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刻書與藏書 一、刻書 元明清時期的浙江,為全國出版事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 在元代,浙江坑州與大都、福建建寧、山西平水、新疆吐魯 番并稱為五大刻書中心。 元代杭州的刻書業(yè)在初期曾一度衰落。宋末德祐二年(1276 年),元軍攻入臨安,將南宋秘書監(jiān)所藏圖片、板片全部捆載北上,運往大都,同時還據去了一大批刻字藝工。這對杭州刻書業(yè) 的打擊極大,但杭州的刻書業(yè)憑著歷史的傳統和雄厚的物質基 礎,不久便重新恢復,并在宋代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由于杭州的刻工技術精良,又多好紙佳墨,所以統治者往在 將官書送杭州刊印。其中著名的有至正五年03 45年)印成的 《遼史》160卷、《金史》135卷和至芷六年刻印的《宋史》496 卷三部大書。其他宮刻本尚有《大元一統志》、《說文解宇》, 《禮經會元》、《六韋統》、《六書溯源書學正韻》、 《平宋錄》、《五服圖解》、《西漢詔令》、《東漢詔令》、 《鄂國金陀猝編》、《文獻通考》、《大德重校圣濟總錄》, 《農桑輯要》、《大學衍義》、《注唐詩鼓吹 >)、《元松鄉(xiāng)先生 文集》、《燕石集》,《國莂文類》、《鄉(xiāng)闈記澩》等20余種。 在元代杭州官刻中,西湖書院的刻書北常引人注目。元代共 有書院100多所,但論刻書規(guī)模、印刷質量首推西湖爺脘。元代時 的西湖書院錢糧較富,有很多義田,每年可以將其一部分收入用 作刻書。至正二十一年十月至二十二年七月,西湖書皖在幸存的 南宋國子監(jiān)四部書扳20多萬片闬基礎上,重刻并修補南宋國子監(jiān) 的書板,約近1抓種。當時用書工刊工92人,重刊經史子集欠缺板 7893塊,總字數達3436352個??樠a各書損毀漫木板1671塊,共計 20162字,用木930株,費粟1300石& 杭州官刻書的印刷也非常精致,如泰定元年(B24年)西湖 書院刻印的馬端臨《文獻通考》343卷,刻印俱精,字體優(yōu)美,行 款疏朗悅目,為元本中的代表作。 元代杭州的書坊刻書業(yè)遠不及宋代,有名可考的書坊僅有杭 州書棚南經坊沈二郎、杭州睦親坊瀧八郞、中瓦子張家、杭州 勤德堂和武林沈氏尚德堂5家,主要刊印小說、雜劇等,如《京 本通裕小說》、《大廣三藏取經詩話》、《關大王單刀會 》《李太白貶夜郞》等。其中大德本《繪畫烈女傳》,圖畫秀麗工 整,在我國版刻藝術發(fā)展史上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杭州的寺院刻書頗力興盛&杭州南山大 普寧寺于元初刊印有《大藏經》郎7函,6000余卷,世稱《普寧 藏》。杭州路大萬壽寺子大德年向(1找7?i307年)刊有《河西 字大藏經》3620余卷。河西指的是西夏契丹,因此“河西字”即指 西夏文字。杭州寺院能眵剗印大部頭的西夏文《大藏經》,充分 說明了元代杭州印刷業(yè)的發(fā)達。 除杭州外,浙江嘉興、金華,湖州、寧波、紹興、臺州等地 酚刻書業(yè)也很興盛。如臺洲所刻的胡三省《資治通鑒音注》2如 卷、《通鑒釋文辨誤》12卷及寧波刊刻的王應鱗《玉?!?04卷、 《困學紀聞》20卷等,都影響較大,所以王國維在《兩浙古刊本考》中說:“自古刊板之盛未有如吾浙者 明代浙江的刻書業(yè)在寵元的基礎上有了迸一步的發(fā)展,力全 茵三大刻書中心之一。明人胡應麟說:“凡刻書之地有三,吳、 越、閩?;珔菧献?,其多閩為最,越皆次之。其直重,吳為 最。其苴輕,閩為最。越皆次之”。(胡應鱗《少室山房筆叢》卷 四《經籍會通》)。 杭州在明代仍是浙江最重要的刻書中心,但其盛況B逐歩為 徽州、蘇州等地所替代。明洪武八年0375年),朱元璋派人將 杭州西湖書院舊存的20余萬宋元板片全部運往南京國子監(jiān),這樣 一來,“吾浙之寶藏俄空”(王國維《兩浙古刊本考》),宋、 元以來杭州出版業(yè)的領導地位遂被南京所奪。但即使如此,富有 刻書傳統的杭州,其官私刻書亞仍然相當興盛。據明人周弘祖 《古今書刻》所載,明代杭州官署刻書有浙江布政司、浙江按察 司、巡撫都察院及兩浙運司5處,共計鏤刻有《浙江通志》等書 141 種 * 杭州書坊刻書也很興盛,據張秀民先生考證,坊名苽考者有 以下24家:古杭勤德書堂、杭州眾家橋楊家經坊、杭州眾安轎北 沈七郎經鋪、錢塘洪梱平山堂、杭郡曲入繩、抗城書林翁傳山、淛 杭翁文源、杭城朝天門翁文溪(一作杭城書林)、武林繼錦堂、 武林馮紹祖觀妙齋、武林馮念祖臥龍山房,錢塘楊爾曾夷白堂、 虎林雙桂堂、武林舒載陽藏珠館、武林書坊趙世楷、杭州書肆讀 書坊、武林凝瑞堂、武林陽春堂、武林容與堂、武林臺卿氏泰筘 堂、武林張氏白雪齋、武林橫秋閣、蔣德盛武林書堂、胡文煥文 會堂①。 在這些書坊中,以洪植的清平山堂和胡文煥的文會堂最為著 名。洪櫚刻有《清乎山堂話本》,計《雨窗》、《欹搲 >)、《隨 航》、《長燈》、《解閑》、《醒夢》6種。胡文煥刻有《會文 堂琴譜》、《古器具名》,《學詩會選》、《格致叢書》等450 多種,明人稱胡文煥板。此外,容與堂也很著名,刻印戲曲小說 甚多,計有《李卓吾先生批評幽閨記》、《李卓吾先生批評琵琶 記》、《李卓吾先生評批紅拂記《李卓吾先生評忠義水滸 傳》等書,刻印俱糈& 吳興的刻書業(yè)則異軍突起,是明萬歷以后全國又一重要刻書 中心。時人謝肇淛說:“金陵、吳興、新安三地,剞劂之精不下 宋板(謝肇讞《五雜俎》)毛舂翔在 <(古書版本常談》中也 說:“徽州、吳興乃后起之秀,豈但與蘇常爭價,實已超越蘇 常。蘇、常精刻,多在嘉靖之世。萬歷間,已讓位于吳興、新安 了?!?/div> 吳興刻書首推閔齊伋和凌濛初兩家,他們均以用套印方法刷 印古籍而著稱于明萬歷天啟年間,世人分稱“凌刻本”、“閌刻 本' “凌刻本”、“閔刻本”的特點是將各家批點評注用朱墨或 者幾種顏色套版刷印,醒目突出,以方便讀者閱讀& 一般為朱1 墨兩色I正文労墨,批點用朱。后來隨著技術的進步又逐步發(fā)展 到朱、墨、黛、紫、黃五色套印。每神顏色代表一家批注或評 點,其版式特點是周圍有版框,中間元行線,這樣做是力了便千 在行隔中間套印批點評注。套印技術要求很高,難度較大。但從 傳本來看,書的每葉雖經數版套印,而鍇誤極少,這說明印工技 術十分精湛。 閔、凌兩家刻書極多,合計13&多神,經、史、子、集淇備, 而以刻印戲曲小說為突出。如所刻《西廂記《琵琶記》、 《明珠記》、《紅拂記》、《虬髯客傳》等戲曲小說多有附圖或 插圖,并多是名家繪刻,筆畫工致,神態(tài)秀逸。所用紙張,均屬 上等,沽白如玉,加以多色套印,彩色斑斕。展卷閱讀,十分醍 目, 除杭州、吳興外,官刻本寧波府有24種、金華府53種、嘉興 府20種、處州府19種、紹興府15種、嚴州府8種、臺州府7種、 溫州府5種、浙州廚4種、衢州府4種?。這些地區(qū)的私家刻書 也曾盛極一時,邱余姚聞人詮、嘉禾項篤壽萬卷堂、嘉禾項德棻 宛委堂等,都是聞名于岜世的此外,臺州洪家書鋪、嘉興周履 靖荊山書坊、三衢童應奎書坊、徐瑞熟書坊、鄭縣聚奎摟書坊等的 詞書,都頗得世人好評。 清代,浙江刻書業(yè)趨于衰落。杭州仍是浙江最重要的刻書中 心,在清初曾極一時之盛,清人金埴《不下帶編》卷四云:“今 閥版書久絕矣,惟白下、吳門、西泠三戢書行于世然亦有優(yōu) 劣,吳門為上,西泠次之,白下為下t ”到乾隆以后,杭州官刻 衰落。苘治四年(1865年 >,浙江省布政便楊員濬、按察使王凱 泰為了迎合曾離藩,在杭州成立了浙江官書局,聘一財名宿擔任 編校工作,離扳印刷甚多,經史子集俱備,集刊工一百數十人刻 寫之。自開局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先后刻印了200多種,此 后X有書贛陸揉出版。這使一度中察的杭州刻書並苒度掘起,浙 江書局也與金陵書局、蘇州書局、揚州書局、武昌崇文書局(又 名網北官書局)并稱為全國五大官辦書局。 浙江書局最先刊版者有欽定七經及御批《通鑒輯覽》和御逸 《古文淵鑒》等書,此后又刊印了《十三經古注》、《二十二 子》、《九通》、《玉?!芳案娇?3種和章學誠、孫詒辻等浙人 著作。'由于浙茳書局選擇底本極為謹慎,利用了丁丙、丁申弟兄的 卷樓善本書,并延清薛時雨、孫衣言、俞樾,譚獻、黃以 周、張大昌、張顏、王詒海等著名學者???,所以剞厥之精良、校 勘之縝密均超過了殿本,為士林所推許0當時為丁使貧寒學子容 (D覓周弘祖《古今書刻 易購求,浙江書局還千方賀計減低成本,在刻極時將原板縮小瓶 式,增多行字數,大受歡迎。到了宣統元年U9G9年),浙江書 局歸并于浙江圖書館,改名為官書印售所。民國以后,又改稱浙江 圖書館附設印行所。 _ 清代杭州坊刻遠不及宋元明三代之盛,有名可考的僅有文寶 齋,慧空經房、瑪瑙產房、景文齋、善書局數家。 除杭州外,寧波、紹興、余姚、慈溪、嘉興等地也有刻書坊 和善書烏,如寧波的群玉山房曾刻印了不少好書,其中??痰?《瘟疫條辨》等醫(yī)書,為民間醫(yī)務工作和研究醫(yī)道者提供了不少 資料。 值得注意的是,清代浙江私人刻書業(yè)頗為興盛,如海寧吳騫 刻有《拜經樓叢書》、《海昌麗則》等數十種;余姚盧文弨刻有 《抱經堂叢書》;海寧蔣光煦刻有《別下齋叢書》、《涉聞梓 舊》等書I劉承干有《嘉業(yè)堂叢書》。至于郡邑叢書,更是刊刻 盛行。嘉慶間,臨海宋世犖刊《臺州叢書》甲、乙集共6種32 冊。同治間戈有永康胡鳳丹輯刊《金華叢書》,計55秤176冊。光 緒年間,嘉善孫福清刊《攜李遺書》,歸安陸心源刻印〈彳湖州慫 書》,黃巖王棄印行(〈臺州叢書續(xù)編》。而錢塘丁丙的《武林掌 故叢編》和《武林往哲遺著》,規(guī)模尤大。宣統三年之內,又布 《紹中文獻輯存書》及永康胡宗懋《續(xù)金華氹書》*由此可見, 浙江私人刻書在清代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二、藏書 元代歷史雖為時甚短,但浙江私家藏書業(yè)仍然以緩慢的速度 向前發(fā)展。據統計,這—時期浙江載書家有別位左右9吳興趙盅 頫以趙宋宗室之門閥,雅好收藏之事。明人王世貞《跋宋本〈汊 書 >》云,“佘生平所購宋本班范二書,允為謫冷之冠&桑皮 紙,潔S如玉,四旁寬廣,字大者&忒。有歐梆書法,細書篳騫 跌致,墨色精純,前有趙吳興小餞。”可見趙盂顴收藏之精。^ 縣袁桷也是元初著名的藏書家,據吋人孔齊《至正直記》所載a 袁桷承祖上遺業(yè),“廣蓄書卷,國朝以來甲于浙東”。諸曁楊維 楨其家聚書數萬卷,楊維楨去梯在樓上苦讀5年,傳為勤學佳 話。其他如I寧海胡三省石窖藏書、鄞縣應震伯《花厓書院'衢 州吾衍生花坊小樓、杭州張雨、杭州張雯、浦江鄭鑒、東陽蔣 玄、慶元王昌世、錢塘金應桂、東m蔣樞、金華潘氏、杭州陳世 隆、吳興章德一、杭州魏一愚、乎陽胡芳等,也都以富藏著稱于 世。 明代的私家藏書十分興盛,以地區(qū)而論,江浙為首,福建次 之。 據吳晗《兩斷藏書家史略》所載,明代淅江有藏書家80人,這 些藏書家地區(qū)分布如下,杭州7人,他們是方九敘、王羽、江元 祚、呂坤、吳繼志、杲太沖、卓爾康、洪鍾、胡楨、徐孝直、郎 瑛、髙濂、凌昱、虞淳熙、虞淳貞、龔佳育、洪根;嘉興9人, 包檉芳、高承埏1沈啟原、社嗣選、姚搟、曹溶、項元忭、項篤 壽、蔣之翹I吳興S人;王濟、徐幼文、沈節(jié)甫、潘曾紱、姚 翼、茅坤,海鹽6人:王文祿、吳昂、姚士粦、胡彭述、胡震 亨、揚紹祖;鄞縣&人:王應記、金華、范欽、范大澈、袁忠徹、 豐坊;蘭溪6人,宋震、胡應麟、徐與參、徐介壽、陸瑞家、黃 褸;紹興5人:王朝志、祁承燋、祁彪隹、鈕石溪、劉毅;海寧 3人,周明輔、柷以豳、馬宣教;龍游3人:何喬遇、胡栗、童 佩^衡州西安2人:余玨、徐應秋;長興2人:吳琉、姚紹科j 黃巖2人:王逢辰,謝鐸;諸暨2人:朱長庚、駱象賢*義烏2 人:吳之器、虞守愚I浦江2人.·宋濂、張一韶;平湖2人:沈 維鏡、沈懋孝;此外,余姚有諸來聘,常山有徐洪理,蕭山有何 汝尹,新昌W胡禎,縉云有王濤,永嘉有王光經,上虞有韓廣 業(yè)。其實,明代浙江藏書家遠不止此數,如青田劉基,佘姚王 兌仁,長興臧趙循,紹興徐渭、王思任,海寧陳與郊,湖州朱國 楨、凌濛初,浦江鄭灞,鄞縣屠隆,錢塘田汝成等,也都喜好聚 書,家中插架甚多。 以時代而吉,明初浙江藏書家首推宋濂和鄭猾。宋濂楚明代 初期除諸藩王之外栽書最多的私人藏書家,開有明一代藏書之 風。據文獻記載,元末宋濂為避戰(zhàn)亂徙居浦江,筑“青蘿山房” 藏書樓,是時“宋文憲公讀書青蘿山中,便已藏書萬卷”。此后 又“得鄭氏藏書八萬卷”,號稱“最富”。規(guī)i,字仲養(yǎng),浦江 人&家有藏書摟,聚書8萬卷,與宋濂同時揚名于海內,但不久 即毀于火。 成化以降,浙江栽書家首推仁和的郎瑛和洪鞭。郎瑛藏書據 清乾隆四十年0775年)杭州周菜 <(重修<七修類稿〉序》所說, > “富有雜家”。丁申《武林藏書錄》也說他“家所藏經籍書史文 章雜家言甚盛v。洪椎系栽書家洪鐘之孫,他“承先世之遺,縹緗積 卷”,藏書甚富,有《洪于美書目 嘉靖、隆慶以后,浙江藏書家輩出,極一時之盛,與江蘇互 為頡頏,甲于天下,著名的有歸安茅坤的“白華樓”,烏程沈節(jié) 甫的“玩易樓”,嘉興項元汴的“天籟閣”,寧波范欽的“天一 閣”,蘭溪胡應麟的“二酉山房”,均富收栽,開清代私家藏書 之端緒D 《吳興藏書彔》在茅坤《白華樓書目》下引《湖錄S云■ “鹿門茅先生藏書甲海內,練市新構書樓凡數十M,至于充棟不 能容。其孫大將軍止生編為九學十部目,自序S: '九學者* — 曰經學,二曰史學,三曰文學,四曰說學,五曰小學,六曰兵 學,七曰類學,曰數學,九曰外學。十部者,即九學之部而加 以世學,世學不可以示來世。然時王之制,吾先人以茲名于世, 吾敢忽請’。〃由此可見茅坤藏書的范圍十分廣泛,后來這些藏 書遭國變散去,所著有《白華樓書目》。 沈哲甫,宇以安,號錦宇,烏程(今吳興〕人。嘉靖三十八 年(1559年)進士,ft至in部待郞a他在《疏易摟藏丨扣錄》自 序中說:“佘性迂拙,無他嗜好,獨甚愛書。每遇貨書者,惟恐 不余售,Ji去惟恐其不復來也。頏力不足,不能多致,又不能得善 本,往往取其直之廉者而已&即有殘缺,必手自訂補,以成完帙?!?/div>
項元汴(1525?1590年),字子京,號墨林,又號香巖居 士。精鑒賞,善藏書。家饒于財,故“三吳珍秘,歸之如流” (姜紹書《韻石齋筆談》卷下海內參異十九多歸之" < 葉昌 識《藏書紀事詩。項元汴的天籟閣,堪與寧波范欽的天一閣相 匹敵。清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至浙,項氏累世之藏盡為千 夫長汪大水所掠,蕩然無遺& 范欽(1506?1585年),字堯卿,號東明。嘉靖十一年(1532 年)進士,官至兵部右侍郎。據《鄞縣志》記載,范欽“性喜 藏書,起天一閣,購海內異本,列為四部。尤普收說經諸書及先 輩詩文集未傳世者。浙東藏書家,以天一閣為第一,有功文獻甚 大。”值得指出的是,天一閣的建筑非常科學,在當時首屈一 指。書樓分上下兩層,上層不分間,通為一廳,合《易經》“天一 生水”之意;下層分為六間,以應“地六成水”之說。為了防 潮,將書全部貯藏在上層書閣,前后均設有窗戶,以利于通風。 另外在書櫥里還放有防蟲的姜草。為了防火,范欽又在書樓前開 挖了一個水池D后來清乾隆帝為了珍栽《四庫全書》,曾仿天一 閣建成文淵閣等七閣,他在諭旨中說:“(天一閣)自明相傳至 今,并無損壞,其法甚精,…今辦《四厙全書》,卷帙浩繁,欲 仿其藏書之法,以垂久遠。”范欽“天一閣”藏書的特色也^靖T 突出,在范欽所收藏的7萬多卷書中,多為當時時志書、政書和 詩文集等,其中光是原藏的省、府、州、縣志就有435種,比《明 史+藝文志》著錄的志書還要多①。另外,它還收藏了大量的明代 駱兆T《天一閣明代地方志考錄》· 考試文獻,至今仍然存有4U冊明代鄉(xiāng)試、會試登科錄,成為研究 明代人物和科舉制度最珍貴的文獻資料。 胡應麟在明代以藏書宏富而又善于鑒別著稱于世。他曾說: “我一生于他元所嗜,所嗜獨書。饑以當食,渴以當飲。誦之可 以當馘餞,覽之可以當夷施。憂藉以釋,忿藉以平,病藉以起” C王世貞《二酉山房記“窮搜委巷,廣乞名流,尋之故家, 求諸絕域,中間解衣縮食,衡慮困心,體腹筋骨靡不所憊”(胡 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一生共聚書4別0(3余卷,建“二酉山房” 貯之,“雄稱海內”。 萬歷以后,漸東藏書家如山陰祁承煉“澹生堂”、鈕石溪 叫tt學樓”均以藏書宏富著稱于祁承爍(】562?1628年), 字爾光,號夷度。萬歷二年0574年)逬士,官至江西右參政。他 精于???,沉酣典籍。治曠園于梅里,筑“擔生堂”以藏書}造 “東書堂”作為讀書之所;構“曠亭”作為游息場所。他一生聚 書,不遺佘力,四處訪求,累計達H萬余卷。他把自己的藏書編 成《譫生堂書目》。為了這些藏書,祁承燥又撰《澹生堂藏書 約》,帝1定(< 讀書訓》、 《聚書訓》、<0潑書訓》、(<鑒書訓》* 分別對圖書的釆訪、分編典藏和如何閱讀作了周詳的闡述,成為 我國最早的全面論述藏書理論的著作。鈕石溪,會稽人&其“世 學樓”與祁氏“澹生堂”齊名,明商溥在《稗?!沸蛑姓f:“吾 鄉(xiāng)黃門鈕石溪先生,銳情稽古,廣購窮收,藏書世學樓,積至數 千函,十萬卷。”其家藏書除一般藏書家所藏的四部以外,尤注 重歷代稗史野記,所收僅小說家就達數百種之多&駔末時,世學 樓藏書開始散出。 在這一時期,浙西地區(qū)的藏書之風仍然較盛,如海鹽胡震亨的 “好古堂”,藏書達萬卷以上,而且多為秘冊異書c吳興的潘曾 線:也“有意汲古,廣儲縹緗v。嘉興高承埏的“稽古堂藏書八十 櫝,與項氏萬卷樓爭富”。 清代浙江藏書之盛,超逸前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階段。袁 同禮先生在《清代私家藏書溉略》中說:“有清一代藏書,兒為 江浙所獨古& ”據統計,有清一代,浙江共出現了350多位藏書 家,其中以杭州為最多,達兆人;次則海寧(33人:U紹興(M 人)、濰州(21人),嘉興(U人)、海鹽< 1$人)、鄞縣(W 人)、平湖<12人);再次為蕭山(9人)、慈溪(9人),桐 鄉(xiāng)(8人)、嘉善(S人)、余細匕(7人)、瑞安(6人);此 外,5人以下的有浦江、臨海、新昌、上虞等32個縣。 清初的浙江藏書,浙東、浙西齊頭并進,呈現出一派繁榮的 在浙東,余姚黃宗羲首開清代浙江藏書之風。據文獻記載, 黃宗羲“最喜收書,其搜羅大江以南渚家殆遍”(全祖望4;二老 閣藏書記“續(xù)鈔堂”藏書達六七萬卷之巨,繼黃宗羲之 后,鄞縣萬斯同承師遺志,也雅始氧書,搜羅典籍達10多萬卷之 巨。卒后,萬斯同所藏之書均落入當時史館編修錢名世的手中, 時有“明珠暗投”之謂。寧波陳自舜也是黃宗羲高足,一生 嗜好藏書,據全祖望《七賢傳》載,“其偖藏為范氏天一閣之 證”。與陳自舜同鄉(xiāng)的陸寶也同時以藏書宏富著稱于設。全袓望 《中條陸先生墓表》稱:“先生藏書最富,多善本。吾鄉(xiāng)之以藏 書名者天一閣范氏,次之四香居陳氏,義其次則先生南軒之書 也慈溪鄭性為黃宗羲再傳弟子,其家“二老閣〃藏書摟收藏 了黃宗羲“續(xù)鈔堂”所遺存的3萬卷書和自家的2萬多卷書,共 計收5萬余卷^此閣藏書歷經加0多年以后才于抗日戰(zhàn)爭期間全部 散佚。 清初,浙西的藏書業(yè)也已重新崛起,如嘉興曹溶的“靜榲 堂”、朱賽尊的“曝書亭” 1 “潛采堂”,杭州趙昱的“小山 堂”、吳焯的“瓶花齋”,均以藏書宏富名聞連世。曹溶好收宋 元人文集,有《靜惕堂書H》。他撰的《流通古書約》,為中國 藏書史上的童荽文獻。在《流通古書約&巾,肯創(chuàng)了古書襤逋 法。明確指出藏書家的社會職責不僅在于收藏保管,更重要的在 于流通閱讀,務使作者的心血緒晶不以秘藏而與世隔絕。他的這種 保存古籍的思想在舀時是難能可貴的3朱彝尊初得頊氏萬卷樓殘 佚,其后所藏益富,“擁書八方卷,足以豪矣”〈朱彝尊《曝書 亭集》卷三十五)。趙昱與弟趙信齊名,其“小山堂”擁書數方 卷。趙倩也以富藏著稱。吳焯的“瓶花齋”收藏亦富,聚書萬 卷,既富且楮,其子吳玉墀曾輯家藏書目為《繡谷亭書錄》。杭ttfc 駿的“道古堂〃,藏書“不下十萬卷” 丁申《武林藏書錄》稱 其“藏書之富,甲于武林”。 乾隆以后,浙中二盧又以藏書宏富相夸尚。杭州盧文葫“家 藏圖籍數萬卷,手自???,精審無誤,自宋次道、劉原父諸公, 皆莫能及也”(盧文弨《群書拾補》,錢大訢序)。其貯書之所 稱“抱經堂”,與鄺縣盧址同時同嗜好0盧址的藏書樓亦稱抱 經,于是浙中有東西抱經之稱。盧址博覽嗜古,尤喜聚書,“晨 夕讎校,往往至廢寢食,搜羅三十余年”,得書10萬卷,建抱經 摟貯之,其名取唐韓愈寄盧仝詩句t “春秋三傳束高閣,獨抱遺 經救終始”之意,以表明他有獨抱遺經之志。其藏書之富,可與 范氏天一閣、鄭氏二走閣相鼎足。除二盧外,海寧吳騫、陳鑪及 杭州鮪疰博也以富藏著稱0吳騫得其鄉(xiāng)先輩馬氏道古樓、査氏得 樹樓之殘佚,所得不下5萬卷,筑拜經樓以藏,書多宋元精本。 聞好友黃丕烈題藏書樓“百宋一廛v,吳騫也風雅好事,遂自題 其善本書室為“千元十駕〃,意即千部元版書當能抵得上百部宋 版書,一時傳為藝林隹話。其子壽陽取拜經樓書有題跋者,手錄 而成《題跋記》。同鄉(xiāng)陳趙的向山閣裁書,也達10萬卷之富,其 中也多宋元槧本及近世罕見之本。這些藏書后來大多歸海寧馬濾 的吟香山館。鮑氏的知不足齋藏書也名聞全國。其藏書始于鮑廷 博的父親鮪思詡。鮪思詡性嗜讀書,喜收舊槧a既久,聚書益多 旦精,乃瑯《戴記 學然后知本足”之義,稱其栽書摟為“辯 不足齋〃。至廷博,所收益富^乾隆間編《四庫全書》,征書海 內,廷博命子士恭進其家藏書626種,為當時全國私家獻書中最多 的一個?!端膸烊珪分涻U氏家藏250神、存目129種,著錄之 書超過存目,可見其藏書之精。清朝政府為此賞給鮑氏整部的 《古今圖書集成》。 嘉庚年間,余姚的黃澄量崛起于浙東。其家五隹樓,聚書5 萬余卷,因其慕遠祖宋時號五隹者昆季五人并著清望,故以此名 樓。其家“覯書之富甲越中”,僅次于寧彼天一網,故有“浙東 第二藏書褸”之稱。 道光末年,當時東南士大夫以藏書聞于海內者,主要有三 位,一是杭州的朱學勤;一為豐順丁日昌;另一為長沙猶袁芳 瑛。朱氏生平學敏才瞻,好書尤篤^在供取之暇,每到書肆捜羅 古籍,日增月盛,編為《結一廬書目》。其中多宋元明槧以及樁 鈔,共有數百種之多。其藏書大多得之長洲頰氏藝海樓、杭州勞 氏丹鉛精舍(朱學勤《結一廬書目》,葉德輝序 與朱學勤同時以藏書著稱的尚有瑞安孫衣言、孫詒讓父子的 “玉海樓”。孫氏玉海摟與寧波范氏天一閣、南潯劉氏嘉業(yè)堂并 稱為晚清浙江著名的三大藏書樓。玉海樓的創(chuàng)始人孫衣言,曾官 湖北、江寧布政使,在職期間,與子詒讓一道,搜求古籍。后來 藏書日增,達八九萬卷,遂于光緒十四年U8糾年> 始建藏書 樓,并以南宋王應麟閏杰作《玉海》作為藏書樓的名字,蓋取 ?玉海》“為世寶貴而又無所不備”之意。 在這一時期,鄞縣徐時棟的煙嶼樓,也以富藏聞于海肉,煙 _樓擁書S萬卷& 晚清同治光緒年間,海內哦書家中以瞿、楊、陡、丁四家最 為著名,其中陸、丁二家在浙江,即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摟”和 吳興陡心源的“聒宋樓”。 丁丙(I832?IS"年)·與兄丁中都篤學嗜書。其象藏書瀾源 久遠,其祖掌六公有八千卷摟,傳至丁申、丁丙兄弟時,插架宏富, 珍籍琳瑯。丁丙再建二樓,稱后八千卷樓、小八千卷摟,總名為“嘉 惠堂”。這是因為丁氏兄弟為購求補鈔文瀾閣《四庫全書》盡了很 大的力量,清朝政府有“洵足嘉惠士林”之褒,遂以“嘉惠”二 字名褸。袁昶《 了征君善舉二十八事碑》云:“丁氏舊多藏書》 君搜輯至四十萬卷,縹緗圖籍甲一省0自天一閣、澹生堂、拜經 樓、鑒止水齋,振綺堂,皆莫逮泓惠堂牙簽錦癉之富”。光緒了 未(19C7年),丁家經商破產,變賣寒財,丁氏嘉惠棠和八千 卷樓藏書由兩江總督端方收購,藏于江南圖書館。丁丙著有((善 本書室藏書志》、《庚辛泣杭斌》、《北隅贅錄》等書,皆收入 《武林掌故叢編》中。 陸心源(?1894年),其典藏與“雙丁”同時稱著于兩 浙。陸氏收藏圖書始于同治初年。當時社會處于動亂時期,江南 許多藏書家典籍散出,陸氏先收郁家宜稼堂藏書及周星詒諸家之 殘,從而奠定了商宋樓的典籍基礎。據載:“方是時受喪亂后, 藏書之家不能守,大江南北,數百年沉埋于瑤臺牛篋者,一時俱 出。而心源時備兵南韶次,權總閩鍵,燒于財。于是網羅墜簡, 搜抉緹帙&書賈奔赴,捆載無虛日r上自苕溪嚴氏芳茉堂、烏鎮(zhèn) 劉氏眠琴山館、福州陳氏帶經堂,下迄歸安韓子蘧*江都范石 湖、黃蕘圃,仁和平甫季芎二勞,長洲周謝庵,歸安楊秋室,德 清i午周生,歸安丁兆庚,烏鎮(zhèn)溫鐵華,錢塘陳彥髙等,有一無二 手稿萆本,從飄零之后摭揞之,盡充插架,以資著作。素稱緗 帙,部居類匯,遂為江南之望矣”(島田翰《商宋樓藏書源流 考》十余年來,共得書15萬卷。聞嘉慶中藏書家黃丕烈得朱版 書百余M藏書樓為“畝宋一塵”,陸氏聲稱收藏宋版書2如種, 因此題收儲宋元舊槧的書褸為“聒宋樓”,以夸其富。又構建十 萬卷摟,儲明后秘刻及精鈔、精校和清儒著述。節(jié)苯樓、十萬卷 樓雖4為二室題名,實分一室力二。陸氏還在潛園中建“守先 閣”,以儲尋常鈔帙,間及鈔本。于是,陸氏藏書稱雄江南, 與常熟瞿氏(鐵琴锎劍樓)、聊域楊氏(海源閣)、錢塘丁氏 (八千卷樓)稱天下四大藏書家,足與乾遶之黃、周、顧、袁相 埒①。陸心撇死后1S年(19打年),其子陸樹藩將家里所有藏書 以】1-8萬元大洋,售給日本人巖崎氏的靜嘉堂文庫。陸氏藏書出賣 給國外,在國內引起極大?動。我國藏書家董康慨嘆道;—聞S5 宋樓既至日本,全國學于動色相告,彼此相較,同異如此,世有 賈生,能無痛哭7 ! ”這是中國古典文畎的重大損失,令人十分 痛憤。 第二節(jié)書院與學校教育 _、書院 元代浙江的書院事業(yè)在宋代的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據 學者統計,元代浙江共有書院67所,位居全國第一。其中杭蜊路 4所,即仁和縣西湖書院、余杭縣集虛書院、昌化縣百丈溪書 院、海寧州皇內書院^湖州路2所,為烏裎縣安定書院、長興州 東湖書院。嘉興路4所t綦興縣宣公書院、燕居書院,崇镩州傳 貽書脘、白社書院。建德路2所:建德縣釣臺書院、淳安縣石峽 書院。庚元路14所:鄞縣東湖書院、雕山書院、魯齋書院、宣公 書院、稼軒書院、甬東書院、鄞江書脘、廣平書院,慈溪縣杜洲 書院、龜01書院、澤山書院、慈湖書烷,定海縣湖山書院,奉化州松 溪書院、文公書院,昌國州岱山書院,翁洲書院、澤山書院。-衝 州路4所:西安縣清獻書院、柯山書院、明正書院,開化縣包0J 勞院e聱州路1〇所;金華縣麗澤書院、四賢書院,京陽縣八華書 '??A 1 院,義烏縣五云書院,浦江縣月泉書院、東劈書院,蘭溪州仁 山書院、齋芳書院、重樂書院、北山書院。紹興路8所:山陰縣 a亭書院、陶山書院,會稽縣稽m書院,和靖書脘,上虞縣泳澤 書院,嵊縣二戴書院,余姚州高節(jié)書皖、古靈書院。溫州路2 所:永嘉縣永嘉書院,樂清縣宗晦書院。臺州路8所:臨海縣上 蔡書院、鑒溪書院,仙居縣桐江書院、安洲書院,黃巖州文獻書 皖、回浦書院、柔川書院、九溪書院。處州路5所:龍泉縣笏洲 書院、桂山書院,:松陽縣明善書院,青田縣石門書院,縉云縣美 化書睇①a 元代許多著名學者在浙江任過書院山?;蛑v過學,如馬端臨 主講于衡州鈳山書院,程墦禮出任過稼軒書院山長,祝蕃負高節(jié) 書釋山長,陳鱗為岱山書院山長,黃叔英為和靖書院山長,周裴 為郞山書院和宣公書院山長,任士林為安定書院山長,桂彥良為 包山書院山長,袁桷為麗澤書院山長,金屐祥主講仁山書院、齏 芳、重樂三書院……。這些著名學者在斷江的講學活動,對于元 代浙江文化的發(fā)展和程朱理學在浙江的傳播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明代浙江書院不僅數量比以前大增,達到120所?,而且繼 承和發(fā)揚了宋元時期的講學之風,涌現出一批頗具特色的書院t 會稽稽山書院和仁和敷文書院就是其中的兩個。 某靖三年0524年),王守仁在紹興會稽建立稽山書院,聚 八邑彥士講艿,并親自講學,宣傳他的“致良知”學說,湖廣、 廣蒞、直隸、南贛、安福、泰和等地來聽講者多迖300人,其中 著名的門生有王艮、劉邦釆、黃宏綱等?!傲黠L所被,傾動朝 野。亍是搨紳之士,遺佚之老,聯講會,立書院,相望于遠 ①見王廸《尤代書院考珞》,《中圍史研究年第I斯〖男裾《宋元學 寒>墦撲明州笪公書院、S軒書院*悪溪龜山書院、澤山書院4所4 呰松時《明代書院抵柷實《中山大學谞W班史研宄所周刊》笫10無 鉺113期* 逬”(《明史》卷二百三十一),沈德符《野獲編》上也謐t “自武宗朝,王新建以良知之學,行江浙兩廣間,而羅念庵、康 荊州諸公繼之,于是東南景附,書院頓盛。里世宗力禁而終不能 止。” 萬松書院設在仁和縣鳳凰山萬松嶺。弘治十一年U498年), 浙江右參政周本就報國寺基創(chuàng)建,規(guī)模略如學宮,不久即廢圮& 正德十六年(152】年),巡撫唐風儀等協謀重修萬松書院,并在 兩廡增建廊房5間,連前共20間,供生徒住宿之用,嘉靖餌年 (1525年)恃御潘釁哲來撫,增修書院,擴充齋舍為36楹,并延 請王守仁講學&王守仁在這里繼續(xù)宣傳他的“致良知”學說,推 動了書院的復興^> 王守仁的講學活動,對明代書院的發(fā)展影晌很大。他死后, 學生們紛紛建立書脘,一方面奉祀老師,另一方面?zhèn)鞑ネ鯇W。其 中浙江境內有:嘉靖十三年(1534年),學生李遂在衢麓建精 舍,精舍諸生又分建龍游水南會和蘭西會,“與天真遠近相應, 往來講會不輟”;綦靖十六年(15燈年),沈謐在秀水縣文湖建書 院。初讀王守仁的《傳習錄〉>,有悟師學,立即執(zhí)禮請見。因王 守仁出師征思田而未得見面。王死后,沈詭聽說王守仁的學生薛 侃在京師講學,深受感動,說:“師雖歿,天下傳其道者,當有 人也”,于是率同志者數十人前往聽學;嘉靖十九年(1540年), 學生周桐和應典在永康的壽巖建書院,與同門李拱、程文德一起 倡明師學,從學者達:LGfl余人,歲時奉祀,定期講會;嘉靖二十 —年( 1542年),學生范引年在青田建混元書鑌,講明師旨,諸 生達71余人(《壬文成公年譜S)。……這些“王門弟子”的活 動,有力地推動了明代浙江書院的發(fā)展和文化的普及。 此外,永康的五峰書院在明代也盛極一時。明正德年間 (1506?1521年),名儒應石門、程松溪、李東溪、周親錄、程 方峰、盧一松等在此共同研討王陽明的“良知之學” ·金華郡守 除受泉命人建造芷褸蘭楹,額書“艽峰書皖”,后又在樓芮建 “麗澤祠”、“學易齋〃,從此五峰書院更是名揚于時。明嘉靖 八年(1529年),著名學者程文德、程正值在此納生講學,終其 天年。 清代浙江書院的數目遠過前代,并且設置的地區(qū)也比以前各 朝廣泛,遍及全省。 清代浙江書院最著名的當推省會杭州的敷文書脘、紫陽書院 和詁經精舍。這三個書院是清代浙江傳播學術文化的重要基地, 在中國學術文化史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 敷文書脘是清代浙江的省會書院,它的前身是明代的“萬松 書院v??滴跷迨迥辏?716年),巡撫徐元夢重修萬松書院, 康熙帝為之題“浙水敷文”的匾額,于是改名為“敷文書院”。 書院創(chuàng)設之初,清政府撥廢寺山地閑田17D畝作為祭儀。雍正十一 年(】733年),朝廷又發(fā)給胬銀1000兩生息置ffi,作為書院永遠 膏火之資。乾隆四年(1739年),由于書院生童増多,每年帑金 扈銀僅為400余兩,不足餼麋之需,于是朝廷又増撥帑金WCO兩。 道光四年(1824年),淸政府又以運庫余款撥銀生息,貼補青 火,當時共計額收銀4800多兩。書院的規(guī)制仍然沿襲白鹿洞書院舊 規(guī),由官方選列郡中優(yōu)秀士于肄習其間。乾隆元年“上諭”規(guī) 定:“負笈生徒,必擇鄉(xiāng)里秀異,沉潛學問者,肄業(yè)其中。其恃 才放誕,佻達不羈之士,不得濫入。書院中酌仿朱子白鹿洞規(guī) .條,立之儀節(jié),以檢束其身心f仿分年讀書之法,予之程課,使 貫通乎經史有不率教者,則擯斥勿留。”并規(guī)定:“諸生中梂 器尤舁者,準令薦舉一二,以示鼓舞”(《淸會典事例》卷三百 九十五)。《清會典》卷三十三也載:“書院生徒,由駐省道員 專司稽察,各州縣秉公選擇,布政便會同搞道再加考驗。杲系秫 堪造就者,艿準留院肄業(yè)?!鼻∷哪辏?H9年),巡撫頒立科 條,日省月試,講學之會,蔚然興起。據記載,著名學者齊召 南,自乾隆二十五年到三十五年< 1760?1770年)一直在這里擔 任山長職務,歷時11年之久,培莽了一大批人才。 紫陽書脘位于杭州府治鳳山門內,初名紫陽別墅,創(chuàng)建于 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系由兩浙都轉運鹽使髙熊鉦及鹽商 汪鳴瑞等捐資建造而成,專門作為商籍子弟習文和祭祀樂子的場 所。不久,紫陽別墅正式改名為“紫陽書院”。此后在雍正三年 U725年)、乾隆三十八年(H73年)、乾隆五十七年年) 三次進行修葺改造。嘉慶二年(1797年),督學阮元又增建校經 亭。八年,由于生徙日增,席不敷坐,巡視鹽政延豐又增建觀瀾 樓5楹,阮元海之作記。咸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打杭 州城,書院毀于兵燹。到同治四年(1S65年),布政使得:益澧重修 紫陽書院。次年,按察使楊昌浚出俸錢買地,與運使高卿培請于 巡撫兼管兩浙鹽政馬新貽,出公帑增屋沉楹,作為生徒齋舍。一 直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書院才改為仁和縣學堂。 紫陽書脘從建立到結束,長達20Q年之久^先后有盧文鉬、項 梅侶、孫衣言等30多位著名學者擔任山長。其生徒人數茌嘉慶時 已達328人。同、光之際,生徒更盛,遠在敷文、崇文等書院之 上,在當時有較大的影響。 詁經精舍地處杭州孤山,是清中葉之后最有影響的書脘之 玷經精舍由阮充創(chuàng)辦。阮元0754?I849年),字伯元,江 蘇儀征人,是清代著名學者。生平著述宏富,主要有《十三經注 疏并釋文??庇洝?45卷,《經籍纂詁卷附補遺,《兩浙 防護陵寢祠墓錄》U卷,《擊經室外集》5卷,《兩浙金石志》 19卷,《疇人傳》46卷,《擊經室集》45卷等。嘉慶五年U800 年),阮元首次巡撫浙U,次年正月在杭州孤山辟一書院,名曰 “詁經精舍”。阮元在自撰的《西湖詁經精舍記》中說:“圣賢 之道存于經,經非詁不明”,“精舍者,漢學生徒所居之名I詁 經者,不忘舊業(yè),且勖新知也”,祀奉漢代經學家許慎、鄭玄木 主于舍中的雍肅堂。 阮元創(chuàng)立精舍后,首先延請王昶、孫星衍主講席,選高材生 讀書其中&王昶和孫星衍都是當時著名的學者,精通經史文宇音 訓之學,旁及諸子百家。阮元與他們二人一起主講,6命題課 業(yè),間以經史疑義,旁及小學、天部、地理、算法、詞章,各聽 搜討書傳條對,以觀其器識,諸生執(zhí)經問字者盈門,未及十年, 而舍中士登巍科入館閣及撰述成一家言者,不可勝數”,“東南 人才,稱盛極焉”(《國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一《阮文達公事 珞》)^阮元以后,俞樾義在詰經精舍主講了30余年之久,兩浙 之士出其門者,不可勝數,為促進浙江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起了重 要作用。 詁經精舍崇尚經史詞章,一變近600年理學占據書院講壇的局 面,在中國書院史上意義非凡。黃以周在《商菁文集》序中說, “近時賢大夫之崇古學者,又思矯;K:失,而習非成是,積重難 返,不得已別筑講舍,選髙才生充其中,專肄經史辭賦,一洗舊 習,若吾浙之詰經精舍,廣東之學海堂,其較著者也可以 說,鈷經精舍在當時代表了一種新的學風①。 除杭州敷文、紫陽、訪經精舍三大書院外,余姚姚江書院也 很著名。姚江書院在清康熙時改建于余姚縣城南,初由沈國模、 管宗圣、.史孝復講學其中,“月且臨講”,使“作人明道之意益 篤”,“和乎光霽,以名教為宗主”,“申明良知之讜” ·此后 由邵廷采主講席,仍守王學,在當時影響較大。 [〇>參見洪■煥椿(<浙江文獻叢考》,斷江人民出朊讓? 1983年,] [棚,] 附:清代浙江各縣書院設立表⑦ ① 駁,簡志》,新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二、學校教育 元明清時期,由于浙江經濟和文化的不斷發(fā)展,學校教育更 趨發(fā)達。 據方志記載,元代浙江境內所轄的1】路54縣,都分別設有學 校。其中烏程、歸安、金華、西安等幾所縣學是元代新建的,其 他則是在宋代基礎上加以恢復。烏程縣學,在宋代崇寧中時附于 湖州府學;至元代至元三年U337年)時,由縣丞宋文懿主持, 在縣治東丞廳故址創(chuàng)建。婦安縣學原來也附屬于湖州府學,元泰 定二年(1325年)也由縣丞完澤傅化主持,從湖州府學正式遷到 縣治東南。金華縣學在宋以前也附屬于金華府學,元至元十三年 〇27?;年)始創(chuàng)于金華醋坊嶺。 明代,浙江又相繼建立了秀水、嘉善、平湖、桐鄉(xiāng)、孝豐、 湯溪、泰順、太平、沄和、宣平、景寧等縣學。 桐鄉(xiāng)縣學始建于明宣德五年0430年〉,山大理卿胡概主 持,在邑民徐進居址上建學基。七年,知縣趙中肇主持建成明傖 堂。正統二年(1437年 >,知縣范宣繼建大成殿、兩廡、神廚、 神庫、文昌祠。此后,田玉為知縣,又建戟門、欞星門、齋舍、 倉廒、射圃。 平湖縣學,建于明宣德五年,先由吏部員外郎李亨輦建講 堂,后再由縣丞孫華主持建成大成殿兩廡。 秀水縣學,明宣德五年由吏部員外郎李亨辟基。七年,戶部 侍郎成均命同知孟迪建明倫堂及后堂。八年,又建太成殿及兩廡 二齋欞星戟門a正統十年,知府黃懋增建文昌祠及號舍。 嘉善縣學,弭宣德五年始立學基,知府齊政募民建成大成 殿&正統六年,知縣李遜創(chuàng)建后堂。成化八年,同知楊冠募邑中 百姓建明倫堂及兩齋后堂。 此外,孝豐縣學由知府王珣主持創(chuàng)建于明弘治元年(148S 年太平縣學_鈿縣常完主持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h湯溪 縣學由知縣宋約主持建于成化八年(1472年);泰順縣學建于明 景泰三年(1452年);云和縣學由僉事馮靖主持建于景泰七年f 宣平縣學由知縣李葉主持建于景泰三年;景寧縣學由縣令楊殖宗 主持創(chuàng)建于景泰三年。 到清代初年,浙江全省共有府州學11所,縣學75所①。這就 是說,浙江各州府及所轄縣,均設有自己的學校。私學也極盛, 據《雍正浙江通志》記載,淸初全省共有社學399所。由此可見, 清代浙江學校之盛是宋元明三代無法比擬的。 ①#見《浙江教育簡志》,浙江人民出婊社,19卵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