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馬遠《寒江獨釣圖》 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 意境,是畫家采用藝術(shù)手法營造出來的一種境界,是形與神、虛與實、動與靜、有與無的和諧統(tǒng)一,也是理想與現(xiàn)實的妙合。宋朝徽宗年間,朝政理得不怎么樣的趙佶,對繪畫倒是很感興趣,列舉的一大批意境考題與選拔出來的優(yōu)秀作品一度傳為佳話!如“深山藏古寺”沒有寺;“踏花歸來馬蹄香”沒有花;“嫩綠枝頭紅一點”竟是美人紅唇等等。 上面這幅作品是齊白石的《槎上美人圖》,怪異的是,雖叫“美人圖”,卻一眼看不到“美人”。 注:槎(chá),樹木的枝丫,同“楂”木筏,如、乘槎;浮槎(乘筏泛游)。 這畫作背后有個小故事: 齊白石在四十歲出頭的年紀,曾南下游歷,路過桂林的一件小客棧時,被客棧墻壁掛著的畫作所驚艷。那幅畫是以湍急奔騰的江水為背景,兩位美人乘坐在“槎”上。齊白石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覺得這幅畫非常妙,愿意出高價向店家買下,但是不論怎么說,店家都不愿忍痛割愛,齊白石只能抱憾離去。 回家后,齊白石立即揮毫潑墨,將刻在腦海里的畫面傾瀉而出,畫了這一幅《槎上美人圖》。圖中只見波濤洶涌、海浪起伏,遠處一輪明月向從水中升起。畫完后,齊白石還在題跋中提及這段經(jīng)歷,簡單的闡述卻足見齊白石對這幅畫的喜愛。 這幅畫的神奇之處就在,畫作僅33*19cm的尺幅,不仔細看根本看不到美人。但將其十倍放大,可以看到在畫作的中下部分,隱隱約約有個裊裊婷婷的美人兒坐在樹杈上。雖然只是背影,也只有寥寥數(shù)筆進行勾勒,但感覺這一定是一位不可描述的佳人,不然不會引得齊白石如此魂牽夢縈。 這個娉婷的背影旁邊,正是一行小字:槎上有二美人。至此,畫作題目中“美人”二字終于得到了解釋。但新的問題接踵而至,題跋中“二美人”又何解?
齊白石之子齊良遲給出了答案:這幅畫是父親是對一幅畫稿的記憶性“描摹”,“二美人”是客棧原作上的兩位美人,父親石下筆時則沒有完全照搬,只是畫了個大概。后來,齊良遲還為此給畫作補題了幾句,以證明畫作的真實性。 齊白石的手法高超之處在于畫作的意境。由簡單的樹枝錯落而成的“槎”,在近乎無情的江河水中幾欲翻覆,又配上畫作上方密布烏云,看似籠罩在陰郁的氛圍中,卻在畫面上方如神來之筆一般,畫上一輪圓月在水天相接之處露出面龐,讓人們在為小槎捏一把汗之后,頓生撥云見月的豁然之感。如此畫作,令眾人慨嘆:“妙??!” 《手摘紅櫻拜美人》 其實齊白石留下的人物畫中,有多幅類似創(chuàng)意的作品,而且畫作都是畫與美人相關(guān)的題材。比如他送給老舍的一幅櫻花圖就齊名為《手摘紅櫻拜美人》,圖中根本沒有美人,卻能夠讓人覺得非常有詩意,也能腦補出畫外的美人來。
而在三十年代齊白石還有一幅美人圖被稱為《背面美人》或者《背面仕女》,圖中雖然有“美人”但卻僅僅只是個背影,讓人根本無法看到“美人”的真容到底美不美。相信齊白石后來類似的畫法,極有可能都是源自他四十來歲時受桂林客棧那幅畫的啟發(fā)吧。 因為有這樣一個故事,加上齊良遲的考證和解釋,如今這幅《槎上美人圖》也被奉為齊白石的經(jīng)典之作,更是他存世不多的《美人圖》當中的早期經(jīng)典。 責(zé)任編輯:子曰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
|
來自: 伯樂書香小屋 > 《伯樂美術(shù)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