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對人的稱呼有很多。造字者根據(jù)社會關系里的不同角色,在當時的環(huán)境下,發(fā)明了種種不同的稱謂。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沿用至今,一些發(fā)生則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shù)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下面我們先來看看“男、女、婦、祖、爺、父、母、娘、姐、妹”這十個漢字稱謂,有趣的變化。 “男”在田間出力做事的雄性勞動者 男,甲骨文(田,田野,莊稼地)+(力,體力),表示種地的勞力。造字本義:名詞,在田間出力做事的雄性勞動者。會意字。從田,從力。表示用力(一說指耒)在田間耕作。也有“甲”“刀”的形意。男,和平時是勞力,戰(zhàn)爭時是士兵。《說文解字》:男,丈夫也。從田,從力。言男用力于田也。 “女”為未婚女性 女,甲骨文是象形字,字形像一個屈膝跪坐的人嫻靜地交疊著雙手。有的甲骨文頭部位置加一橫指事符號,表示發(fā)簪。造字本義:名詞,能生育、哺乳的人類中雌性。 古代稱“未婚的女性”為“ 女 ”,稱“已婚的女性”為“ 婦 ”,而現(xiàn)在通稱“婦女”。 《 說文解字》:女,婦人也。 “婦”本義為在家掃地做家務的女主人 婦,甲骨文(帚,掃箒,家庭潔具)+(女),表示女子在家做掃地等家務。造字本義:名詞,在家掃地做家務的女主人。金文承續(xù)甲骨文字形。 依然表示表示手持掃帚?!墩f文解字》:婦,服也。從女持帚灑掃也。 意思是:婦,服侍男人的女人。字形采用“女、帚”會義,表示女人持帚在家灑掃。 在造字時代的古人看來,“婦”* 是主內、做家務的女人;“男”是主外、開荒耕種的勞動主力。 祖的本字為“且” 祖的本字為“且”。“且”本形為“男根”,本義為“生育”,這是受郭沫若1929年所發(fā)表的《釋祖妣》影響,但是,現(xiàn)在又有相當多的反對意見,認為“祖”字本為陶罐之形,仰韶文化有不少祖先陶罐,并有將陶罐上部塑成人頭狀,故后人以陶罐狀之“且”為祖先之且。也有認為“且”像神主牌位之形。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且”,甲骨文是指事字,在肉塊“夕”上加一橫指事符號,表示切肉,將肉塊切成均等的若干塊。有的甲骨文在肉塊的正中間位置加“等號”,強調“平分”。在原始的共產平分時代,食物是平分的重點對象,因此平分食物精品的肉食,就成為祭祖敬神日的重要儀式。當“且”的“祭祖”本義消失后,甲骨文再加“示”另造“祖”代替,表示祭祖日殺牲宰畜,族長平分肉食。造字本義:動詞,祭奠先民,平分食。 《說文解字》:祖,始廟也。從示,且聲。 “父”的本義是手持石斧,獵捕或勞動 “父”是“斧”的本字。父,甲骨文在“又”字上加一豎指事符號,代表手上持握的石斧或石鑿之類的工具。造字本義:動詞,手持石斧,獵捕或勞動。金文畫出尖銳的石斧形狀。篆文 承續(xù)金文字形。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又”寫成 ,字形變化較大。當“父”的“持斧”本義消失后,再加“斤”另造“斧”代替。遠古時代利用工具進行體力勞動,對開創(chuàng)生活具有重大意義,受到特別尊重,因此“父”是古人對從事勞動的男子的尊稱。 《說文解字》:父,矩也。家長率教者。從又舉杖。意思是:父,是規(guī)矩的代表,是一家之長,是帶領、教育子女的人。字形采用“又”作邊旁,像一手舉杖教訓子女的樣子。 “母”為嬰兒的生育、哺乳者 母,甲骨文在“女”的胸部位置加兩點指事符號,表示婦女因生育而發(fā)達的兩乳。造字本義:名詞,嬰兒的生育、哺乳者。金文、篆文承續(xù)甲骨文字形。隸書有所變形。 《說文解字》:母,牧也。從女,象褱子形。一曰象乳子也。意思是:母,像養(yǎng)牛一樣哺育子女。字形采用“女”作邊旁,像懷抱孩子的樣子。另一種說法認為,“母”的字形像給孩子喂奶的樣子。 “爺”古代指父親 爺,復音為 爺爺 。從“ 父 ”部。古指父親,今義兩種:全國大多數(shù)地方指 祖父 或祖父級男子,全國很多地方還是指父親或父親級男子。在 粵 語中可以指伯爺。 形聲字。繁體字(爺)從父,從耶,耶亦聲。“耶”意為“耳邑”,即“耳朵城邑”,古代大國的邊境城市,具有監(jiān)聽外國動向的功能。古代的邊境城市多為臨時歸屬性質,今天你強大,就臣服于你,明天他強大,就臣服于他。在古代,一個城市就是一個國家,有它自己的君主,君主把自己看作國民的父親,國民把自己看作君主的子民。而一旦臣服于某大國,作為小國的君主,就把大國君主視為父親,大國君主視小國君主為自己的兒子,那么小國國民就是大國君主的孫子輩了?!案浮敝父赣H。“父”與“耶”聯(lián)合起來表示“耳邑之父”、“小國國君的父親”。本義:小國國君的父親。引申義:小國國民的祖父) 爺在一些方言中還保留古意,代表的就是父親,爺娘指的就是爹娘。如《木蘭詩》里說: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娘”古漢語中一般指年青女子 娘,甲骨文(良,純潔美好)(女),表示在新婚男子心目中新婚妻子是天下最美好的女子。金文將甲骨文字形中回廊形狀的寫成 篆文以“襄”(助理)代“良”,表示妻子的“賢內助”的家庭角色。造字本義:名詞,新婚男子心目中的純潔美女,即新婚妻子。俗體楷書回歸甲骨文字形結構。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娘”(嬢),繁體正字從女,從襄,襄亦聲?!跋濉币鉃椤鞍荨?、“包裹”?!芭焙汀跋濉甭?lián)合起來表示“身體包裹了嬰兒的婦女”、“懷孕期婦女”。本義:懷有身孕的婦女。引申義:育齡期婦女。再引申義:婦女,多指妙齡少女。 古漢語中娘一般指年青女子,多指少女。日本漢字和ACGN( ACGN為英文Animation( 動畫 )、Comic( 漫畫 )、Game( 游戲 )、Novel( 小說 )的合并縮寫,是從 ACG 擴展而來的新詞匯,主要流行于華語文化圈)界用語中,娘則是女兒、少女或女子的意思。 《說文解字》:娘:煩擾也。一曰肥大也。從女,襄聲。意思是:娘,煩擾。另一種說法認為,“孃”是“肥大”的意思。字形采用“女”作邊旁,采用“襄”作聲旁。 “姐”是古人對外祖母的尊稱 姐,篆文(女,母親)+(且,即“祖”,起源),表示祖母。造字本義:名詞,“祖女”,即母親之母,古人對外祖母的尊稱。在古代,“姐”是對外祖母的尊稱;客家話至今稱外祖母為“姐”,稱母親為“伊”。古代富貴之家未出嫁的年輕女子,養(yǎng)尊處優(yōu),地位可比外祖母,故稱“千金”或“小姐”,因此古稱中的“小姐”有“得罪不起的小奶奶”的意思。 《說文解字》:“姐,蜀謂母曰姐,淮南謂之社。從女,且聲。意思是::姐,蜀地人將母親叫作“姐”;而淮南地區(qū)的人則將母親稱作“社”。字形采用“女”作邊旁,采用“且”作聲旁。 “妹”本義為發(fā)育成熟但未出嫁的女子 妹,甲骨文(未,枝葉茂盛但尚無結果)+(每,插著發(fā)髻的女子),表示尚未生育的女子。造字本義:名詞,比喻發(fā)育成熟但未出嫁的女子。 《說文解字》:妹,女弟也。從女,未聲。 意思是:妹,同一父母的女孩中比自己年紀小的。字形采用“女”作邊旁,采用“未”作聲旁。 古人造字是集體的智慧,也是很長時間逐步成形的,也沒有留下多少造字的文獻。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成為最早最權威的書籍,然而他沒有看到甲骨文,因為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在清代末期,他的很多說法也沒有完全做到追根溯源。因此,一些字的本義后來人的解讀有不同的說法,也在情理之中,不斷地釋字通文反而更增加了漢字和中華文明的獨特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