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黃龍湯
1、組成 大黃(9g),芒硝(12g),枳實 (6g),厚樸(3g),當歸 (9g),人參(6g),甘草(3g)。
2、用法 古代用法: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煎之后,再入桔梗煎一沸,熱服為度。 現(xiàn)代用法:上藥加桔梗3g、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芒硝溶服。
3、功用 攻下通便,補氣養(yǎng)血。
4、主治 陽明腑實,氣血不足證。自利清水,色純清,或大便秘結(jié),脘腹脹滿,腹痛拒按,身熱口渴,神疲少氣,譫語,甚則循衣摸床,抽空理線,舌苔焦黃或焦黑,脈虛。
5、方解 本證多由邪熱燥屎內(nèi)結(jié),腑氣不通,氣血不足所致。治療以攻下通便,補氣養(yǎng)血為主。邪熱燥屎內(nèi)結(jié),腑氣不通,故見大便秘結(jié),脘腹脹滿,腹痛拒按,身熱口渴,舌苔焦黃或焦黑;素體不足,或耗傷氣血,故見神疲少氣,脈虛;邪熱熾盛,內(nèi)擾神明,故見譫語,甚則循衣摸床,抽空理線。 方中大黃、芒硝、枳實、厚樸(大承氣湯)攻下熱結(jié),蕩滌腸熱;當歸、人參益氣補血、扶正祛邪;桔梗開宣肺氣,以助大黃通腑;姜、棗、草補益脾胃。
6、加減應(yīng)用 氣血虛者,去芒硝,加大人參、當歸的用量。
7、注意事項 神識不清的患者不宜口服,應(yīng)行鼻飼,以防不測。
(二)新加黃龍湯 1、組成 細生地、元參、麥冬(連心)各五錢(15g),人參(另煎)、當歸各一錢五分(4.5g),芒消一錢(3g),生甘草二錢(6g),生大黃三錢(9g),海參(洗)二條,姜汁六匙。
2、用法 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杯,沖參汁五分,姜汁二匙,頓服之。如腹中有響聲,或轉(zhuǎn)矢氣者,為欲便也,候一二時不便,再如前法服一杯,候二十四刻不便,再服第三杯。如服一杯即得便,止后服。酌服益胃湯一劑,余參或可加入。
3、功用 清熱,和血,潤腸。
4、主治 陽明溫病,應(yīng)下失下,正虛邪實。
5、方解 溫病熱邪,內(nèi)傳陽明,與糟粕相結(jié)成里實。故見大便秘結(jié),腑中脹滿而硬。溫熱之邪,久羈不愈,耗氣傷津,致氣陰兩傷,則神倦少氣,口干咽燥,唇干焦裂,苔焦黃燥裂。 本證虛實夾雜,若單純攻下則正氣不支且正虛不能運藥,下之不通;單純扶正則實邪愈壅,且邪氣不除,正氣亦難以復(fù)常。治當攻補兼施,邪正兼顧。 方中大黃、芒硝瀉熱通便,蕩滌腸胃實熱積以攻邪,為方中君藥。 人參、當歸益氣養(yǎng)血,扶正補虛,運藥力行藥勢以利攻積祛邪,又可使下不傷正,為方中臣藥。 生地玄參、麥冬、海參甘寒質(zhì)潤,滋陰養(yǎng)液,既補耗竭之陰液,又能滋潤腸燥,以助通便,寓有“增水行舟”之義。甘草益氣和中,顧護胃氣,又制硝、黃峻猛瀉下之力,以防其傷正姜汁和胃止嘔防止拒藥不納,同時借其降逆作用,以助通降腸胃氣機。二味為方中佐使之用。 諸藥配伍,瀉熱通便,益氣養(yǎng)陰,邪正兼顧,扶正有助祛邪,祛邪以利安正,共成攻補兼施之劑。
6、加減應(yīng)用 如無海參,可重用生地;如腹脹滿較甚者,加厚樸、萊菔子以行氣消脹;如正虛重者,去芒硝,減緩瀉下之力。
7、注意事項 本方寒涼滋潤,若屬冷積便秘,則易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