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振濤(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我記得幾年前,也是一個下雪的冬天,飄著雪花,我們?nèi)ニ筒芟壬詈笠怀獭.敃r,放了幾樣東西,一個她使用過的琵琶指甲,一個是翻譯的《文板十二曲》,一個就是《弦索備考》。也就是說,曹先生用了幾十年的時間,傾注心血在《弦索備考》的翻譯、研究之中。所以,我們覺得在她臨終的時候,這應該是伴著她去天堂最珍愛的東西。我覺得,《弦索備考》是凝聚了像曹先生這樣著名的學者一輩子的心血,而讓我今天很感憾的就是:像談老師,為了這個古譜能變成音響,也是傾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我覺得,這是我們民族音樂學界,最了不起的一批人?。ㄈw鼓掌)當然,他的幾個新搭檔,也是了不起的,但是,她在中間是起到了某種骨頭的作用。 就今天的演出而言,我有一種感覺,演出形式有點儀式感。我覺得,這種儀式感是我們民族音樂,特別是現(xiàn)代社會中,處于弱勢、或者說是邊緣化的民族音樂,我們在為自己打氣、增強自信的時候的一些必要的鋪張和手段。特別是,今天有喬老師學術上的主持,這四位美女和靚仔他們服裝的更替,我覺得也非常好。讓人感覺到我們那個東西不掉價,我們有時候到日本看那們那雅樂,他們恭恭敬敬地坐在地上,鋪一個大帆布,把三弦拿到上腿上時,腿上還要鋪一塊紅色的大手巾,有一點儀式感。就像我們現(xiàn)在拿紙杯喝茶,如果到了日本人手里喝茶,有一系列繁瑣的程序,讓人感覺到那個茶,簡值就不是茶。我們需要抬高自己的身價! 所以,我覺得我們這樣的演出形式,有必要造一點儀式感。我覺得,現(xiàn)在中國音樂學院很有錢,近來一直在搞一系列的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和保護工作,我覺得咱們應當稍稍來一點儀式感。 傅明鑒(揚州大學藝術學院)今天的音樂會,首先讓我感到耳目一新。當然不是曲子新,這些曲子已經(jīng)兩百年了。為什么感到新呢?是因為今天大多數(shù)民族音樂,在經(jīng)濟浪潮之中,都走向了奇、怪、異,而我們今天的音樂會,感到了《弦索備考》的美,感到了傳統(tǒng)音樂真正的美感,而且還有人在如此艱難地研究它,就更讓人欣慰了。在今天民族器樂創(chuàng)作不是很豐富,傳統(tǒng)音樂也不是被很推崇的時候,讓人覺得有很多現(xiàn)實意義。讓我們感到耳目一新。我覺得,這也是我們應當去努力的一個方面。 第二點,《弦索備考》全本的演奏,讓我們?nèi)轿涣私獾搅酥袊宕献嗟囊粋€概況,這對我們研究清以前的弦索樂,以及清以后我們今天的合奏,帶來了很大影響。這使我們今天的研究,有了一個很好的對比依據(jù)。 第三點,我同意剛才有的老師所說使用絲弦的意見。不過在這方面,因為我自己也彈古箏,所以知道一些具體情況,也就更加失望。我也通過各個渠道去搜集這個絲弦,甚至有人說韓國有,我花四千塊錢也準備買。我覺得絲弦的好處太多了,不僅在演奏上有意義。而且我覺得民族器樂合奏中大家都面臨著很難合奏的問題,為什么?就是民族樂器都極具個性,這時,如果改鋼弦為絲弦,那時再合就會容易得多。而且真的很美,它們也就揉在一起了。 第四點,我希望雖然這個課題結項了,但這個事情需要不斷宣傳,利用傳媒,利用我們自己所有的力量,把它再往前推進,這也是整個民樂人的責任。當然也希望中國音樂學院,能一如繼往地支持這個項目。 王子初(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第一點,我覺得你們做了一件非常有意義的理論的探索,它的意義不僅是在傳統(tǒng)音樂的研究中間,而且也是對我們史學領域有很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我們知道,楊蔭瀏先生從他的《中國音樂史綱》到《中國音樂史稿》的漫長過程中,他一直在追求把一部“無聲音樂史”變成一部“有聲的音樂史”。他做了很多工作,盡管他的后著受到社會風潮的影響,但在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所以,我覺得,我們的音樂的歷史,作為一個學科應當朝什么地方去?我覺得今天四位藝術家給我們指出了一個非常有價值的領域。我們不僅僅是靠歷史文獻,那些文獻非常有局限,而且有大量謬誤。我們要靠更多的實證,這些實證可以是物證,也可以是如《弦索備考》這樣的樂譜。而這樣的實證,它既是物證,又含有音樂的內(nèi)容——具體作品。所以,我覺得音樂史的發(fā)展,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 第二點,我想,我們把這個1814年的作品留到今天,我們用現(xiàn)代手段演繹出來。當時可能是小三弦,可能不是二十一弦的改良箏。有很多問題,包括律制的問題,以及其它一些問題。那么,這里就涉及到我們歷來在談討的一個問題:到底如何傳承?如何發(fā)展?這個問題一直不清楚。我覺得,應當是這樣。舉個例子,袁隆平搞雜交水稻,它要保持野生水稻清本的純種,它不讓任何外來的花粉傳到里邊去,然后用清本雜交出優(yōu)良品種。實際上,這對于文化也類同此理。所以,我覺得使用當時的箏,當時的三弦,甚至都使用絲弦,以及使用我們現(xiàn)在有可能探索到的當時的演奏手法,來演繹盡可能體現(xiàn)當時的那效果。當然,這只是盡可能,而且是我們想象的盡可能。但是,我們不要排除這種可能性。同樣,我們可以在原有古譜的曲調基礎上,在原有曲譜的框架上,使用我們現(xiàn)在的手段,來進行演繹。我們可以現(xiàn)代演繹,甚至有些東西也可以改良、改編,但有些東西恐怕是不可避免的。因為,不管是我們今天聽到的這一場音樂會,還是我們想象當中的榮齋當時聽到的音響。不管是那一種,我們都無法評判。就是把榮齋請出來,恐怕他也難下斷語。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來看待這些問題,歷史是什么?歷史就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不斷發(fā)展。榮齋當時表演的內(nèi)容恐怕也不一定與前代一致。不可能說榮齋演的就是幾千年傳下來原封不動的東西。所以,我對四位藝術家的說一句話:你們大膽地去演繹你們的作品,我支持你們。 何振京(中央音樂學院)非常高興、非常興奮,參加了這樣一個非常有意義的音樂會,那意義在哪里呢?我覺得意義就在于他們把一個無聲的古譜,通過他們的研究、試奏變成了非常好聽的、現(xiàn)實的音響。我覺得,稱他們?yōu)橐魳犯呤?,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歷史上這樣的古譜還有敦煌樂譜,以及大量的古琴譜,但大部分都還沒有變成現(xiàn)實音樂,讓我們聽到。中國的古譜是音樂的化石,這化石不是擺在博物館讓大家參觀的,而要還它音響的本來面目,但這種還原是高難度的工作。我們用現(xiàn)代眼光、技法,去探索,去發(fā)掘,去研究,然后做成廣大人民群眾能聽到的聲響。這就是莫大的成功,莫大的幸事。 前不久我參加了中國音樂學院的“中華傳統(tǒng)音樂文化資源庫”的研討會,當時感受頗深,而且非常興奮。當年呂驥先生就提出過,中國音協(xié)要做些事情,要搞中國音樂資源庫,中國音樂學院的朋友們努力做了這件事情。今天這個活動,又是中央音樂學院與中國音樂學院合作的成果,希望這種合作繼續(xù)下去,希望推廣,希望擴大影響。所以,我覺得四位演奏家,你們的任務艱巨,但期望你們還要永不停步。 修海林(中國音樂學院)我認為,《弦索備考》之“備考”二字寫得很好。“備考”就是他看到了未來,看到了后人,是“備后人之考”,而且這個“考”是同實踐聯(lián)系在一起的。 實際上任何一個古曲,包括榮齋所選的這個曲目背后,它是一個系統(tǒng),甚至是更大范圍內(nèi)的一個音樂傳承的一個系統(tǒng)。所以,從這次他們所做的工作來講,我很欽佩他們。實際上,他們是一個“再考”,而這個“再考”已經(jīng)有兩次,一次是1986年,我這里還保存了當時的節(jié)目單(給大家展示1986年“弦索十三套專題音樂會”的節(jié)目單)。而今,我又擁有了第二份節(jié)目單。沒想到,我無意中還保留了一份歷史文獻。同樣,我相信,他們今天的演奏,同樣也已經(jīng)成為了一個新的歷史文獻。 任何一個音樂,它的生命就在于不斷的詮釋。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就靠不斷的詮釋。不過我們想去探求它,我也想聽絲弦的演奏,這種探索,也具有新的意義。我聽音樂會的時候,也有薛藝兵剛才提到的宮廷音樂的感覺。不過,它一定有民間的基礎,才可能傳到宮廷里邊去。所以,我從《弦索備考》上所看到的傳承途徑與方式,一個是活體傳承,就是有傳人。今天的這四位演奏家,1986年的那個演奏小組,包括曹安和,實質都已經(jīng)是傳人。另外一個就是樂譜的傳承,在傳統(tǒng)音樂的傳承中,這是非常重要的一種。今天我們的演奏譜,雖然不是工尺譜,但我希望它是一個能供我們音樂學研究的文本。事實上,它是用當代教育所轉化成的一個新的記錄方式。第三個就是一個重新詮釋的音響文本,今天我們聽到的就是一個音響文本。第四個,就是傳播傳承,今天的音樂會,包括作為教學用的CD,就是一個更大眾化,更寬廣的傳承。如果想把這個事做得更寬一些,空間非常大,尤其是作為音樂學的研究,我們音樂史學的研究與傳統(tǒng)音樂的研究,往往有一個很好的結合部。如果我們?nèi)パ芯窟@個東西,比如他們提出的首次的探索性研究與實踐性研究,以及我們重新研究與演奏的意義是什么?以及它的傳承的關系和實際上已經(jīng)形成了的新的傳承關系等。另外,他們這次的演奏中間,已經(jīng)有新的認識與觀念。比如現(xiàn)在他們就認識到,這是既可以獨奏,又可以合樂的音樂。這就對我們過去的一種通常表述,是一種更清楚的理解。包括剛才談到的箏的定弦,作為我個人來講,是不可能體會到這一點的。它是在實際演奏中間體會到的內(nèi)容,只能是他們演奏家這樣的人才能體會到。 另外,這兩次演奏,都是搞表演專業(yè)的人挑起了這件事情,而我們搞音樂學的人反而沒有更多的參與,我們是有愧的,對于我自己來說是有愧的。 汪毓和(中央音樂學院)很同興參加這樣一個令人難忘的演出,1986年演出就在我們學校小禮堂,我確實覺得這兩次演出不一樣。第一次比較古板,過分拘泥于原來的樂譜,而今天的演出,我覺得是演活了,是一種藝術性的演出,同時我覺得還包含了一種研究性的演出。因為,如果沒有一個理性認知,就達不到這樣的感人的力量。通過演出,我覺得《弦索備考》這個文獻,曹安和作了非常重要的奠基性的工作,應當說是一個開頭。今天四位演奏家把它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但還是在發(fā)展過程之中。這個題目,有很多值得我們好好去挖掘和研究的課題。以前認為弦索就是北方的民族器樂的總稱,而今天聽了之后,我覺得不僅僅有北方味道,還有南方味道。實際上,嘉慶年間,本身就是一個南北方交融的時代。所以,我覺得很有一些題目可以研究。比如說,本來大家都習慣于一種樂器的齊奏或獨奏,而今天的合奏,不僅有多聲的結合,還有音色的結合。另外,音調里頭,弦索原來就是與戲曲、說唱有密切的淵源關系,而今天這樣一種純器樂的形式,就值得思考它的來源、特點等問題。所以,我就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很值得我們搞音樂史的,搞傳統(tǒng)音樂學的,甚至是文化學的、民族學的,都應當在這個里頭,找到你的研究的方向、選題。 第二點,我覺得這種形式往后的發(fā)展,它本身好像停止了。但是,在清代后期以至民國之后,所能見到的潮州弦詩、廣東漢樂、云南白沙細樂和洞經(jīng)音樂以及廣東音樂、江南絲竹等等,是不是與此之間還有一個傳承的關系,值得我們考慮。因為歷史總是不斷向前的,既然后來有了這種幾個人合奏的音樂的樂種,而且在各地都開花了,就值得我們?nèi)ヌ剿鬟@種形式。 第三,如何繼承、研究《弦索備考》是比較恰當?shù)姆绞??我覺得兩種都需要:一種是盡可能原汁原味,當然這個原汁原味也就只能是“盡可能”。因為這里邊牽扯到剛才大家提到的弦線問題,而這個問題真正實現(xiàn)有很大的困難。其它還有音律問題、樂譜問題、樂器問題、演奏法、音感以及演奏家與聽眾的審美感的問題,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很難實現(xiàn)。比如巴赫、莫扎特的作品都是針對古鋼琴的,但是,如果現(xiàn)在我們都使用古鋼琴來演奏這些作品,那這些作品的許多內(nèi)涵又得不到呈現(xiàn),因為古鋼琴確實有它自身的局限。一種是創(chuàng)新,不僅僅是創(chuàng)編,甚至是創(chuàng)作。因為現(xiàn)在的民樂創(chuàng)作,貪大的現(xiàn)象太多了。我對這種現(xiàn)象有點憂慮,現(xiàn)在還是要考慮這些問題。 姚藝君(中國音樂學院)當然,我首先最想說的還是對演奏家的感謝與敬意!此前,我與林鈴有過溝通,也知道一些他們這幾年的艱辛,一首《海青》的三弦譜,竟然用了十一個月的記譜時間,這種精神值得尊敬和贊賞。因為時間關系,我就說一個我感興趣的問題,即潤腔走指。傳統(tǒng)音樂的潤腔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觀念,會導致不同的潤腔方式,不同的潤腔方式會導致不同的音樂風格。我們的學生如何能在民樂演奏過程中,在承傳的過程中學到傳統(tǒng)潤腔的一些技術,這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的問題。潤腔走指我們中華民族多少年來積累的寶貴的經(jīng)驗,這種經(jīng)驗如何體現(xiàn)在教學之中,我們?nèi)绾伟岩呀?jīng)完成的科研轉化為教學成果等問題。我相信他們這樣的集體在下一步的工作中,會做得更好。 Veli Rosenberg(芬中友好協(xié)會)(按:發(fā)言為英文,現(xiàn)據(jù)周海宏現(xiàn)場口譯整理) 我看到,今天的音樂會,不僅有老人,還有年輕人在參加這樣一個非常傳統(tǒng)的音樂會,這在當今時代,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堅信,如果沒有堅實的傳統(tǒng)的基礎,是不可能創(chuàng)造現(xiàn)代文化,尤其是對于當代這樣一個現(xiàn)代化的中國來說,尤其如此。 我想這樣好的傳統(tǒng)的東西,是每一個民族的人都能理解的,就像中國人也能理解芬蘭的東西一樣。非常感謝兩個學校所付出的勞動,非常感謝四位演奏家給我們帶來這樣好的音樂。 王范地(中國音樂學院)特別感謝他們的演出,因為他們喚醒了歷史。我覺得一個民族,如果忘記歷史的話,這個民族是沒有希望的。只有記住自己歷史的民族,才能對未來充滿希望。因為你們告訴了我們,過去是怎樣的,現(xiàn)在在哪里,我們將要到哪里去?提出了這樣一個非常重要的命題。我想這一成果,應當很快進入到教學系統(tǒng),應當?shù)秸n堂中去。 第二點,我是作為一個實踐者,感覺到中國的樂譜很麻煩。它是一個骨干譜,我們看這種譜的時候,它至少包含了八行譜。就是一個單旋律,也要看出八行譜。就像一個白描,你就要能看出材質來。而我們的旋律,就應當是這樣的。這里邊,它包含了很多元素。比如音色,在譜子上就反映不出來,彈拔樂器彈所有的部位音色都不一樣,它的音色變化相當豐富,但這種豐富性無法體現(xiàn)在樂譜上。另外,我們中國的揉弦太復雜了,如果要記譜的話,同樣記不出來。這樣一來就造成了中國的音樂大都是藝以人傳,戲以人傳,人一死,藝也帶走了。有很多奧妙的東西,他也不給你講,紙面上完全看不懂。所以,今天的表演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創(chuàng)作的成分,但我覺得是成功的。包括我小孫女都能聽到第三個曲子,我就很欣慰。 沒有想到,來這么多理論家,讓我很是感慨。但同時,我覺得有一個很長的時期,我們的民族音樂理論家,離我們的音樂越來越遠了,又讓我很遺憾。在此,只能請你們別生氣,我們盼望著你們做出一新的真正有益的成績。 主持人喬建中小結第一,我們今天的音樂會,是“再考”的成果,希望還有“三考”、“四考”,如此下去有關《弦索備考》的現(xiàn)代詮釋,就會一直進行下去。 第二,中國音樂學院與中央音樂學院能像今天這樣實現(xiàn)密切的強強合作,讓我特別感慨,特別是民樂界,我覺得應當是這樣的合作。也希望我們在這個層面上,有更多、更愉快的合作。 第三,我們只是在譜子的詮釋方面邁出了一大步,今后能轉化到教學中,為構建民族音樂中國教育體系,讓它在這個中間成為一個新的資源,這樣,我們的傳承才能源源不斷。 (以上均發(fā)言未經(jīng)發(fā)言者審訂) 中國音樂學院教授 黃虎 錄音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