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詩的國度,唐詩代表了中國詩歌的最高成就?!短圃娙偈住返木庍x者是清代人孫洙,號蘅塘退士。他仿“鑄三百”的體制,意在繼承《詩經》的傳統(tǒng),展示唐詩的精華,所選的詩體式全面,包括五言和七言古詩、律詩、絕句、樂府,共選錄唐代詩人77人、詩作310首。《唐詩三百首》自問世以來,深受文學教育界的歡迎,成為文學愛好者和中小學生學習唐詩的最佳范本。 但是,很多初學唐詩的人都會有一個疑問,為什么有些唐詩既不講究對仗,也不考慮押韻,好像就是簡單的幾句五言或七言的拼湊,感覺一點都不美,是不是那些不對仗、不押韻的唐詩作者不懂得詩的規(guī)律呢?其實不然,原來這是與唐詩的體制和分類有直接關系的,不押韻、不講究格律的詩不一定不是好詩。 唐詩的體制非常完備,主要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兩種。 ![]() (一)古體詩 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是唐代以前流行并在唐代繼續(xù)流行的一種詩體。古體詩每篇句數(shù)多寡不定,每句字數(shù)不限,可押韻也可不押韻,句與句之間沒有平仄對應和上下對仗的要求。因此,古體詩對音韻格律的要求比較寬泛,可以不受約束自由地抒寫,就像現(xiàn)代的新詩一樣。盡管古體詩每句沒有太嚴格的字數(shù),但大致還是以五言或七言為主。例如李白的這首五言古詩: 春思 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 ![]() 方圓居主人作品 這是李白很多描寫思婦的詩篇之一,在古體詩中“春”字通常語意雙關,既指春天,又可用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情思。這首詩中描寫的是秦中少婦思念燕地戍邊的丈夫,以春光興起,又借春光抒情,一語雙關,句句含情,委婉地表達了思夫少婦憂傷的心理情懷。我在初讀這首詩時很懷疑是李白的作品,其中的六句話,沒有任何兩句是對仗的,盡管“絲、枝、時、識”四個字有押韻,但完全不符合格律要求,當時只感覺這不可能是詩仙所作。但后來知道這是古體詩之后,再讀起來便只欣賞它的意境美,便不感覺別扭了。 樂府詩是古體詩的一種。樂府原為專管音樂的官署,漢武帝時規(guī)模擴大,開始采集民間歌詞及樂曲。后世又把漢魏六朝時期樂府所創(chuàng)作、采集的歌詞、以及其他可入樂的詩歌統(tǒng)稱樂府詩或樂府。同時,歷代文人用樂府曲名所作的詩,雖然未必入樂,但習慣上也稱為樂府詩。歌行體是樂府詩的一個變種。漢魏以后的樂府詩題名“歌、行”的很多,二者雖名稱不同,其實并無嚴格區(qū)別,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節(jié)歌律比較自由,富于變化,以后就形成了所謂的“歌行體”。到了唐代,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的舊題外,也有少數(shù)詩人另立新題,雖為樂府,已不限于聲律,又稱新樂府。如李白的這首《將進酒》就是樂府詩,詩很美,深受詩詞和書法愛好者的青睞,但卻不講究格律、對仗要求,每句字數(shù)也不十分嚴格: 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 方圓居主人作品 (二)近體詩 近體詩分為律詩和絕句,也分五言和七言,即五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律詩、七言絕句四種。近體詩對音韻格律要求比較嚴格:
因為近體詩有嚴格的格律要求,故又稱為格律詩或律詩。律詩因為限制多、要求高,很受現(xiàn)代的文人雅士喜愛,也有很多高水平的詩作出現(xiàn),在這里不一一表述。下面仍然舉例欣賞一首李白的七言絕句: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 這首詩寫于唐玄宗開元十三年,當時李白得知好友孟浩然要去揚州赴任,便托人帶信約其在江夏相會。之后,他們如約在黃鶴樓愉快相聚,各訴衷腸,相見甚歡。幾天后,孟浩然乘船東下,李白親自到江邊相送。船開走后,李白仍佇立江邊,望著遠去的孤帆,惆悵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作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詩,流傳至今。詩中共四句,雖沒有完美的對仗句,但上下句完全符合平仄格律要求,讀來朗朗上口,意境十分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