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工業(yè)大學 社會工作實習報告用紙 老年社會工作實習報告 班級 社會工作0301 姓名 謝曉露 學號 14 1 1/27頁 “精彩夕陽紅”空巢生活適應小組活動 方案設計 一、設計背景 (一)、空巢老人的界定 眾所周知,“空巢”階段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個階段。在人口社會學上“空巢”家庭通常開始于最后一個孩子離開父母家,結束于配偶一方死亡。“空巢”家庭已經引起我國公眾和社會人口學研究者的關注,而這種關注的焦點常常集中于老年“空巢”家庭。空巢老人,即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其中包括無子女的老人和與子女分開居住的老人。 (二)、城市空巢老人的生活現狀以及相關問題 在當今中國, 傳統(tǒng)的家族居住已經成為歷史,“空巢家庭”的出現和不斷增多應該說是時代進步和生活質量提高的表現, 西方一些較發(fā)達的國家都經歷過這個過程。 據了解,在發(fā)達國家,“空巢家庭”出現較早,現在十分普遍,老年人與子女同住的只占,,,至,,,,除了日本,大多數老年人均與子女分居。美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 的老年人與子女同住,到上個世紀,,年代,與子女同住的只有百分之十幾。在比利時、丹麥、法國和英 國,上個世紀,,年代初,全部家庭中,,歲以上獨居者占,,,。瑞典獨居老年人達到,,,。而在我國,近年來,空巢家庭的數量一直呈上升趨勢。,,,,年,我國空巢家庭在有老人的家庭中所占的比例只有,,(,,,而,,,,年上升到,,(,,。 在一些大城市,空巢家庭問題更為突出。,,,,年,北京市空巢家庭的比例為,,,,上海市為,,(,,,廣州市為,,,,天津市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單身獨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由,,,, 年的 ,(,,上升到,,,, 年的,,,,即增加了兩倍。因此,空巢家庭,尤其是空巢老人是現階段需要我們予以關注的重要人口社會現象。 “空巢老人”群體可以說是社會的弱勢群體,與一般老年群體相比年齡偏高,健康狀況偏差,患病率高,行動不便者較多;喪偶率均比一般老年群體高。從生活狀況看,“空巢老人”生活水平偏低,居住條件較差,有很多“空巢老人”在生活、看病、外出行動、購物、聊天等方面都有困難。其主要問題有: 1、心理問題??粘怖先似毡槎加幸环N“空巢感”??粘哺幸簿褪枪陋毟?/span>,但這種孤獨感里又增添了思念、自憐和無助等復雜的情感體驗。有空巢感的老人,大都心情抑郁,惆悵孤寂,行為退縮。“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是眼下許多“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認為自己再不是社會中的主流群體,而是成為社會中的邊緣人物,有被社會所拋棄的感覺。他們中許多人深居簡出,很少與社會交往。究其原因,一是對離退休后的生活變化不適應,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后感到冷清、寂寞;二是對子女情感依賴性強,及至老年正需要兒女做依靠的時候,兒女卻不在身邊,不由得心頭涌起孤苦伶仃、自悲、自憐等消極情感;三是心境抑郁,行為退縮,特別是有些地區(qū),老年設施較少,老年文化方面也普及不夠,有些老人可能由于本身性格方面的缺陷,對生活興趣索然,缺乏獨立自主、振奮精神、重新設計晚年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2 2/27頁 2、疾病的醫(yī)護問題??粘布彝ダ先松瞬∫院?/span>,感到特別的無助,有些年齡較大的空巢老年人,由于他們文化程度低,甚至不識字,自己不能去藥店買藥,更懼怕醫(yī)院那些煩瑣的看病過程。有些經濟狀況不好的空巢老人,生了病以后也只能聽之任之,而一些單身老人,生了病以后更是感到特別悲哀。單身老人病死在床上,待人們發(fā)現時已成一堆白骨的事例,近年來也屢見不鮮。就是那些相依為命的空巢老年夫婦家庭,也同樣面臨這一問題:當一個老人生病時另一個尚可陪同就醫(yī);但有很多年紀大的夫婦,兩人都因病而臥床不起,生活無法自理,而經濟貧困又無力請人照料,因此生活十分窘迫,感到“死難善終”,有些老人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 3、生活的照料問題。老年人生活能力低,并且這種情況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加劇,以至發(fā)生生活困難,再加上有些地區(qū)退休工人工資水平不高,據統(tǒng)計,攀枝花2003年企業(yè)退休人員月均基本養(yǎng)老金為608月,退職職工工人月均基本養(yǎng)老金為316元,在這種經濟收入狀況下,大多空巢老人都不可能雇傭人員來照料日常生活,這是因果相連的問題。單身老人對此憂慮最大,因為隨著年齡的增加,精力的衰退,將來總有一天難以獨立地照料自己,到了這一天怎么辦?特別是生活中發(fā)生意外的時候,如何得到援助? (三)、城市空巢老人的一般性特征 老年人群是社會人口中相對脆弱的群體,表現為經濟脆弱、生理脆弱、心理脆弱等,主要有: ,、認知功能變化 步入老年之后,視、聽覺敏銳度逐漸下降,運動靈活性及 速度也出現明顯的減退,因而學習速度明顯變緩,易出現焦 慮情緒。由于注意分配不足,對于信息的編碼精細程度及深 度均下降,老年人的記憶易出現干擾或抑制。尤其是在信息 的主動提取方面,老年人的記憶障礙表現得尤為明顯,甚至有時會出現錯構與虛構的情況。這些都會影響老年人的日常 生活,給他們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擾,出現挫折感或失敗感,并 且有可能導致抑郁、焦慮、憤怒等負性情緒的出現。 2、智力變化 流體和晶體智力理論提出要區(qū)別對待智力結構的不同成分,因為老年化過程中智力減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們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各種復雜問題的效果仍處于很高的水平,甚 至在不少方面超過中青年人。這是由于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 所需要的往往不是單一的智力成分,而是包含社會經驗等非 智力因素的綜合分析及敏銳判斷。一系列研究發(fā)現,老年人 的智力還具有很大的可塑性,研究表明,老年期智力與多方 面因素相關,包括生理健康、文化和社會等方面因素。 3、 動機與需要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學說,人有生理、安全、愛與歸 屬、尊重及自我實現等五個層次的需要,而老年期各種層次 的需要又有其獨特的內涵。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表現為主要對 生活保障與安寧的要求,他們普遍對養(yǎng)老保障、患病就醫(yī)、社 會治安以及合法權益受侵等問題表示極大的關注。另外,老 年人希望從家庭和社會獲得更多精神上的關懷,并且仍有很 強的參與社會活動、融入各種團體的要求,以滿足其愛與歸 屬的需要。盡管老年人的社會角色與社會地位有所改變,但 他們對于尊重的需要并未減退,要求社會能承認他們的價 值,維護他們的尊嚴,尊重他們的人格,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具 有一定的自主權,過自信、自主、自立的養(yǎng)老生活。為使 3 3/27頁 自己的價值在生活中得到充分體現,老年期還有一定程度自我實現的需要。 4、情感特點 情緒與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tài)度體驗,有積極與消極之分。老年人積極的情緒情感包括愉快感、自主感、自尊感 等;而常發(fā)生的消極情緒包括緊張害怕、孤獨寂寞感、無用失落感以及抑郁等。對于老年期情感狀態(tài)的研究結果并不十分 一致,一些人認為年齡的增長會伴隨一些消極情感的出現, 另一些報道則認為老年人與青年人的情感活動并沒有重大 差別。在嚴格區(qū)分年齡因素及家庭生活環(huán)境因素之后,研究 表明老年人的情感活動與中青年人相比,本質特點是相同的,僅在關切自身健康狀況方面的情緒活動強于青、中年。也就是說,孤獨、悲傷、憂郁等負性情緒并不是年老過程必然伴 隨的情感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老年期是負性生活事件的多發(fā)階段,隨著生理功能的逐漸老化、各種疾病的出現、社會 角色與地位的改變、社會交往的減少,以及喪偶、子女離家、 好友病故等負性生活事件的沖擊,老年人經常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和反應。 5、老年人的個性變化 在年老過程中,人格仍保持較高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改 變相對較小,而且主要表現為開放經驗與外向人格特質的降 低。相對來說,個性的變化受出生時代的影響及社會文化因 素的影響更大一些。例如,許多老人被認為是個性保守、古板、頑固,這雖然與老年人接受新觀念、新事物的速度減緩有一定聯(lián)系,但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時代與社會的飛速發(fā)展, 引起了知識結構與觀念的迅速更新造成的。一些人格的顯著 改變,如偏執(zhí)、多疑、幼稚化、強迫等,則往往與病理生理過程有密切的關聯(lián)。 相對其他老年人,除了上述一些普遍性特征之 空巢老人是老年人中的特殊群體, 外,他們又有自己的獨特性。根據2005年一份對北京、上海、廣州、武漢、成都、沈陽和西安7個城市中的老年人的入戶調查分析(有效問卷2225份。其中,空巢老人987份包括獨居234份,夫妻同住753份;非空巢老人1238份,包括二代、三代、四代同住),可以發(fā)現相比于非空巢老人,空巢老人呈現出如下一些特點: 1、經濟生活狀況 大多數老年人的經濟收入偏低,夫妻同住組老年人相對較高;但將近90%的老年人給予子女經濟支持,其中,空巢老年人由此感到的壓力相對要小。 2、身體健康和日?;顒?/span> 多數老年人身體健康狀況良好;九成以上的老年人在承擔家務勞動或照看第三代等方面有體力付出,非空巢老年人由此感到對健康的壓力相對更大;相反,獨居老年人卻部分顯得很無聊,以閑坐為主的人數相對更多。 3、心情、人際交往和主觀幸福感 對于最近的心情,大多數老年人表現為平靜滿足、積極樂觀或愉快浪漫。但值得注意的是,獨居組孤獨寂寞等負面心情的比例顯著高于夫妻同住組和非空巢組;夫妻同住組積極樂觀的比例高于其他兩組,但無顯著差異。在心理健康方面,大多數老年人的狀況良好,但獨居組有較多的老年人相對較差,而夫妻同住組有較多的老年人相對較好。 4、與家人和晚輩的關系 大多數老年人與家人關系比較和睦,與晚輩溝通也沒有太大的困難,但獨居老人相對更多地與家人和晚輩之間關系不夠融洽,表現為溝通有困難,以及子女不太征求和接受老人的意見和建議等。 5、對于養(yǎng)老依靠、第三方瞻養(yǎng)及老年人再婚的看法 多數老年人認為將來養(yǎng)老主要依靠家人。與非空巢老人相比,空巢老人(尤其是獨居老人)在養(yǎng)老依靠問題上對 4 4/27頁 家人的期望相對較低。夫妻同住老人對于第三方瞻養(yǎng)的態(tài)度更為寬容大度,而非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持反對態(tài)度或態(tài)度不明朗的比例更高一些。夫妻同住老人對于老年人再婚問題更多地表示理解和支持,而非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則更多地表現出反對或回避的態(tài)度。 綜合上述5點,此次調查研究的結果表明,在空巢老人中,獨居和夫妻同住兩種不同類型空巢家庭的情況不盡相同。夫妻同住老人的經濟和心理狀況均較好,對生活持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他們的朋友較多,與家人的關系也較和睦;此外,雖然對養(yǎng)老依靠的看法與獨居老人相似,對家人的期望較低,但是他們對第三方瞻養(yǎng)的態(tài)度最為寬容,對老年人再婚也比較理解和支持。因此,對于夫妻同住老人,雖然子女不在身邊,但由于夫妻間生活上的相互照應和精神上的相互支撐,使他們能夠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社會適應狀況。而獨居老人的心理狀況相對較差,超過1/4的獨居老人時常有孤獨寂寞等負面的心情,他們更多地獨自閑坐,感覺不受人尊重,且主觀幸福感較低;此外,可能由于溝通和交流機會較少的緣故,相對較多的獨居老人對自己與家人的關系感覺不滿意;獨居老人在第三方贍養(yǎng)和老年人再婚問題上持反對或回避的態(tài)度,在養(yǎng)老依靠問題上對家人的期望也相對較低。因此,對于獨居高齡老人的生活照料和心理健康問題也將相應增加,全社會必須做好應對準備,創(chuàng)建完善的養(yǎng)老機構設施和橫向關照體系,豐富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無疑是政府和全社會的一項重任。 (四)、我國現階段空巢現象的成因 在中國20世紀70年代以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實行計劃生育的實施,中國的家庭周期的模式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化。首先在開始階段,城市人口的晚婚晚育現象日益普遍,導致城市家庭生命周期的開始階段推遲了,而晚育則使得家庭生命周期的開始階段延長了。其次是生育階段,60年代以前由于多生多育,這一階段一般要延續(xù)18-20年左右,而70年代以后,在我國實行了計劃生育,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現象十分普遍,家庭規(guī)模萎縮,家庭結構簡單,家庭生命周期的生育階段已普遍 -5年,生育階段大幅度提前結束。第三由于家庭生命周期生育階段的提前結集中在1 束,導致中間階段相應地擴張至22年以上。第四是家庭生命周期的離巢階段和空巢階段合二為一,由于多數家庭只生一個孩子,孩子長大結婚離家后,離巢即空巢。不僅空巢家庭比例較高,而且這一階段提前并延續(xù)時間相對較長。最后是由于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提高,家庭的生命周期中家庭解體階段相應推遲和延長,空巢階段和家庭解體合起來一般要持續(xù)25--3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據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最近10年來我國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之勢。 我國經濟實力的提高從主觀和 客觀兩方面促成了“空巢家庭”的迅速擴展。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徐勤指出:“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工作變動日益頻繁,人口流動和遷移加速,促使大家庭結構向小家庭轉變。隨著社會轉型加快,代溝越來越突出。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后,人們追求精神生活,老少兩代人都要求有獨立的活動空間和越來越多的自由,傳統(tǒng)的大家庭居住方式已經不適應人們的需求, 小家庭被普遍接受。專家們認為, 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多年, 二三十年后,隨著獨生子女逐漸進入中年,他們的父母進入老年,“空巢家庭”將越來越多??梢?/span>預料,“空巢家庭”將是,,世紀我國城市,甚至許多農村地區(qū)老年人家庭的主要模式。具體而言,有如下一些方面的主客觀因素: 5 5/27頁 |
|
來自: 健康慢走 > 《養(yǎng)老助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