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吳中醫(yī)家徐洄溪曰:“藥之用或取其氣,或取其味,或取其色,或取其形,或取其質(zhì),或取其性情,或取其所生之時,或取其所成之地?!边@幾乎是探究中藥藥性的一個傳統(tǒng)法則,為歷代醫(yī)家所沿襲運用。 黃芪,古名黃耆,“耆,長也,本品色黃,為補氣之長,故名?!痹跉v史上以隴西一帶(今甘肅省東部,渭河上游),以及山西省沁州綿上(今山西介休東南、濁漳上游,今改名為沁縣)所產(chǎn)為勝,特稱之為綿芪。宋代蘇頌說得妙:“黃芪之出綿上者,其皮折之柔如綿,故稱綿芪?!秉S芪性味甘,微溫,色黃入脾,心白入肺,脾與肺皆屬足手之太陰,補氣升陽之藥也,用其對藥,效果可以提高。 黃芪 黃芪配防己 黃芪補氣運濕,升陽固表,防己通經(jīng)絡(luò)運水濕,泄降行水。二藥合伍,益氣升提與降泄通行并用,外宣內(nèi)達(dá),通行諸經(jīng),降泄不耗正,相輔相成,共奏益氣行水、固表祛濕之功。 治療經(jīng)驗:在濟(jì)生腎氣丸、水陸二仙丹、五苓散、五皮飲等方劑中加入二藥,再加入爵床20~40 克(研末沖服),對消除水腫、蛋白尿等病癥可有較好療效。 黃芪配玉米須 黃芪補益脾肺之元氣,益氣升陽降濁行水。玉米須滲利濕熱消腫。二藥升清陽與降濁陰并用,甘溫補氣不助濕,滲利濕熱不傷正。共奏益氣升陽行水降濁之功。 治療經(jīng)驗:在治療泌尿系統(tǒng)疾病,屬氣虛濕熱留滯時配伍二藥,有較好的消腫、消蛋白尿、降血壓、降膽固醇之作用。同時對慢性前列腺炎隨證選用二藥可獲良效。再有,用二藥配伍薏苡仁、黑豆,益氣補腎以消除蛋白尿有較好療效。 黃芪配金銀花 黃芪補氣升陽,益氣托毒解毒。銀花清熱解毒凉血透達(dá),為治療瘡瘍腫毒之要藥。二藥補清合伍,補不助熱,清不傷正,托毒清解之功頗著。 治療經(jīng)驗:瘡瘍腫毒,瘡口久不愈合收口,糖尿病生瘡癤,以及體虛易生瘡癤,時發(fā)時愈,配用二藥,煎湯飲用,可有較好療效。對慢性腎炎腎病,久病氣虛,熱毒蘊結(jié),腎功能損害,蛋白尿不消,治療補清兩難,二藥合用有益氣扶正抗腎炎作用,托毒解毒泄?jié)?,不傷正氣,不助濕熱。同時對慢性肝炎,久病氣虛,余熱未凈,造成肝功能損害者,也宜配用二藥,有益氣解毒護(hù)肝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