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詩星璀璨,即使說詩仙李白是唐詩第一人,也有人有不同意見。但是在千百年后,有一個不知名的詩人的一首詩,竟然被贊譽為“孤篇壓全唐”,著名學者聞一多稱贊她是“詩中的詩,頂峰中的頂峰”。 這是怎樣的一首詩,我們先來欣賞一下。 唐代的某個春夜,百花盛開,明月高照,詩人獨步江邊,看到一幅壯麗畫面: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江月有恨,流水無情,人間也處處有離愁別恨: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不眠的思婦想念那遠處的離人: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而那漂泊的游子做夢也念念歸家: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月在一夜之間升起—高懸—西斜—落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沙、扁舟、高樓、鏡臺、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游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xiàn)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 自有詩歌以來,從來沒人能把一輪江月描繪的如此凄美多情,江月依舊,詩篇不朽,這首《春江花月夜》就是詩壇一輪光耀千古的高天朗月。 作者張若虛,主要活動在公元七世紀中期至公元八世紀前期,曾任兗州兵曹。事跡略見于《舊唐書·賀知章傳》,中宗神龍(705~707)年間與賀知章、賀朝、萬齊融、邢巨、包融俱以文詞俊秀馳名于京都。 從唐至元,他的《春江》詩幾乎無人所重,不僅唐詩選本無載,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種詩話中也無一字提及。宋人郭茂倩的《樂府詩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題詩五家七首,這首也在其中。明嘉靖年間,李攀龍選編《古今詩刪》收錄張若虛的《春江》詩,成書于萬歷年間的胡應麟《詩藪》最早提及張若虛及其詩的詩話。 而《春江》一旦進入后人的視野,就以瑰麗的語言、細膩的感情、深邃的哲思,迅速被推到唐詩的巔峰。 這首詩在唐朝不出名,很多人認為因為張若虛社會地位不高,作品不多。 張若虛早有才名不可能只有兩首作品,作品不多很有可能是后世佚失,很多唐宋名作可以看到這首詩的蹤跡:崔顥的“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很可能是“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的化用;張九齡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可能是根據(jù)“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化用而來;李白的“青天明月來幾時?我欲停杯一問之”,蘇軾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都有化用“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痕跡。 寫成就是高山仰止,讓人無法應和和超越,沒有形成自己的詩歌流派,才使他成為唐詩的獨孤一劍! 各種記載張若虛活了八十幾歲,在唐代也算是高齡,卻沒能活著看到自己詩歌被世人膜拜。還好他的杰作沒有像他的名字一樣化為虛無,千百年后世人的推崇,足以告慰他高蹈的才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