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你的提問。徐渭的《墨葡萄》是一幅大寫意畫。 寫意畫宋代就已經(jīng)有了,但是,真正成熟是在明代。 明代大寫意的代表人物就是“青藤”、“白陽”。青藤就是徐渭,白陽的另一位畫家陳淳。 我們從徐渭在繪畫史上歷史地位,就足以知道,他應該有多重要了。 近代國畫大師齊白石還感嘆,不能到青藤白陽門下做個小學徒呢!
所以,我們就分別從幾個方面欣賞一下這幅杰作。 水墨淋漓的大寫意中國畫從宋代開始就非常重視對個人感受的抒發(fā),而不是兢兢業(yè)業(yè)的去描繪事物的表面現(xiàn)象。 徐渭的繪畫,走的就是這樣一個路子。 大寫意畫,追求畫面酣暢淋漓的效果,如果兢兢業(yè)業(yè)的去畫,就不會有這種效果。 繪畫時,筆墨水分比較大,行筆快速,一幅畫,有時幾分鐘就出來。 徐渭這幅《水墨葡萄》,我估計也就十幾分鐘而已。 畫葡萄先用不太濃的墨畫葉子,鋪開布局,兩分鐘足夠。枝干一分鐘,厾點葡萄,因為要仔細,大概兩三分鐘。
最后題詩。這個不好說用多少時間。 但是,我們根據(jù)作品的布局安排來看。徐渭的《墨葡萄圖》這個作品,他早已心中有數(shù),給畫面留下了題字的位置,所以,我估計,也是早已胸有成竹的一首詩,三五分鐘寫上就好了。 所以,合計起來,這幅畫也就十幾分鐘而已。 由于下筆快,筆墨水分把握得恰到好處,所以,就有水墨淋漓,一吐為快的藝術效果。 如果用工筆寫實的方法,這幅畫至少要畫兩天! 你想想,一時的感受,兩天之后,還會那么激動新鮮嗎? 所以,寫意畫,有一個最大的優(yōu)勢,就是可以一吐為快,瞬間畫成,因此,我們至今還可以看得出來,徐渭當時的脈搏是怎么跳動著的。
大開大合的空間張力徐渭的《墨葡萄圖》的構圖,給人以“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最好說明。 右邊的葉子濃密集中,左邊的葉子舒朗飄逸,中間流出空白,把畫面的節(jié)奏感一下就拉開了。 而作品約三分之一處的空白,即使沒有題字,也會有一種合理的空間感的。 這就是布局安排大開大合的一種張力。 精粹的題詩過人的書法題款中國大寫意繪畫,從宋元時代,就非常流行題詩了。 繪畫作品上的題詩,也是文人雅士樂此不疲的一種雅興。 別的本事好不好,題詩應該說,文不加點,一揮而就,對徐渭來說一點也不夸張。而他的書法,也是明代的大家。 所以,《墨葡萄圖》上題詩書法,也是值得我們玩味的藝術延伸。 他在這幅畫上題詩寫到:“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p> 他的這首詩是說,一輩子大部分都不得意如今也老了,只能在書齋里嘆息晚年??上揖拖衩髦橐粯拥钠咸眩荒茉谝疤偕霞拍瘧覓熘?。 詩里透露出詩人對自己不如意的嘆息與悲涼。 徐渭是非常有才華的明代人物。他是文學家、詩人,也很有實干才能,但是應該說命運不好,所以,既沒有一官半職,也沒有平靜的生活。 回顧自己的平生,只能為自己的不平而鳴了。這絕對不是無病呻吟而是有感而發(fā)。 我有時就想,很可能徐渭心中早已有了這首詩才提筆作畫的,或者畫好了,詩也成了。 徐渭屬于文人畫家,文人畫的特點之一,就是詩書畫一體。他們有足夠的文學書法的造詣,給這種娛樂性繪畫,增加一些畫所未盡的延伸,這就是學畫畫,發(fā)展出題詩的理由。
這就是中國畫上有題詩的道理。 不過,繪畫作品上題詩,是一個增加文化難度的問題。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在繪畫作品上題詩,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把題詩與繪畫巧妙的融合起來。 徐渭在《墨葡萄圖》上的題詩,藝術性是非常高超的。 首先看第一行字,沒有垂直下來,而是向左歪過來了。第二行也隨第一行歪,但是,在書寫到第三第四行的時候,居然調整到垂直狀態(tài)了。 這個題畫章法,真不是隨意而為,而是精心安排的。 如果第一行就垂直而下,那么與葡萄主枝干,就會形成一個接很生硬的角度,上半部分的空白,就會過于將近正方形而呆板起來。
那么,如果四行都這樣向左歪下去,左邊就會出現(xiàn)上面寬下面窄的空間,這是不利于整體構圖的變化統(tǒng)一法則的。 所以,徐渭題詩的最后兩行,矯正了一下左偏的慣性。 最后的結果就是,與畫的整體構圖,互相協(xié)調而又不失為書法的獨立趣味。 徐渭的書法比較老辣,但是,這個《墨葡萄圖》上的題詩,柔美 而瀟灑,是不是為了與作品保持一致呢?這就只有徐渭知道了。 |
|
來自: 攝影姥 > 《3....國畫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