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一直認為,張騫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外交官”,可能有人會說,戰(zhàn)國時期,張儀、蘇秦,巧舌如簧,合縱連橫,他們搞外交的時候,張騫還沒出生呢,張騫怎么可能是第一位外交官呢?其實從歷史角度來看,張儀蘇秦等人,雖然才華出眾,但卻只能算是“內(nèi)交官”,因為本質(zhì)上,戰(zhàn)國時期的各國,都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而張騫出使西域,到達大月氏,是在中亞地區(qū),這才是真正的外交。 張騫作為我國第一個“開眼看世界”的人,第一次開創(chuàng)了絲綢之路,使當時對西域的道路和人文環(huán)境有了更加詳細的了解。張騫出使西域,其中不光有氣候和飲食的不適,途中還被困在匈奴手中長達十年之久,所受屈辱折磨。雖然都堅持了過來,可是到達目的地后,還是沒有完成一項的任務。 張騫的任務,其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就是說服大月氏(da rou zhi)和漢朝一起夾擊匈奴,漢朝西北部常常受到匈奴騷擾,匈奴之亂已經(jīng)威脅到西北領(lǐng)土,不得不治,漢武帝聽說大月氏與匈奴有世仇后,便派遣張騫前往西域,與大月氏共議夾擊之事。 趁著匈奴內(nèi)亂之時,張騫與其伯父成功的逃離了出來,到了大月氏的領(lǐng)地受到了熱情的款待。張騫以為此事必能順利議成,卻不料慘被拒絕。后來為了說服大月氏足足用了一年之久,最終在此事上無功而返。那么究竟是為什么使大月氏拒絕了這個報仇的機會呢? 其一,大月氏并不信任漢國 在漢朝,相互離得很遠部落的都并不太知曉對方的實力,張騫出使也是帶著搜集情報的目的而來。也許聽到過許多流言,也許張騫這個使臣將自己的國家夸得很好,但大月氏沒有必要為了一些的沒有憑據(jù)而冒著風險攻打匈奴。萬一大月氏在攻打中發(fā)生意外,后果將難以預料。漢朝也不會為了保護大月氏而做出太大犧牲。 不了解也說明了雙方缺少交流的方法,兩個沒有交流的國家,又何談信任,又如何商討合盟之策? 其二,大月氏沒有利益可圖 有戰(zhàn)爭就會有犧牲。匈奴生性殘忍,在戰(zhàn)場上自己的士兵會受到極大損傷。而就算戰(zhàn)勝,匈奴領(lǐng)地極為貧窮,還需騷擾大漢才得以生存,就算戰(zhàn)勝大月氏也得不到任何東西。犧牲遠遠大過所得。而如果失敗,損失將會大到想象不到,怎么打都是虧。 大月氏現(xiàn)在富足,可以不懼匈奴的騷擾。如果是最好的結(jié)果戰(zhàn)勝,大月氏也靠匈奴的東西彌補了缺失,大仇得報??伤麄儗⒂瓉頋h國作為鄰居,有一個不了解的的鄰居,后果是無法控制和想象的。 大月氏難道真的不想保仇嗎?不想是不可能的,當張騫帶來這個建議時,他們的主君可能也會心動,也會期待打敗匈奴的時刻,可是族群的根本才是最重要的。漢朝的提議看似是良策,可對大月氏來說風險過于大,是一個幾乎沒有好處的事情。 大月氏的拒絕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敗就一無所有,勝也會有虧損,鬼才會和你合作???客客氣氣的招待張騫,客客氣氣的回復大漢,匈奴和大漢兩方都不得罪,無疑是最明智的決定。并不是忘記仇恨,而是力不從心,只不過做了一個對他們而言最佳的選擇罷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