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漢族民歌音樂。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朝廷設立的管理音樂的官署,漢武帝時期大規(guī)模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后人統(tǒng)稱為漢樂府。后來樂府成為了一種詩歌體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區(qū)出土了一件鈕鐘,上書錯金銘文:“樂府”,2000年在西安秦遺址出土“樂府承印”封泥一枚,進一步肯定了這一史實,而非始于漢武帝時期。) 根據(jù)《漢書·禮樂志》記載,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名叫“樂府”。后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并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者簡稱樂府。到了唐代,這些詩歌的樂譜雖然早已失傳,但這種形式卻相沿下來,成為一種沒有嚴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體詩的詩歌體裁。 唐代詩人作樂府詩,有沿用樂府舊題以寫時事,以抒發(fā)自己情感的,如《塞上曲》《關山月》等,也有即事名篇,無復依傍,自制新題以反映現(xiàn)實生活 宋代時,郭茂倩將所有樂府詩歌匯集到一起,編成《樂府詩集》,如《木蘭詩》(南北朝時期)。 敘事手法 兩漢樂府詩中有敘事詩,也有抒情詩,而以敘事詩的成就更為突出。 《詩經(jīng)》、《楚辭》基本都是抒情詩,抒情過程中也時而穿插敘事,但敘事附屬于抒情。 兩漢樂府敘事詩的出現(xiàn),標志中國古代敘事詩的成熟。兩漢樂府詩都是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創(chuàng)作主體在選擇敘事對象時,善于發(fā)現(xiàn)富有詩意的鏡頭,及時攝入畫面。 詩體演變 兩漢樂府詩對中國古代詩歌樣式的嬗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實現(xiàn)了由四言詩向雜言詩和五言詩的過渡。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詩歌樣式的變革往往和流行樂曲的聲調(diào)有關。兩漢樂府詩最初是配樂演唱的,它之所以在詩體形式上不同于《詩經(jīng)》的四言句,既是詩歌本身發(fā)展的必然結果,也有樂曲的因素發(fā)揮作用。 特色 漢樂府多屬民間歌辭,語言樸實自然,回旋反復,形象鮮明,音調(diào)和諧,文字活潑,保持了口語的真面目,有音無義的字也一并保留。另一特色,是敘事詩的逐步發(fā)展,描寫深刻,敘事詳盡,情節(jié)較完整,人物形象較具體生動,并出現(xiàn)符合人物性格的對白,以及用對白推動情節(jié)。 漢樂府詩句長短不一,二至八言都有,以五言句式為主,形式自由變化,參差錯落,不拘一格。有句式整齊的齊言詩,也有錯綜參差的雜言詩。篇幅長短均有,最長的達三百五十余句,短的則僅數(shù)句。漢樂府押韻靈活,有句句押韻,有隔句押韻,也有隔兩句、三句押韻的。 |
|
來自: 香山夢藝術館 > 《文化(分類展)玉堂富貴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