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給大家講了個人最喜歡的導演諾蘭,今天就來聊聊諾蘭的偶像——斯坦利·庫布里克。 巧了,前兩天(3.7)剛好是庫布里克逝世二十周年。 而關(guān)于庫布里克有一句案語廣為流傳: “在電影神殿的最高處,在上帝的下面,坐著斯坦利·庫布里克?!?/strong> 如果說諾蘭在影迷和專業(yè)影評人之間充滿爭議,那庫布里克則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 13部電影長片,除了最開始兩部試水之作以外,剩下的11部影片幾乎代表著各個類型片的巔峰。涉獵的范圍之廣,格局之大,影史幾乎無人能出其右??v觀整個影史,似乎也只有黑澤明堪與其比肩,然而我們都知道,黑澤明晚年比較悲劇…… 某位大佬的庫布里克收藏無疑,庫布里克是神灑向世間的光輝,或者說,他就是神。 今天Yui就以電影為節(jié)點,帶大家來回顧庫布里克的傳奇一生。 慣例,先讓百度百科幫我們回顧一下庫布里克的青少年時光。 1928年7月26日,斯坦利·庫布里克出生在美國紐約曼哈頓一個奧地利移民家庭,父親雅克·庫布里克是一名醫(yī)生,而舅舅馬丁·佩服勒則是一位開連鎖藥店的富豪。 1941年,為了管教調(diào)皮搗蛋的兒子,這位醫(yī)生老爹送了逃課大王小庫布里克兩件禮物:國際象棋和Graflex相機。相機讓庫布里克從此對攝影產(chǎn)生興趣,而象棋則讓他學會了冷靜和精準。也許是天賦過人,沒有專業(yè)老師教導、全靠自己瞎搗鼓的庫布里克愣是在這兩項愛好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而這兩樣禮物也造就了又一位“瘋子天才”。 用自拍記錄自己從年輕帥氣一步一步走向發(fā)福的庫神也是這一年,庫布里克同學進入紐約威廉·霍華德塔夫特高中學習,繼續(xù)著自己的學渣生涯——均分67分。1944年,庫布里克同學開始在學校報社擔任攝影師。1945年4月,《LOOK》開始刊登庫布里克的攝影作品;10月,學渣庫布里克終于從高中畢業(yè)了!之后便成為《LOOK》雜志的專職攝影師,在為《LOOK》工作時期,庫布里克培養(yǎng)了利用圖片敘事的技巧,同年發(fā)表了第一部作品《戲劇包廂里的小短劇》。1947年8月15日,斯坦利·庫布里克取得飛行員執(zhí)照,喏,除了是攝影大師和象棋大家,庫布里克竟然還是個飛行員! 1950年,庫布里克使用個人積蓄自編自導了一部短片《拳賽之日》,并擔任該片的攝影師和剪輯師;他在拍攝該片時照搬了照片集的結(jié)構(gòu),通過影像的方式記錄了拳擊手沃爾特·卡蒂埃參加比賽的經(jīng)過;雷電華公司在與庫布里克簽訂了購買短片《拳賽之日》的合并后,決定出資1500美元輔助他拍攝下一部短片。 1951年,庫布里克辭去《LOOK》雜志社的工作,開始全職投入電影制作中;同年,拍攝紀錄短片《飛翔的牧師》,并擔任該片的編劇、導演、攝影師、剪輯師和解說員;在這部短片中,庫布里克加入了很多個人風格,片中飛機特寫和從飛機俯視的場面都在他后來執(zhí)導的作品《2001太空漫游》中得到了進一步的使用;此外,他還在電影中借鑒了愛森斯坦的用鏡來表現(xiàn)人物表情的特寫。 1953年,庫布里克開始成為獨立電影制作人,他在親戚的幫助下投資拍攝了個人首部故事長片《恐懼與欲望》,在拍攝該片時,他包攬了剪輯、攝影、演員選擇、構(gòu)圖、后期配音等工作,這部電影也成為其個人執(zhí)導的首部超現(xiàn)實主義風格作品;同年,擔任劇情短片《海員們》的導演、攝影師、剪輯師,該片也成為庫布里克執(zhí)導的首部彩色電影。 1955年,從紀錄片《拳擊一日》中獲得靈感,著手編寫了電影《殺手之吻》的劇本;之后,開始拍攝懸念片《殺手之吻》,該片由其投資制作并擔任攝影師;在拍攝這部電影時,他把紀實風格和超現(xiàn)實主義表現(xiàn)手法融合在一起,并由此形成其個人的拍片風格。 好了,無聊的復盤就此結(jié)束,在經(jīng)過三部短片和兩部長片的練習之后,因為資金困頓而不得已大包大攬的庫布里克在電影技術(shù)各方面的技藝都逐漸成熟。1956年,庫布里克終于交出了一款令人滿意的作品——《殺手》。 《殺手》(1956)本片改編自萊昂內(nèi)爾·懷特的小說《一刀兩斷》(《Clean Break》),庫布里克是編劇之一,而主演則是斯特林·海登。這部影片也是庫布里克與他前期的重要伙伴——獨立制片人詹姆斯·哈里斯聯(lián)手創(chuàng)立的哈里斯-庫布里克制片公司投資拍攝的第一部影片。如果不考慮前兩部練習之作(庫神曾經(jīng)去收集過膠片不希望被人看到),這部電影是庫布里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電影長片。 《殺手》應該算是非線性敘事結(jié)構(gòu)的鼻祖,并且?guī)觳祭锟俗浴读_生門》中獲得靈感,運用閃切的手法從幾個不同人物的視角來表現(xiàn)一樁賽馬場搶劫案。后來被大眾熟知的犯罪片里,蓋·里奇的《兩桿大煙槍》,昆汀·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乃至寧浩的《瘋狂的石頭》,都或多或少有著《殺手》的影子。而拍攝出這部黑色經(jīng)典的庫布里克導演,時年28歲,此前從未受過任何科班訓練。 天賦這東西,真的就是老天爺賞飯吃。 不僅如此,影片還有許多小細節(jié)成為日后犯罪片效仿的對象:臨近片尾那場持續(xù)時間極短的槍戰(zhàn)戲被昆汀移植到了《落水狗》里;劫匪的小丑面具被諾蘭在《蝙蝠俠:黑暗騎士》成功致敬,成為影史中一段經(jīng)典開場;而片中槍與玫瑰的設計,則遭到了卡梅隆在《終結(jié)者2》中的效仿。 來自卡神的致敬,左為《殺手》劇照,右為《終結(jié)者2》劇照這部影片雖然在商業(yè)上不算太成功,卻為庫布里克贏來米高梅電影公司的關(guān)注,并在1957年投資拍攝了戰(zhàn)爭史詩——《光榮之路》。 《光榮之路》(1957)和殺手一樣,本片同樣是小說改編作品。學渣庫布里克在中學時曾讀到漢弗雷·科比的《光榮之路》,之后便陷入了狂烈熱愛之中。也因此當庫布里克有了拍攝一部戰(zhàn)爭片的構(gòu)想后,他首先決定的是將這部作品搬上大熒幕。該片雖然也曾遭遇籌資困難,但柯克·道格拉斯的加入讓米高梅公司吃下了定心丸。 對于加入《光榮之路》,柯克在回憶錄中是這么說的:“當初看了劇本后我就對斯坦利說,'這是個鐵定賺不了錢的影片,但我們必須把他拍出來。'” 影片講述了發(fā)生在一戰(zhàn)時期德法戰(zhàn)場上的一個真實故事:一位將軍下令“不惜一切代價進攻要塞”,在當時兩軍懸殊的戰(zhàn)力差距之下,這無疑是一次“不可能的襲擊”。在犧牲了眾多士兵仍無功而返后,將軍以“懦夫、逃兵”為由下令將炮口對向自己人,遭到炮兵拒絕后仍挑選了三名無辜士兵作為他昏庸決策的犧牲品。 由于塑造了法國軍方的丑陋形象,《光榮之路》在法國成為禁片,直到1975年才解禁。瑞士、德國等地也迫于法國方面的壓力對影片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抵制。但這并不會影響《光榮之路》在影史的地位。戰(zhàn)場上殘酷的真相,對人性的深度探討,令這部影片在好萊塢獲得如潮好評。而除了采用寫實主義風格外,庫布里克還使用長鏡頭結(jié)合移動鏡頭的方式來表現(xiàn)戰(zhàn)爭場面,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塹壕戰(zhàn)的酷烈。 結(jié)尾的神來之筆更是彰顯了庫布里克的勇氣與智慧,影片并沒有廉價的表露反戰(zhàn)的姿態(tài),而是清醒的提醒觀眾人類可以不變成戰(zhàn)爭機器,可以擁有理性。經(jīng)歷戰(zhàn)爭洗禮之后的人性之光,在那靜默的一刻緩緩升起,令人動容。 這一年,庫布里克也僅僅29歲。 因為《光榮之路》的成功,柯克·道格拉斯邀請庫布里克執(zhí)導古代史詩——《斯巴達克斯》。 《斯巴達克斯》(1960)這部影片其實是庫布里克的頂包之作,雖然在商業(yè)上獲得巨大成功,但卻被稱作“庫布里克最不庫布里克的作品”,似乎個人風格強烈的導演,總會有一部影片獲此殊榮。 本片原先由安東尼·曼指導,后因為與柯克意見不合被撤職,讓合作愉快的庫布里克先生頂上。但庫神與柯克后來同樣在創(chuàng)作上發(fā)生激烈矛盾,而彼時庫布里克還是一名新晉導演,柯克卻是好萊塢炙手可熱的男星兼制片人,因此庫神不得不低頭,也因此失去了對影片整體風格的把控。 但《斯巴達克斯》也并非一文不值,史詩級別的場面和史詩級別的片長(196分鐘),也令這部影片成為繼橫掃11項奧斯卡獎的《賓虛》之后又一史詩巨作,在商業(yè)和評論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這其實也是庫布里克第一次與好萊塢大制片廠交鋒,這次不愉快的經(jīng)歷讓庫神十分抵制好萊塢模式。畢竟對于一個控制瘋子和完美主義者來說,沒有影片的控制權(quán)無疑十分令人難受。 《斯巴達克斯》之后,庫布里克便移居英國,也許是為了建立自己的電影王國,也許是為了那部1962年的經(jīng)典蘿莉電影——《洛麗塔》。 《洛麗塔》(1962)影片改編自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的同名小說《洛麗塔》。對,你沒有看錯,本片又是一部小說改編作品。應該說,庫布里克幾乎所有影片都是以小說原作為背書,也奠定了“無小說不劇本”的名號,即使是沒有原作小說的劇本,偏執(zhí)狂庫布里克也會要求先撰寫小說之后再進行劇本改編。 這部電影講述了中年男子亨伯特與14歲少女洛麗塔的情愛故事。影片采用倒敘結(jié)構(gòu),以黑色幽默和家庭諷刺喜劇的特點展現(xiàn)了原著小說中人物荒謬可笑的處境。即使出自完美主義者庫布里克之手,迫于上映壓力還是對原著進行了不小的修改:比如將12歲改成了14歲。而影片上映后非但引起一片離經(jīng)叛道的議論之聲,也被指責與原著格調(diào)不符,可謂是兩邊不討好。 但庫神依舊是庫神,即使評價低迷的影片也足以成為影史經(jīng)典?!堵妍愃纷鳛榍樯娪笆飞系目付χ?,獲得了當年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獅獎提名,庫布里克也獲得了金球獎最佳導演提名。 《洛麗塔》之后,庫布里克正式進入巔峰時期。1964年,拍攝了劃時代的“未來三部曲”之一——黑色幽默影片《奇愛博士》。 《奇愛博士》(1964)本片改編自彼得·喬治的小說《紅色警戒》。庫布里克起初只是希望拍攝一部基于冷戰(zhàn)背景下的核事故電影,但隨著對核的深入了解,庫布里克意識到存在于核大國之間的“恐懼天平”非常微妙而脆弱,這讓他洞悉了一種旨在同歸于盡的核戰(zhàn)策略——“共同毀滅原則”,也因此庫布里克與喬治聯(lián)手,把原計劃的嚴肅劇情片改成了一部黑色幽默電影。 影片以美蘇冷戰(zhàn)為背景,實則是核武器戰(zhàn)爭的啟示錄。庫布里克放棄了傳統(tǒng)類型片中建立沖突的敘事模式,轉(zhuǎn)而采用三條線索并駕齊驅(qū)的敘事結(jié)構(gòu),影片結(jié)尾更是被英國電影雜志《TotalFilm》評為“最驚悚死亡鏡頭第2名”。 《奇愛博士》從國家層面出發(fā),黑色幽默的外表下是對于核工具最終毀滅人類的癲狂與諷刺。接著庫布里克馬上將目光放眼宇宙,在1968年拍攝了太空史詩——《2001:太空漫游》。 《2001:太空漫游》(1968)慣例,本片改編自亞瑟·克拉克的同名小說《2001:太空漫游》(或譯《2001:太空奧德賽》)。庫布里克以其不屬于這個時代的想象力和才華,再次定義了科幻特效的使用,而對人類未來和太空的思考使得這部影片同庫布里克一起矗立了一座偉大豐碑,成為科幻史上一對繞不開的名字。 難以想象,當時是1968年,美國甚至還沒有登月,庫布里克已經(jīng)在觀眾眼前展現(xiàn)了這樣一幅畫面:浩瀚的太空、龐大的宇宙飛船、失重的場景和炫酷的模型。“超前”,“經(jīng)典”,“史詩”,這也成了庫布里克的代名詞??梢?/strong>想象,沒有這部影片的問世,我們或許真的要晚十年才能看到另一部史詩——《星球大戰(zhàn)》。 影片的知名度又引發(fā)了另一個問題:這么屌的片我為什么看不懂?坦白來講,已經(jīng)看了3次的Yui現(xiàn)在還只能看個囫圇半解,也因此無法對影片做出過多評價。但這不妨礙大家去欣賞這部影片,然后關(guān)掉,然后再打開,如此往復,總能看懂。 1971年,庫布里克終于拍完了“未來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發(fā)條橙》。 《發(fā)條橙》(1971)該片改編自安東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說,也是庫布里克個人風格最鮮明的作品:夸張的配樂和怪誕的鏡頭語言,充斥在空氣中的欲望、性和暴力。因此,這也是Yui看的最爽的一部庫布里克電影。 本片講述了一位無惡不作的少年阿歷克斯,在入獄之后為了提前重獲自由自愿接受特殊的人格治療,卻在“痊愈”后遭到正義的迫害的故事。這部影史上最奇特的電影,也是最著名的禁片之一,與《光榮之路》因為政治原因遭禁不同,禁掉《發(fā)條橙》的便是庫布里克本人,理由是本片可能對青少年產(chǎn)生的不良影響。 華麗的表現(xiàn)形式與隱藏的人性之惡,這種強烈的對比讓人們再次深思:究竟有沒有最純粹的善惡?個人意志是否一定服從于社會公德?如果公德是錯的,那是該保留公德之惡,還是人性之善?更有媒體評論:“它已經(jīng)超出了道德層面的思索,直指人類的終極生存困境。” 天才的庫布里克從《奇愛博士》中對于國家政治和世界冷戰(zhàn)的諷刺,到《2001:太空漫游》中對人和宇宙相對關(guān)系的探討以及人工智能的憂思,再到《發(fā)條橙》對于個人意志與社會體制矛盾的揭示,這場電影哲學風暴——“未來三部曲”雖然就此落幕,卻揭示了人類歷史最好和最壞的可能性,甚至是哲學上的終極命題。 經(jīng)歷過一輪哲學風暴的洗禮,1975年,庫布里克拍攝了一部充滿著藝術(shù)氣息的作品——《巴里·林登》。 《巴里·林登》(1975)本片改編自薩克雷的同名小說《巴里·林登》(或譯《亂世兒女》)。與《2001:太空漫游》類似,這部影片同樣讓人昏昏欲睡,但不同的是,《2001》中最出色的無疑是對人和宇宙的終極思考,《巴里·林登》則是電影技術(shù)的極致:服裝、道具、配樂、攝影構(gòu)圖、油畫般的畫面、燭光的運用、傳奇的F0.7鏡頭……如果說《2001》定義了科幻特效的使用,《巴里·林登》則定義了歷史古裝片的規(guī)格。 影片為典型的兩段式結(jié)構(gòu),前一段講述了男主如何憑借運氣、機遇和一丁點努力,最終迎娶白富美,成功走上人生巔峰;后一段則講述了男主如何從人生巔峰上重重摔了下來。與命運的偶然性相伴隨的還有三小時的敘事,如果不是古代史詩想來也是很難把控節(jié)奏的。 雖然在票房上遭遇慘敗,但這不影響本片的藝術(shù)價值。身為控制瘋子的庫布里克甚至從博物館租借了古董服裝作為戲服,只為營造表演的質(zhì)感和場景的真實感。可以說《巴里·林登》做到了電影這門藝術(shù)的極致,至少從形式上。 1980年,庫布里克又獻上了驚悚片歷史上的一部經(jīng)典之作——《閃靈》。 《閃靈》(1980)這部電影改編自斯蒂芬·金的同名小說《閃靈》,嗯,介紹的我都煩了……總之,先有小說,后有劇本,“無小說不劇本”是庫神的宗旨之一。 庫布里克終于涉足驚悚題材,然后又貢獻了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不同于尋??植榔膉ump scare或者是驚悚元素,閃靈完全是靠不斷營造的壓抑氣氛以及驚悚的背景音樂,讓觀眾產(chǎn)生不舒服的心理壓力,隨著主角的內(nèi)心一步步走向崩潰。 作為影史最偉大的恐怖片之一,《閃靈》留下了太多經(jīng)典橋段供后來者致敬:雙胞胎姐妹、237號房間、劈開門板的斧頭、電梯里噴涌而出的血海…… 其實這部電影的創(chuàng)作起因還是由于《巴里·林登》票房上的慘敗,庫神覺得需要拍一部兼顧商業(yè)與藝術(shù)的電影,順便涉足一下自己未探索過的領(lǐng)域,于是有了這部歷時5年拍攝才完成的《閃靈》。考究的庫布里克在這部影片甚至創(chuàng)下了一個吉尼斯紀錄:杰克·尼克爾森揮舞棒球的一幕,反復拍攝了127次。 另一個有趣的事情是,《閃靈》的拍攝團隊有攝影機穩(wěn)定器——斯坦尼康的發(fā)明人加雷特·布朗參與,而《閃靈》中的大量長鏡頭則使斯坦尼康的功能發(fā)揮的淋漓盡致。這項技術(shù)也成為日后電影拍攝中必不可少的技術(shù)之一。單就這項貢獻看,《閃靈》也足以彪炳影史了。 1987年,庫布里克繼《光榮之路》后再次執(zhí)導戰(zhàn)爭片——《全金屬外殼》。 《全金屬外殼》(1987)該片改編自古斯塔夫·哈斯福特的小說《短期服役》,講述了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在越南戰(zhàn)爭中的故事。 本片繼《巴里·林登》之后繼續(xù)采用兩段式順序結(jié)構(gòu),上半部講述新兵們進入海軍陸戰(zhàn)隊訓練營受訓,下半部則敘述了海軍陸戰(zhàn)隊在越南作戰(zhàn)的情景。上半部敘事緊湊、節(jié)奏明快,與下半部形成鮮明反差,也正是這種強烈的反差感讓庫布里克能夠得心應手的闡釋人的兩重性:訓練營把未上過戰(zhàn)場的士兵訓練成了只會殺人的野獸,而戰(zhàn)場的殘酷最終讓人性復歸。 庫布里克表示,他被哈斯福德的小說吸引的原因是:“既不反戰(zhàn),也不主戰(zhàn),沒有道德上或者政治上的觀點,而只是聚焦事物發(fā)展的原貌?!痹侥蠎?zhàn)爭是一場奇怪的戰(zhàn)爭,不知敵人,不知方向,也不知結(jié)果。為戰(zhàn)而戰(zhàn),涂炭的終究是生靈。庫布里克用這樣一部反戰(zhàn)片再次提醒了人們戰(zhàn)爭的殘酷,以及所帶來的人性的扭曲甚至是泯滅。 1999年3月7日,這位偉大的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在英國赫特福德郡與世長辭。7月13日,影院才開始放映他的遺作——《大開眼戒》。 《大開眼戒》(1999)作為庫神的遺作,《大開眼戒》(或譯《緊閉雙眼》)自然是一部傳奇影片。更為傳奇的是,這部電影竟然不是由小說改編而來的。更更為傳奇的是,庫布里克在完成影片終剪之后的第4天便溘然辭世,死因是心臟病發(fā)作,享年70歲。 關(guān)于庫布里克的離世是否有隱秘還未可知,但他的遺作卻反映了最真實的庫布里克:狂妄自大,以自我為中心,難以揣測的意圖。因此這部影片也是兩極分化嚴重,豆瓣評分也堪堪接近8分,喜歡的人很喜歡,不喜歡的人很不喜歡。 這部情愛電影由克魯斯夫婦擔綱主演(湯姆·克魯斯X妮可·基德曼),雖然視覺上充斥著荷爾蒙,但Yui卻并不覺得色情,也感受不到欲望,只有純粹的宣泄以及肆意的藝術(shù)。 而除了這11部在影史熠熠生輝的影片之外,庫布里克還有另一部作品也經(jīng)常被人提及——未完成的《拿破侖》。 網(wǎng)友自制的《拿破侖》海報眾所周知,庫布里克為了拍攝電影往往會進行“地毯式準備”。比如拍攝《光榮之路》時閱讀了大量一戰(zhàn)資料,法國士兵每天閱什么報紙,抽什么牌子的香煙等細節(jié)化的問題他都要找到答案;拍攝《奇愛博士》對核的深入研究;《巴里·林登》甚至對服裝要求按時期還原…… 而為了拍攝這部《拿破侖》,庫布里克幾乎閱讀了所有能找到的關(guān)于拿破侖的書和文獻,閱讀量超過500本;他還讓助理們?nèi)ナ澜绺鞯厍熬埃叭魏文闷苼鋈ミ^的地方都要去”,最終,團隊拍攝了超過15000張照片,搜集了超過17000張拿破侖的畫像。但終究,我們看不到由庫布里克親自執(zhí)導的這部電影了。 不過,或許像《人工智能》一樣,這些準備工作和概念會以另一種形式跟大家見面呢? 斯坦利·庫布里克的故事結(jié)束了。縱觀其電影上的成就,除了導演的基本職能之外,還對于攝影、剪輯、音效、藝術(shù)設計等幾乎所有電影技術(shù)都有深入的研究。在他的電影里有太多開創(chuàng)性的表現(xiàn)形式,和自成一格的風格與體系,為后世不斷參考、承繼和致敬。 通俗點來說,就是庫布里克拍了各個類型片,并將各個類型片都拍到了極致。 即使沒有學院獎的認可,他的作品已然成為永垂不朽的經(jīng)典。 對電影最純粹的執(zhí)著與追求,讓庫布里克成為了庫布里克。 感謝世間曾有過斯坦利·庫布里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