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功高蓋主”,在我國,很多家喻戶曉的歷史名將,最終都死于帝王的猜忌。比如白起、蒙恬、韓信等人,雖然都是當(dāng)之無愧的戰(zhàn)神,但結(jié)局卻令人惋惜。相比之下,王翦是少有的能得以善終的歷史名將。 在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時,除了韓國之外,其余五國都是王翦父子帶兵攻下的,王翦的功勞可想而知。而王翦在每次打仗時,通常都會向秦始皇提出兩個要求,令秦始皇既肉疼又高興。 第一個要求就是請求賞賜田地和住宅,尤其是一些重大戰(zhàn)役,王翦更是三番五次的索要。秦始皇詢問原因,王翦解釋道,自己不管打贏多少戰(zhàn)役,都只是個普通的將軍。所以趁大王重用我的時候,多賞賜一些田地,這也是為自己的子孫做打算。 對于這一要求,秦始皇雖然有時會感到為難,但通常都會答應(yīng)。因為這也表明,王翦忠于自己,并沒有什么野心,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子孫后代。 第二個要求就令秦始皇十分肉疼了。王翦每次打仗前,都請求派出大量的人力武力,情報上也要鼎力支持。當(dāng)時兵荒馬亂,國庫緊張,因此對于這一要求,肯定要慎重考慮。好在秦始皇十分的信任王翦,雖然心疼,卻只有咬牙答應(yīng)。 當(dāng)然,王翦提出這一要求,自然有他的道理,就是爭取以最小的代價殲滅敵軍。 比如在攻打趙國時,王翦遇上了名將李牧。王翦按兵不動,整整一年都沒有進攻。而私下里,王翦卻用反間計除掉了李牧,最終大獲全勝。 再比如攻打楚國時,王翦明明有很大的兵力優(yōu)勢,卻依然按兵不動,而是等楚軍露出破綻時,才率軍進攻,一舉將其殲滅。 王翦的這種軍事戰(zhàn)略,和當(dāng)時的白起有很大的區(qū)別。白起打仗時,都是盡可能的消滅敵軍的有生力量,因此兵力消耗會很大。而以王翦的方式,雖然消耗了大量的錢財,但是兵力消耗卻降到了最低,因此深受將士的愛戴。這也為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提供了堅實的兵力基礎(chǔ)。 由此可見,王翦不僅情商很高,而且十分愛惜將士的性命,是我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代名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