平?!?,而是從數(shù)量角度去理解。古代八尺為一尋,兩“尋”為“?!?。這樣,詩人借 “尋?!边@一義項與下句的“七十”相對應(yīng),形成規(guī)整的對仗。 ④宋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這首詞中“黃”代“黃狗”、“蒼”代“蒼鷹”?!包S” 、“蒼”與其前后的“狂”“岡”“郎”等字合韻。押平聲韻“七陽”部。 總之,在學(xué)習(xí)、閱讀古典詩詞作品中,只有懂得、理解、掌握了這種借代修辭方法,才能更好地進(jìn)行詩詞創(chuàng)作,繁榮我們的當(dāng)代詩詞事業(yè)。(載于2016年《中州詩詞》第三期) |
|
來自: 杏壇歸客 > 《詩詞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