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在堂”是俞樾在蘇州馬醫(yī)科曲園內(nèi)的一間廳堂,也是當(dāng)年俞樾以文會友和講學(xué)的地方。他之所以以此命名,是因?yàn)椤按涸谔谩钡挠蓙?,還有一段佳話。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俞樾參加保和殿復(fù)試,詩題為“淡煙疏雨落花天”。俞樾詩的首句是“花落春仍在”,被閱卷官曾國藩所激賞。曾認(rèn)為俞樾詩句詠落花而無衰敗之氣,立意積極,遂將其名次移列第一。出于對曾國藩的知遇之恩,俞樾在曲園建此堂時就把它命名為“春在堂”,后來曾國藩還親題堂名作為留念。本文就是俞樾親自擬寫“春在堂”的來龍去脈,交代取名的意義,更進(jìn)一步表明自己修身治家做學(xué)問立身的根本。 余(我)自幼不工(擅長、善于)書,而進(jìn)殿廷考試(科舉考試中最高一級。皇帝親臨殿廷策試。也稱廷試。),尤重字體(明代稱"臺閣體",清代改稱"館閣體"。明永樂時,翰林院侍講學(xué)士沈度創(chuàng))。士(多士)復(fù)試獲在第一,咸(都)疑焉。后知繇(yóu通“ 由 ”。表經(jīng)過;表原因)曾文正公,時公(指曾國藩)以禮部侍郎充閱卷官,得余文,極賞之,置第一奉御。又以余詩有“花落春仍在”句,語同列(同樣一起做官的,或者是同為閱卷官)曰:“此與小宋(宋祁【落花詩】中“將飛更作回風(fēng)舞,已落猶成半面妝?!保?span style="font-size:18.0pt">《落花》詩意相似,名位未可量也?!比?/span>(然而,意思轉(zhuǎn)折)余竟淪(陷入、沉淪)棄(被朝廷拋棄。)終身,負(fù)(辜負(fù))公期望。同治四載(1865年),余寓公書(我寫信寄給曾文正公),述前句,且曰:“神山乍到,風(fēng)引仍回。(蓬山乍到,風(fēng)引仍回。蓬萊山初到;剛剛到)洵(誠然;實(shí)在。)符花落之讖(chèn秦漢間巫師、方士編造的預(yù)示吉兇的隱語)矣。然窮愁著書,已逾百卷,儻(倘若;假如。)有一字流傳,或亦可言春在乎?!” 無賴(無奈;無可奈何)之語,聊以解啁(tiáo戲謔;嘲笑),因以“春在”名堂,請公書之,而自為記。 德清俞·樾撰。吳縣吳大澂(俞樾的弟子吳大澄(chéng)(1835~1902),初名大淳,字止敬,又字清卿,號恒軒,晚號愙齋,江蘇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官員、學(xué)者、金石學(xué)家、書畫家,民族英雄 。清同治七年(1868年)進(jìn)士。善畫山水、花卉,精于篆書。皆得力于金石鑒賞修養(yǎng)。)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