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意境,就是在吃飽喝足之后,基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或幻覺之上的精神享受,從而產(chǎn)生的一各讓毛孔得以疏張的感官上的快感。而且這種快感有時可以充滿著個人的無限YY。 柳宗元有一首五絕《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笨胺Q五絕神作,其意味和格調(diào)高絕無雙。所以,歷代畫家自然不會放過這個題材,紛紛展開了創(chuàng)作。大體上都是以“寒江獨釣”為名。 小可就隨撩一下度娘,隨便翻一翻,扯一扯,只按個人觀點來說所謂的意境,我不看名氣,不論價值,只看舒服不舒服。當(dāng)然不一定對,當(dāng)然一定會錯,但反正在這個不用“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網(wǎng)絡(luò)里,我怕誰? 上菜! 這是宋朝一位畫家的《寒江釣雪圖》,應(yīng)當(dāng)很值銀子,但是這花,我看到了“江”,卻沒有看到“寒”,自不能強行地把千山,萬徑之類的強加于身,畢竟上面沒有題柳宗元的詩。但憑心而論,這幅畫確實看不出寒來,衣服都脫了,放在船上,能寒在哪里呢? 所以,小可認(rèn)為,這幅畫不扣題,無意境。 這是另一幅畫作,雖然沒有江,但每個人都可以看到似乎有水在流動,而且很妙的是為人物加了一頂看上去特別高古的帽子(笠?),瞬間就將一種懷遠孤高的意味給戴了出來。畫法也頗為現(xiàn)代,但是,也沒有看到“寒”。這幅畫有意境,但是不扣題。 這一首特意加了詩,而且是原詩。不過小可認(rèn)為,這恰恰破壞了這幅畫的意境。因為我只看到了舟,翁,江,沒有看到山,徑。而且我不明白為什么要給這幅畫染上顏色,比如肌膚,比如漁簍。顯得有些過。所以我認(rèn)為這幅畫脫題了,有畫工,無意境。 這一首沒有舟,畢竟畫名寒江獨釣,也沒有直接是柳宗元詩,但是,令我不解的是,為什么下面還有兩只鳥兒,這又不是王維的雪中芭蕉圖,畫風(fēng)蕭瑟,遠近皆宜,可我還是看不到寒,卻看到了晚秋,所以,這幅畫有意境,但偏了題。 這一幅畫費了些心思,因為主體已經(jīng)不是人了,而是風(fēng)景,很是喜歡巖石和梅花(楓葉?)的布局,可是我覺得這個畫過于局部,有些緊了,雖然要素一個不缺,但是完全看不到寒江獨釣的高古之意。只是美而已,所以,小可認(rèn)為,這一幅有美,有技,但意境薄了些。 這一幅畫不應(yīng)當(dāng)配柳宗元的詩,絕對不應(yīng)當(dāng)。因為這個漁翁的姿態(tài)是身子略向前傾,而且目露企盼甚至有些愁苦。這不是孤標(biāo)高潔的漁翁,而是被生計所迫的老人。家里有人需要照顧,經(jīng)濟拮據(jù),不得不在冬天出來釣魚。所以,這張畫畫得好,但錯在題詩,錯在表情,算不上有意境,不過若是換一個標(biāo)題,比如漁叟圖,當(dāng)為良作。 名為寒江獨釣,最具意境的應(yīng)當(dāng)是那個“獨”字,因此,也要在畫中體現(xiàn)出那個“獨”字才算高明,可是這一幅畫的主角卻是雪,所以弄得人物不得不近一些,影響了視覺的開闊,因此與其說是寒江獨釣,不如說是雪釣圖。所以,此畫也算不得有寒江獨釣的意境。 這一張讓我有些暈,因為人物表情刻畫得過于細膩,顯得喧賓奪主,從整個畫作來看,看不到獨,看不到寒,都是一脈閑適的隱士之風(fēng),與詩作根本不搭邊,原詩是冷峻,清絕,孤獨,可看這一幅畫,哪里有?起錯名字了,這應(yīng)當(dāng)是《東坡雪釣圖》才對。 這一幅也是如此,要么就不要題柳宗元的詩,要么就按詩意來構(gòu)思布局,僅僅是一個漁翁,卻偏偏要蹭柳宗元的五絕,千山不見,萬徑無蹤,由于畫面小,更不斷定是否為孤舟,獨釣。所以,題詩為錯!算不得意境之作。 這一首依然有柳宗元題詩,從畫面上看各種元素都不缺了,但偏偏沒有重點,人,舟,都顯得依稀,仿佛山水才是主體,而這山刻畫的與詩的風(fēng)格也不算完全相符。而且跑到河道最窄處釣魚算什么道理?這一首雖然全,但只能是畫,卻不能說有多少意境。 這一首基本上完全符合的原詩的味道和元素,而且一樣不缺,空闊,寂寥,清冷都有些許意味,但只是些許,因為這畫上了色彩,便顯得有些暖意,更有些風(fēng)情。所以,小可認(rèn)為,此畫不錯,但意境上與全詩還有一段距離。 我找了一圈,沒有找到心儀的 寒江雪釣也罷,獨釣寒江雪也罷,重要的還是基本元素的無缺,然后要把那種文字深處的高古,曠遠,避世之情渲染出來。而詩外之意,畫外之意,就是意境! 當(dāng)然,小可不是畫壇中人,算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權(quán)當(dāng)反面教材罷! |
|
來自: 攝影姥 > 《……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