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很多人第一次讀這兩句詩,都會詫異道:竟然是杜甫寫的! 畢竟,我們課本上的杜詩一般都是這樣的——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登高》、《春望》、《兵車行》、《登岳陽樓》、《蜀相》…… 總之是上憫國難,下痛民窮,飽含憂患意識與愛國精神。 在我們眼中,杜甫就是一個滄桑大叔,一臉的故事,滿心的疾苦,浪漫與之絕緣,清新與之脫節(jié)。 其實,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特別是一個多情的詩人,杜甫不該只是以上描述的那樣。 他若玩起了小清新格調(diào),恐怕全唐的詩人都要給他讓道。 就拿我們熟悉的《水檻遣心》來說吧,“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這樣靈動的景致,有多少詩人寫得出來? 下面,一起品讀全詩。 水檻[jiàn]遣心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shē]。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杜甫 解析 詩作于杜甫定居成都草堂之后(約公元761年春天),至于定居之前他是如何奔波的,受了哪些苦,遭了哪些罪,不用詩詞君多介紹了吧?一言難盡。 這是他舉家遷到成都的第二個春天。浣花溪畔的草堂在他的精心打理下,很快變成了一個溫馨的家。它不單單是遮風擋雨的屋子,更是詩人疲憊心靈的棲息地。在這里,他將創(chuàng)作240多首詩歌,他還將得到兩個響亮的稱號——“杜工部”、“杜草堂”。 草堂里修建了水亭,水亭旁邊還有專供人垂釣、憑眺的“水檻”。春天,在此處停留,是一定要寫詩的,若非得說明寫詩的目的,就姑且稱為“遣心”吧。 首聯(lián)“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寫憑眺感受,一個是“敞”,一個是“賒”。因為這里離城市較遠,而且附近沒有村落的遮擋,所以顯得很寬闊,一眼望去,心胸也隨之變得開闊起來。 注意,句末的“賒”字,用現(xiàn)代普通話讀,就很難與后面的“花”、“家”構(gòu)成押韻。但在平水韻中,“賒”字屬“六麻”韻部,推測古音大概讀作sha。第六句的“斜”,也是同樣的道理,屬“六麻”韻部,古音應讀作“xia”。無論讀作什么,它們的意義不變,賒表示遙遠,斜即不正。 中間二聯(lián)集中描寫眺望所見?!俺谓缴侔丁本?,屬遠景,“幽樹晚多花”句,則屬近景,遠近結(jié)合,具有層次之美。春天多雨,江水上漲,與兩岸平齊,遠望之下,幾乎看不到江岸,故曰“少岸”。草堂四周草木茂盛,在暮色的籠罩下,更顯蔥蘢,故曰“幽樹”。此外,“幽樹”一詞,也體現(xiàn)出生活環(huán)境之清幽靜謐。 如果說,頷聯(lián)所寫的景物屬于靜態(tài)的,那么到了頸聯(lián)畫面一下子活躍起來。“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所描繪的都是稍縱即逝的動態(tài)畫面,煥發(fā)著靈動之美。 春雨細如塵,輕點在水面上,魚兒才會時不時跳出水面,如果大雨滂沱,注到水里,則看不到“魚兒出”的景象了。而燕子體態(tài)輕弱,微風之下可斜飛,大風之下,則難飛起了。所以,宋代葉夢得在《石林詩話》中評此二句:“殆無一字虛設?!?/p> 總之,這兩句以“出”字寫魚兒的活潑可愛,以“斜”字寫燕子身姿優(yōu)美,十分精彩動人,同時也傳達出作者內(nèi)心的喜悅之情。 尾聯(lián)呼應首聯(lián),進一步表現(xiàn)草堂之空闊。“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很明顯,作者運用對比手法,“十萬戶”極言城中之擁擠,“兩三家”則凸顯草堂之空曠,兩兩對照,更顯草堂環(huán)境之清幽寧靜,反映了詩人生活安定之后的閑適心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