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血腥殘暴的復仇故事 這是一部關(guān)于愛情、仇恨和陰謀的作品。主要講述希斯克利夫與恩肖一家,林頓一家的恩仇。 恩肖先生撿回了一個名叫希斯克利夫的孩子,并把他視作自己的親生兒子,這讓長子亨德萊很不滿,相反,小女兒凱瑟琳卻對希斯克利夫很親近,他們一起在荒原上瘋玩,一起對抗亨德萊,感情的紐帶越系越緊,直到成為心心相印的戀人。 恩肖先生死后,亨德萊當了家。早年間對希斯克利夫的怨恨終于有了宣泄口,他對希斯克利夫淪任意輕視和踐踏,把他視為奴隸。依靠著凱瑟琳純凈的愛的支持,希斯克利夫默默忍受亨德來的欺凌。 直到有一天,他們闖入了畫眉山莊,那華麗的裝飾和英俊的林頓讓凱瑟琳怦然心動。凱瑟琳留在畫眉山莊作客,希斯克利夫孤獨地在山莊日思夜想地盼望凱瑟琳,五個禮拜后,終于盼回來了一位煥然一新、嬌艷優(yōu)雅的小姐。凱瑟琳接受了林頓一家文明的熏陶之后,和蓬頭垢面的希斯克利夫之間有了明顯的距離。她決定嫁給林頓,因為“他將來會有很多錢,我會成為這兒一帶最尊貴的女人,嫁給這樣一個丈夫,我會感到得意的?!?/p> 凱瑟琳和林頓訂婚了,希斯克利夫心中唯一的支柱倒塌了,他背井離鄉(xiāng),兩年后,他積累了足夠的財富和能力,以煥然一新的模樣重新回到了昔日的住所,開始實施他的復仇計劃。 他不僅引誘林頓的妹妹伊莎貝拉與他成婚,而且通過賭博的方式使得亨德萊一文不名,把亨德萊所有的財產(chǎn)掠到自己名下,還多次去見凱瑟琳,從精神上折磨林頓。凱瑟琳在身心疲憊、萬分絕望的情況下選擇了死亡。 失去了凱瑟琳的希斯克利夫成為一股破壞一切、摧毀一切的復仇力量。他統(tǒng)治著呼嘯山莊,使亨德萊的兒子哈里頓永遠陷于愚昧和黑暗中。他以自己的親生兒子小林頓做誘餌,逼迫小林頓和小凱瑟琳成婚,以此取得了畫眉山莊的繼承權(quán),成為兩座山莊的主人。 這一切瘋狂而恐怖的行為使得凱瑟琳的靈魂得不到安息,她時時召喚著希斯克利夫。最后,在無盡的絕望和悔悟中,希斯克利夫絕食自殺。 希斯克利夫的經(jīng)歷正是取自《希臘神話》中美狄亞的故事。美狄亞為了和心愛的伊阿宋在一起,不惜背叛自己的父親,將自己的弟弟分尸,拼命扶持伊阿宋當上國王后卻被愛人拋棄,最后她用殘忍的方式殺掉了伊阿宋的新歡和自己的兒子。這兩個故事都講述著主人公經(jīng)歷愛人的背叛后而展開的慘無人道的報復。 小說的結(jié)尾意味深長,在希斯克利夫死后,一個牧羊的小男孩說他在荒野里遇見了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希斯克利夫和一個女人在那邊,在山巖底下。”這一幕使讀者自然地想到希斯克利夫和凱瑟琳當初在荒野上快樂的日子,到此,故事仿佛又回到了開頭,期間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僅僅是奇異的插曲而已。小說這樣的結(jié)尾很明顯是在向讀者暗示他們又回到了情真意篤的童年,又回到了他們談情說愛的荒野——曾經(jīng)的精神棲居之地。
《呼嘯山莊》有多可怕 《呼嘯山莊》一直被認為是英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奇特的小說”,是一部“奧秘莫測的怪書”。作品字里行間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和狂飆般猛烈的情感,用強烈的愛、狂暴的恨及由之而起的無情的報復打造出震撼人心的藝術(shù)力量,充滿了濃郁的哥特式風格。 凱瑟琳的幻影出現(xiàn)在洛克伍德夢中那一幕被拉爾夫·福克斯成為“整個英國文學中最動人的場面”:一張蒼白的臉孔,從外邊靠在玻璃上,還有一只血跡斑斑的手,伸進打破的窗玻璃,要求進屋來。于是夢中的洛克伍德“把她的手腕向碎玻璃上拉,玻璃窗上,來回的摩擦,直到淌下來的血水浸透了被褥。”這大概是小說中最為殘忍的意象。 哈里頓吊死幼犬;希斯克利夫吊死就要產(chǎn)仔的長毛垂耳狗;亨德萊把刀子插進萊莉的牙齒之間、把自己的嬰兒沿著樓梯往下扔;凱瑟琳用指甲把伊莎貝拉的胳膊擰得發(fā)青;希斯克利夫踩毀亨德萊的面容;希斯克利夫在凱瑟琳下葬的當夜挖掘凱瑟琳的墳墓時,似乎聽到了凱瑟琳的嘆息,感到了她的身形;在凱瑟琳去世18年之后,希斯克利夫買通了教堂的司事,再次挖開了她的墳墓,摘除了棺材一側(cè)的板子,希望自己死后能與她同眠,與她一起化為泥土……這一切無不令人觸目驚心、毛骨悚然。 而在小說的結(jié)尾,凱瑟琳最終在畫眉山莊和呼嘯山莊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將陰沉、粗獷的呼嘯山莊和溫雅、端莊的畫眉山莊緊緊聯(lián)系了起來,象征著愛與恨的融合。然而這其間的歷程卻讓人覺得神秘莫測,和諧的背后是無以計數(shù)的血雨腥風,令人細思極恐。
冷峻陰郁的作者 《呼嘯山莊》的作者艾米莉·勃朗特,以山莊特有的撕心裂肺的強風,揭開了整個故事。而這部作品既是她所熟悉的、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生活的寫照,又是她生活本身的真實寫照。 艾米莉·勃朗特,是《簡愛》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的妹妹。在她短暫的30年生命中,作品很少,只有一部小說和一些詩歌。她極其狹小的生活空間、極為內(nèi)向的性格和耽于幻想的氣質(zhì)使她日漸沉湎于獨自構(gòu)造的文學的想象世界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