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調查表明,我國居民“正確洗手率”僅為4%,人的一只手上可附著數十萬個細菌,如果手洗不干凈,后果不堪設想。那么,你知道手到底有多臟嗎?你知道該如何科學洗手嗎? 科學的洗手方法和步驟 1、先在水龍頭下把手淋濕。 2、在手掌上抹肥皂或洗手液,均勻涂抹,搓出泡沫,讓手掌、手背、手指、指縫等都沾滿肥皂泡沫,然后反復搓揉雙手及腕部。 3、兩手心互相摩、擦。 4、手心、手背相互搓、揉。 5、兩手交叉著洗,清洗手指間隙。 6、在水龍頭下,將手沖洗干凈。 還有,在關水龍頭時,請記得沖洗水龍頭,以避免雙手洗凈之后,又因為觸碰到水龍頭上殘留的細菌而受到感染。若要更干凈,水龍頭開關處也應先用肥皂洗,再用水沖干凈。也或者,可取干凈的紙巾包住水龍頭再行關閉。同時,記得將紙巾直接丟棄,否則雙手又有可能沾染細菌。 此外,洗手前最好脫下手表或戒指,洗手時要注意指尖、指甲縫、指關節(jié)等部位,因為這些部分最容易藏污納垢。 十種情況一定要洗手 1、飯前飯后。 2、便前便后。 3、吃藥之前。 4、外出回家后。 5、接觸過血液、淚液、鼻涕后。 6、打掃完衛(wèi)生后。 7、接觸錢幣后。 8、去醫(yī)院、商場等公共場所后。 9、抱孩子之前。 10、使用電腦、鼠標后。 擦手也不可忽視 手洗凈后,擦手也不可掉以輕心。一定要用干凈的個人專用毛巾、手巾或一次性紙巾擦干雙手,并勤換毛巾。若是用臟毛巾、臟手巾,或是衣襟擦手,不小心時會造成“二次污染”。 有的廁所置有自動干手器,手洗凈后可立刻把濕手烘干,那當然是最好的方式。萬一身邊缺乏毛巾、手巾或紙巾,又沒有干手器,自動“風干”也不錯。 洗手時水溫不應過熱,否則會促使角質層更加干燥甚至皸裂,最佳水溫應該在20℃~25℃之間。手洗干凈后不能自然風干,最好用干凈、柔軟的毛巾擦手。在皮膚未干時,涂抹維生素E或凡士林,及時鎖住皮膚內水分。 結語:每年全球有350萬五歲以下兒童因罹患腹瀉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疾病而死亡。在便后和做飯前洗手可以將腹瀉性疾病的發(fā)生率減少50%,使呼吸道感染減少25%。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界定,“正確洗手”需要同時滿足4條標準,進餐、如廁、接觸錢幣等情境下都要洗手;要使用流動水;要使用香皂等清潔用品;洗手時長不少于20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