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中說:“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 《世本》原本則說:“少典生軒轅,是為黃帝,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 《史記正義》解釋說:“黃帝為有熊國君,號有熊氏”。 《史記索隱》則說:“黃帝為有熊國之子,居軒轅之丘,遂以為名,又以為號”。 另外,《國語·晉語》載:“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清順治十六年《新鄭縣志》亦載:黃帝“生于軒轅丘,因名之。……國于有熊,故號有熊氏。長于姬水,又以姬為姓。” 在陜西省黃陵縣黃帝陵陵園內(nèi),有一座天黿神慧像,它是黃帝陵的守護神。 郭沫若先生在研究了《獻侯鼎》等銘文后說:“天黿二字,銘文多見,舊譯為子孫,余謂當(dāng)是天黿,即軒轅也”。 《國語·周語》說:“我姬氏出自天黿”。 《國語·周語》還說,“天黿之分,我之皇妣。太姜之侄,伯陵之后,逄公之所憑”。 根據(jù)這些資料,老曹,在這里作出如下梳理: 在春秋時,國君由國君的嫡系長子繼承,正式登基前,應(yīng)先立為太子。 此時,其他的兒子就稱為公子。 這些公孫的后代,為突出自己祖先曾經(jīng)有過的皇室血統(tǒng),就改姓為公孫。 春秋時代的這個傳統(tǒng),應(yīng)該不是突然產(chǎn)生,而是來茲有自。 夏禹的兒子夏啟,奪取天下建立世襲制后,就是傳位給他的那個不肖之子——長子太康。 這應(yīng)該是沿襲前世各個部落內(nèi)部的權(quán)位繼承法。 在大禹之前,天下君主的權(quán)位,是實行的禪讓制。 這是由于各個部落之間的主權(quán)意識過于強烈,使得君主的權(quán)力受到掣肘的緣故。 但是,在各個部落內(nèi)部,集權(quán)意識,是要大于個體意識的,不然,這個部落很快就會被其他部落吃掉。 這就使得一些部落的首領(lǐng),有權(quán)力挑選自己的接班人,從而使得權(quán)位世襲制,提早在一些部落內(nèi)部實行。 而在權(quán)位世襲制中,長子世襲制,當(dāng)然相對其它的世襲制,是要自然、可靠得多。 在神農(nóng)氏時代,少典氏所在的伏羲氏部族,是集權(quán)意識最為鮮明的,他們當(dāng)然會率先,而且是可能,很早就實行了世襲制。 這就使得公孫這個姓氏,很早就在伏羲氏部族當(dāng)中產(chǎn)生。 黃帝姓公孫,說明他,和他所在的部落,不是少典氏部族正統(tǒng)的權(quán)位繼承者。 那么,他們要想發(fā)展,就肯定不能滿足于部族或部落給予他們的既有資源,而必須盡力地向外拓展,去開疆?dāng)U土。 有熊國,正確地說,應(yīng)該是有熊部落,他們肯定是屬于少典氏部族。 熊,是他們的部落旗號,也可以說是他們的部落圖騰。 他們的部族圖騰是龍,而他們的部落圖騰,則是熊。 熊,體現(xiàn)了他們伏羲氏部族尚武尚力的陽剛特性。 軒轅,是大車,這是一種生產(chǎn)力的標(biāo)志。 軒轅之丘,就是軒轅部落所在的地方。 那么,黃帝居于軒轅之丘,是不是表明,他就是軒轅大車的發(fā)明者呢? 不一定。 也許是其他部落在這個地方發(fā)明了軒轅,而后,那個部落又離開了這個地方。 也許是發(fā)明軒轅的部落仍然居住在這里,黃帝和他的部落,是和人家共處一地而已。 但是,黃帝以居于軒轅之丘而名為軒轅,說明他們是取得了這個地方的主導(dǎo)權(quán)。 黃帝“因長于姬水,又以姬為姓”。 “姬”,原意為胸部豐滿的美艷少婦。 “姬水”,顯然是一個還停留在母系社會的部落所居住的地方。 光這一點,就可以想象,這個部落,不是屬于伏羲氏部族。 以“姬”為名號,也顯示這個部落的文化性格,為陰性,與伏羲氏部族的陽性特征不符。 《國語·周語》說:“我姬氏出自天黿”,“天黿之分,我之皇妣”。 “天黿”是什么? 它就是一個“龜身龍首”的圖騰。 陜西省黃陵縣黃帝陵陵園內(nèi)的天黿神慧像,就證實了這一點。 而龜,原本是共工氏部族的圖騰。 由龜演化為“龜龍”,這實際上就和神農(nóng)氏部族的“蛙化龍”、“魚化龍”一樣,是大勢所趨之下,其他部族向伏羲氏部族文化的折服與皈依。 只不過,“蛙化龍”、“魚化龍”,是女媧氏、神農(nóng)氏部族向伏羲氏部族的文化折服與皈依;而“龜化龍”,是共工氏部族向伏羲氏部族文化的折服與皈依。 “天黿之分,我之皇妣”。 這就是說:“我的皇考,是黃帝,他來自伏羲氏部族;我的皇妣,是姬氏,他來自共工氏部族”。 這里所吐露的信息是什么呢? 黃帝部落,是借腹生子。 他們是借用共工氏部族中的一些部落做基礎(chǔ),而發(fā)展壯大起來的。 黃帝為什么要以姬為姓呢? 因為,姬氏具有強大的硬實力。 他委身于姬氏,可以借助姬氏的強大實力,迅速地做大。 而姬氏也愿意接納黃帝,則是因為,姬氏部落自感時不我予。 由于先天性的內(nèi)部不和,共工氏部族,整體上是江河日下。 他們中的各個部落,要想拯救自己的部落不至于沉淪,就只好是借助黃帝部落的伏羲氏部族之身份,以及黃帝部落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來對他們實行各方面的改造。 史籍記載,黃帝所在的有熊部落,其居住地,就在今天的河南新鄭。 而考古發(fā)現(xiàn),河南新鄭,又是裴李崗文化的大本營。 裴李崗文化,是中原地區(qū)最后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傳統(tǒng)文化,是迎接了伏羲氏部族和女媧氏部族到來、并且還很可能與伏羲氏部族廝殺過的中原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 他們的實力,自然是不可小覷的。 只可惜,先天性的文化缺陷,使他們難以應(yīng)對越來越不利的局面,他們也只好是借助于外來的力量,給他們以提攜與改造。 這也就是《國語·周語》所說的“天黿之分,我之皇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