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秦獸,我將盡力說人話、寫人事兒。 ┃本號主要提供有關人性故事和人生思考的文字。 ┃間或在周末分享圖片、音樂、影評或酒類知識、zippo知識等。 “存天理,滅人欲”這話沒錯,朱熹本意的“天理”指的是正常的欲望,過份的才被稱為“人欲”,只是被有些人歪讀了這么多年,甚至沈繼祖還給朱熹扣上強納尼姑為妾、搞大兒媳婦肚子的惡名,但今天我們不說朱熹,說說該怎樣尊重我們的“天理”----人類正常的欲望。 1、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這個話題其實春節(jié)時期就,因為我覺得這是一個表現人的欲望是多么強烈的絕好案例,根據微信群轉發(fā)的一個視頻得知:寡居的丈母娘適逢女兒帶女婿回家過年,借著女婿喝多了,女兒和閨蜜出門,對女婿實施了誘奸,恰好被折回來取東西的女兒撞見,這么狗血的劇情,八卦劇里也沒有??! 視頻中,女兒怒不可遏,厲聲斥責母親:你說你干的這叫啥事兒?當媽的最終給女兒跪下道歉認錯,但最終是否會得到諒解,不得而知。 這當媽的肯定做得不對,違反了基本人倫,但我們今天要討論的不是這個,我想說的是:人的欲望無所謂對錯,是完全中性的,有些欲望之所以有罪惡感,是后天的道德給我們的影響力。 欲望必須受人性、道德和法律的約束,不然人人不擇手段成全自己的欲望,這世界肯定早都亂套了,但是過份鉗制欲望,甚至打壓正常的欲望來成全道德桂冠,就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那就是虛偽,可恥的虛偽。 欲望不可恥,為欲望不擇手段就可恥了,同樣,用道德壓制正常的欲望,用道貌岸然來掩飾男盜女娼,就更加可恥,甚至有罪,大罪,因為這有違真誠、自由的人性追求,是在教育人們表面一套、背后一套,也是在利用道德枷鎖鎖住他人,放縱自己,無恥之尤。 講個看來的小故事。 有個守寡多年的婦人得到了族里老人們的高度贊揚,她原本出身寒門,只是因為出落得標致,得以被本地一個望族的兒子看上,但遺憾的是過門沒幾年丈夫就病死了,因為這小寡婦很漂亮,再嫁一定不成問題,但這家人苦口婆心地勸她,娘家人也堅決不同意她改嫁,因為她一改嫁,親家就會不再為她娘家提供經濟援助,望族的禮教之森嚴可想而知,而且這家人不差錢兒,就這么養(yǎng)著她,此后她就一直守寡,丈夫死后多年她的事跡終于上達朝廷,于是得到了一個大大的、富麗堂皇的“貞節(jié)牌坊”,她出門所到之處人們都以敬畏、崇拜的眼神看她,而她也儼然成了十里八鄉(xiāng)的女德楷模。 終于小寡婦熬成了老寡婦,一代女德楷模到了病重之際,這個望族的后輩們商量著要讓這位德高望重的婆婆百年后進入祖祠,并召集所有的女性后輩跪在這位婆婆床前聽婆婆最后的垂訓,以保證家門的“貞節(jié)牌坊”能后繼有人。 婆婆示意后輩們從自己枕頭下面拿出一個布袋,后輩的兒媳婦、孫媳婦們打開那個沉甸甸的布袋,里面全部是“銅錢”,說是銅錢,但上面沒有一個字,锃亮如鏡,但確實是銅錢的樣子,大小也是銅錢大小,后輩們迷惑,婆婆接過布袋,將銅錢倒在地上,一時間叮叮咚咚銅錢滾落滿地,婆婆說,這就是我的貞節(jié)牌坊,你們都不要撿,就讓它留在地上吧,我也不要進祖祠,那是個吃人的地方,看在這么多年我?guī)湍銈兗覓昊剡@個牌坊的份兒上,求你們把我隨便葬在哪個亂葬崗子里都行,我不想死了還要被你們家管……我死之后,我的鬼魂想找哪個男人就找哪個男人,再也跟你們家沒關系…… 兒孫輩們盡皆大駭,以為老人是彌留之際的胡言亂語,可是看老人,雖然虛弱,但神清志明,老人接下來講了自己從二十出頭一直到死之將至,這幾十年是怎么過的: 在每個想男人的夜晚,她會把銅錢全部撒在地上,然后不開燈,把這些銅錢一個一個再摸索著撿起來,往往是雞鳴時分、一身大汗之際才能把這些銅錢一個不少的全撿回來,而這時已經疲憊不堪,也就不想那件事兒了……且隨著“經驗”的增加,這些銅錢越加越多…… 這老人犧牲了自己一輩子,成全了道德家們的美麗傳說。 看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還小,但已經懂事了,后來我有了性經驗,也有了自己的人生,我曾經有過禁欲的階段,也曾因為工作在深山而與世隔絕,我是自制力很強的人,但不代表我沒有欲望,不代表我不受欲望的煎熬,而那種備受煎熬的滋味,我是知道的,所以我認為就絕大多數人的生活來說:性是極其重要的,硬要壓抑這個東西,不見得有好處(服從某些宗教戒律的不算)。 那么讓一個有正常欲望的人就這樣壓抑自己,何止是不人道,我認為這簡直就是毫無人性的做法:一個人的正常欲望,只要不侵害到他人,就應該得到尊重。 舒婷在《神女峰》里寫到:“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上痛哭一晚”,何其痛快!何其神圣!何等的轟轟烈烈! 多年后我在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請將我遺忘》中看到書中主人公陳重的舍友將這句詩改為“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身上痛干一晚”,忍不住笑出聲來,雖然表達的不文雅,但我認為好過虛偽的表演。 既然是真正相愛的兩個人,痛干一晚有何不可? 2、以道德之名壓制正常欲望,便是惡德 我的觀點很明確:道德非常重要,但一定不要做道德過剩的人,要在正視人性、尊重人性的前提下談道德,空談或者將道德作極端化的要求,要么是虛偽,要么是無能,要么就是不想按規(guī)則辦事兒。 正常的欲望就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老祖宗說“食色,性也”,已經真誠地告訴我們要面對最基本的人性,拋開最基本的人性需求講道德,猶如光著屁股講文明。 現實中最常見的就是每個人要求自己身邊的人都要“有德”,背過身去,卻無不想盡一切辦法算計別人,這種情況下,如果有人聽了“從善如流”的“道德規(guī)勸”,十有八九是要吃虧的。 所以道德如果不建立在規(guī)則的基礎之上,很容易流于形式,成為工具,甚至是舞臺效果----僅僅只能用于觀賞。 更甚者,道德會成為強有力者欺世盜名的助惡工具,犧牲他人合法利益的合法傷害權。 這是道德的悲歌,是人性的陷落。 道德固然重要,固然美好,但它沒有絲毫的強制性,當然約束力也就小得可憐,也許對普通人還有點兒約束力,但越往上,約束力就越小,到金字塔頂,基本為零。 這就是我強調“規(guī)則”必須優(yōu)先于“道德”的根本原因。 拿著圣人的道德神話做旗幟,一晃幾千年了,我們還在旗桿下徘徊,這方面,我倒蠻欣賞孔子----在《論語·雍也》里,孔子見到衛(wèi)靈公的夫人,南子,也是衛(wèi)國朝政的把持者,南子想必很美,但名聲似乎不好,錢穆先生的敘述里說得很直接“有淫行”,李零更直白:“和美男子宋朝通奸”,楊伯峻則很含蓄,說“有不正當的行為”,(南懷瑾的注釋就不必參考了),總體看來,這女人確實似乎不太合乎當時的禮教要求,孔子去見她,子路不高興了,認為老師不該這樣,孔子急了,指天發(fā)誓說:“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意思就是我要是做了不得體的事情,老天都會討厭我,大約類似于今天的“天打五雷轟”吧?我覺得孔子蠻可愛,沒有義正言辭地說自己不好色,而是著急的為自己辯解,兩千年前的孔子,比今天的某些人在電視機前當著全國人民的面兒說:我這人最大的缺點就是太清廉!是不是誠實多了? 以上,總結兩點: 1、成全正常的、合理的欲望,就是高尚的道德; 1、不要讓道德,成為不講道德的人的利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