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徽因
(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
1955年4月1日,民國著名詩人、作家、建筑學(xué)家林徽因女士與世長辭,林女士生前是徐志摩先生的摯友,又同為新月派詩人,值此林女士逝世64周年之際,本號特編排陳從周(徐志摩的表妹夫)先生回憶林女士的文章致以最誠摯的悼念。
懷念林徽因
陳從周
時間過得真快,記得1955年夏在北京,那時林徽因先生去世( 1955年4月1日)不久,梁思成先生病在醫(yī)院,我們亦正受建筑界復(fù)古主義的批評,心境是沉重的,幸而不久梁先生恢復(fù)了健康,我們重聚之時,相對唏噓而已。

1946年病痛折磨下日漸消瘦的林徽因攝于云南
我知道林先生是因?yàn)樾熘灸Φ年P(guān)系,那時我還在童年,對這位才貌雙全的女作家,是景仰,是崇拜,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后來我與林、梁二先生變成了同行,因此了解得更多。尤其我因編寫《徐志摩年譜》,又進(jìn)一步對這位與他深有交誼的朋友,下點(diǎn)功夫。在我的回憶中,林先生是博通眾藝、嫻于辭令、富有才華的一位女作家與建筑家。她的那種充滿愛國、愛文物、愛朋友的熱情,我至今時時在回憶中。

1947年林徽因在頤和園
1953年夏,林、梁二先生在清華園家中小宴,招待我與劉敦楨先生,那時她身體已不太健康,可是還自己下廚房,親制菜肴招待客人,談笑仍那么風(fēng)生,不因病而有少遜態(tài)。次日晚上,是鄭振鐸先生以文化部與文物局名義,請我們在歐美同學(xué)會聚餐。林、梁二先生參加,劉先生亦在座,另外還有北京市副市長吳晗先生等,都是考古與古建筑界的知名人士。那晚主要是談文物保護(hù)工作。當(dāng)然無可否認(rèn)的,因?yàn)樾轮袊闪⒅?,急于基本建設(shè),損壞了一些文物與古建,正如席間鄭振鐸先生呼吁那樣,推土機(jī)一開動,我們祖宗遺下來的文化遺物,就此壽終正寢了。林先生的感情更是沖動了,她指著吳晗先生的鼻子,大聲譴責(zé),雖然那時她肺病已重,喉音失嗓,然而在她的神情與氣氛中,真是句句是深情。她生長在北京故都,又與梁先生長期外出調(diào)查古建筑,她對古建筑是處處留戀,一磚一瓦都漓過汗,這種難以遏止的聲色,我們是同情她,欽佩她的。

1950年代初林徽因與梁思成在清華大學(xué)新林院
我愛讀林先生寫的詩文,尤其訪問游記、雜記等,是真能知建筑之美、建筑之神,即使斷井頹垣,殘陽古道,都描寫得如詩如畫,后來有人批判說是懷古情緒,那是錯怪了她了。我說林先生愛祖國的山河、愛民族遺產(chǎn)、愛勞動人民的創(chuàng)作,她熱愛古代人民對國家付出的辛勤代價,對他們表示了崇高的敬意。這些在今日提出愛國、愛鄉(xiāng)、愛家的時候,我益想念林先生的滿腔熱忱了。她是一位名副其實(shí)的中國作家,中國建筑專家,雖然她受過長期的西方教育與文化,但仍不失為一位值得景仰的中國人。

1950年病中的林徽因與梁思成在討論國徽設(shè)計(jì)方案
林先生離開我們有這么許多年了,我還珍藏著她與梁先生商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時的一張照片。 1978年冬,我在美國紐約籌建中國庭園“明軒”,在徐家找到了林先生寫的那篇紀(jì)念徐志摩文章(《紀(jì)念志摩去世四周年》),真是文情備至,又具有觀點(diǎn)的文章,因?yàn)閲鴥?nèi)幾乎失傳了,我為她復(fù)印了一次,這就是目前能見到的印本。今日我們能重刊林先生的著作,那真是“音容宛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