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時,我們在父母的啟蒙下牙牙學(xué)語: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fēng)雨聲,花落知多少。 少年,我們在老師的教誨下大聲誦讀: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春曉》、《過故人莊》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世人在回環(huán)吟誦的時候,往往忽略詩歌背后的大詩人孟浩然。
一如詩中所傳達的那樣,孟浩然骨貌淑清,性愛山水,不落俗塵,是名副其實的山水田園詩人。 孟浩然出生于襄陽城中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家有薄產(chǎn)。受家庭影響,孟浩然詩文少年,風(fēng)度翩翩。二十歲那年,與好友登上野花飄香、云霧繚繞的鹿門山,此時孟浩然的田園詩風(fēng)已經(jīng)基本形成。詩歌是內(nèi)心的形象化表達,三年后孟浩然已然決定要隱居在鹿門山。
孟浩然雖要隱居,但作為讀書人,入仕才是世俗的正道。孟浩然辭親遠行,開始了漫游求仕的生涯。他足跡踏遍長江流域,廣交朋友,干謁名流,以期謀得一官半職。但天不遂人愿,即便是在機會多多的洛陽,他仍然一無所獲。
此路不通,孟浩然轉(zhuǎn)而走上科舉之路。39歲那年,孟浩然參加了人生中的第一場科考。造化弄人,孟浩然雖才華不凡,名震京城,但依舊無緣科考。后得好友張說舉薦,面見玄宗,孟浩然一句“不才明主棄”,惹得玄宗很不高興。 或許就沒有入仕為官的命,除了后來被張九齡招致幕府后,孟浩然在仕途上幾乎無所作為。
在仕途上孟浩然無疑是一個失敗者,而在詩歌上他卻是一個成功者。 孟浩然在漫游求仕中結(jié)交李白、王昌齡等圈內(nèi)知名好友,大家惺惺相惜,依酒論詩,日子過得倒也逍遙快樂。于詩歌而言,孟浩然與王維一道逐步形成了一個流派——田園詩派。孟浩然因其先于王維,且成就不凡,被譽為“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人”。 孟浩然的人生履歷比較簡單,一部分時間在漫游求仕,另一部分在隱居山水。孟浩然隱居山水,無問世事,按理說是應(yīng)該長壽的。后來卻發(fā)生了一件事,過早地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齡遭貶官途經(jīng)襄陽,拜訪故友孟浩然。當時,孟浩然患有癰疽,即將痊愈,醫(yī)生一再囑咐不可吃魚鮮。二人相見甚歡,自然要開懷暢飲、大快朵頤一番。襄陽附近漢江中盛產(chǎn)一種味極肥美的查頭鳊,孟浩然設(shè)宴款待,必然少不了這道菜。故友相見,孟浩然忘乎所以,不自覺中已經(jīng)吃下了這查頭鳊。沒過多久,孟浩然因為吃魚再次引發(fā)癰疽,不久就發(fā)病而亡了,時年五十二歲。
孟浩然波瀾不興一生,看似隱居山水,與世無爭,但他過得并不輕松,正如文學(xué)家葉嘉瑩所言,詩人也因此“放棄了自己所一向持守的隱,去追求另外一種仕的完成,最終仕隱兩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