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會自制的人不一定會成功,但是不會自制的人一定會失?。?/p> 自制力仿佛被推上了關(guān)系人生成敗的神壇,學習不好、工作不順利、事業(yè)沒進展都劍指自制力,在這一過程中,一部分人開始在失敗中反思、檢討、總結(jié)經(jīng)驗,于是重新開始謀劃,漸漸變得自制起來,生活、工作上開始迎來新的春天。另一部分人則身陷囹圄,進入自制力怪圈,失敗導(dǎo)致失去信心,認為自己沒有用、無能,自卑導(dǎo)致萎靡,加劇失敗步伐,如此惡性循環(huán)。第一種人是幸運的,因為在失敗中能夠重心崛起,沖破自制力限制,第二種人比較可憐,因為他們不僅受到不自制的困擾,同時還要受到不自制的打擊,開始懷疑自己,變得不自信心,沒等自制力打敗他,先讓自我懷疑、消沉打敗了,也不知道他們是在哪里聽到“連自己都控制不了,就別談做番事業(yè)了”之類的邏輯的。 當我們計劃讀一本書時,當我們計劃開始健身時,等等,我們開始計劃每一件事情時,是出于我們對未來的某一方面的美好構(gòu)想,比如我們計劃學好英語,可能是希望在某一天接待外賓的時候能夠脫穎而出,當我們計劃健身時,心里在幻想某一天能夠在游泳池里露出八塊腹肌,讓美女投來羨慕的眼光,當我們計劃出國旅游時,心里幻想在同學聚會上能夠有更多炫耀的資本,等等。每一個計劃不可能憑空出來,都是有起因和動機的,很多行業(yè)的專家也許就是始于一個小小的動機,憑借對未來藍圖的向往,不斷朝這個方向努力,最后成為了這個行業(yè)的專家,必然也贏得了生活上的富足,這是成于藍圖。 但是!每一件事物在帶來成功的同時也有可能給你帶來隱患。 雖然對未來的想象會給我們帶來強大的動力,但也因為其模糊性和非時效性而終結(jié)我們,比如我們想健身成為一個八塊肌的陽光男,但是因為健身本來就是一個長期性的動作,需要長時間的堅持才能看到效果,所以這容易導(dǎo)致我們在一段時間內(nèi)因看不到效果而選擇放棄,一旦放棄,比不開始這個動作給我們造成的心理影響會更高,會讓我們感到自卑、懷疑自己,覺得自己沒有恒心,天生不是干事業(yè)的料。所以,這是敗于藍圖。 我們在選擇健身的時候,其實另一個意識在潛在地干擾我們,比如看見好吃的食物,想把健身的時間用來看一部好看的電影,或者找朋友出去喝酒唱歌等,這些都是阻礙我們健身的攔路虎,有這些及時性的誘惑在侵蝕著我們,同時還有健身這個需要力量和意志的痛苦在阻擋著我們,于是我們放棄健身之路及變得輕而易舉了。 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吃美味的食物、看好看的電影、跟朋友出去聚會等,這些行為是時效性極強的,比如我吃了美味的食物,那一瞬間就能夠感受到味蕾的顛覆,看好看的電影也是在那個時間段能夠感受到視覺上的沖擊和精神上的慰藉等,這些動作只要一做就能享受到成果。但是健身就不一樣了,需要日復(fù)一日的堅持和肌肉撕裂的痛苦才可能有所得,我們的放棄不能證明我們無能,只是更更符合人性罷了。由此可以看出,我們不是沒有自制力,只是在需要長期性才能看到效果和瞬間就能感受好處兩者之間,更傾向于立竿見影的選擇,對一般人來說,兩個選擇中間就是優(yōu)秀人士和普通人士的分水嶺。因為需要長期性的選擇,更多的是一種需要積累的東西,在積累的過程中不僅磨練了我們的心智,還給我們積累了隱形的財富,其中包括知識的儲備或者心態(tài)的成熟,或者是對自我的肯定和信心等,選擇長期性的路徑說明我們有較遠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常常是智慧的體現(xiàn)。而選擇時效性較強的后者,說明我們更傾向于局部利益或眼前利益,這是短視的表現(xiàn),這樣的情況常常是陷入低級庸俗的陷阱,讓惡性循環(huán)在我們生活、事業(yè)中肆虐。 人作為高級動物有別于低級動物的根本就是有思想,能反思、檢討,并且反省之后能夠重新作出更契合實際的選擇,邁過失敗陷阱。 人們能夠意識到自制力不夠給自己生活和事業(yè)帶來的害處,但是意識到和做到之間常常是一步之遙但是難于登天。有的人希望能夠改變不自制的現(xiàn)狀,希望通過克制自己的欲望達到歸正自己的目的,比如本來想看部電影,但是當這種欲望開始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意識到這樣會浪費我們原本計劃看書的時間,思緒在兩種選擇之間搖擺,很明顯,對看電影的刺激遠遠大于對看書的無聊單調(diào),于是選擇性忽略原來的計劃,開始看起電影來,兩個小時候過后,退出了視覺刺激籠罩,開始悔恨兩個小時之前那沖動的選擇,為什么不選擇看書了,如果選擇看書就能把計劃向前推進一步。原本我們僅僅被一個打亂計劃的小插曲刺激了一下,只要立馬拿起書看就能彌補這個缺口,但是我們這個時候往往沒有拿起書來彌補,而是讓小插曲的后遺效應(yīng)持續(xù)侵蝕著,讓我們不斷地責怪自己沒有自制力、沒有出息等,于是索性不管什么計劃了,反正已經(jīng)打亂了,那不如再看一部大片,大不了明天再來。 好一句“大不了明天再來”,根據(jù)普遍現(xiàn)象,“明天再來”往往是“再也不來”,試圖把事情推到明天做的,基本上這事情就至此夭折了。 談到這里,有一個關(guān)于“時光機”的故事,能夠很好詮釋什么叫“為時未晚”。 一個原本很優(yōu)秀的青年,因為事業(yè)長期沒有起色,心情開始變得低落起來,以前有事沒事都對父母噓寒問暖,雖然事業(yè)上無所建樹,但是家庭還算和諧。但自從工作上屢屢不得提拔后,開始變得暴躁了起來,一回到家,父母多問兩句,就開始發(fā)脾氣,甚至有時對父母大媽大吼,家不成家,父母身體日漸憔悴,年輕人也很少回家,整天沉迷于燈紅酒綠中。有一天,年輕人開始幡然醒悟,但是一想到曾對父母的大吼大罵,又取消了回到家中的念頭。年輕人去求燈神,希望燈神能夠送他一部時光機,回到曾經(jīng),不再對父母大吼大罵,而是孝順父母,萬能的燈神表示幫助不了他,因為此刻的存在的因素是過去發(fā)生的種種,而改變過去就代表此刻是虛幻的,所以不能夠用時光機。年輕人無比沮喪,快要瀕臨絕望的時候,燈神告訴他,雖然不能給他時光機,但是給他一部未來時光機,因為這個不會造成時空矛盾。年輕人如愿以償?shù)氐玫搅宋磥頃r光機,于是穿梭到了五年后,結(jié)果到了才發(fā)現(xiàn),自己父母已經(jīng)過世了,而親人們都在圍著他指責、痛罵,原來在這五年里,年輕人情緒變得更暴躁起來,對父母的態(tài)度比以前更加惡劣,甚至已經(jīng)變態(tài)到開始動手打的地步,年輕人看著鏡子中的自己,痛恨、憤怒交織心頭,拿起手中水果刀準備自盡,這在這時他想到了燈神,燈神果然出現(xiàn)了,年輕人跪地拜求,想回到五年前那一刻,但是燈神的回答和五年前一樣,不能再回到過去了。哀莫大于心死,就在揮刀的那一刻,一道白光出現(xiàn),年輕人仿佛中夢中驚醒,這一刻他徹底醒悟了。原來這一刻就是未來的歷史,改變就在當下一刻,而不是過去或以后。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計劃已經(jīng)被擾亂了,改變自己最后的時機不是回到過去,因為根本回不到過去,也不是指責自己,而是立馬作出改變行動。千萬不要有“要是兩個小時之前我不看電影,選擇看書就不會有這些問題了”的想法,因為你改變不了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實,但是你可以選擇即將到來的路徑,把看書的時間用來看電影,表面上我們荒廢了時間,好像走了彎路,但是我們要知道彎路其實也是你走路的一部分,對于你而言,因為這些彎路的存在,讓你知道了什么才是直路。比如我們兩只腳占據(jù)一部分地方,但不代表只有這小部分地方發(fā)生了作用,其它地塊就是多余,因為如果把你占據(jù)的小塊地方之外的其他陸地去掉后,旁邊變成了萬丈深淵,你照樣站不起來,因為支撐你的地面叫物理支撐,而除此之外的地面卻是心理支撐,缺哪樣都是不行的。所以直路是你成功的實際輔助,但是彎路更是你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思想輔助,要正確認識這個事實,坦然面對走彎路是必不可少的,更是有助于我們總結(jié)經(jīng)驗、篩選方法的好東西,只要真正接受錯誤,才可能改變錯誤,才有可能沖破“小插曲”給我們帶來的“自制力怪圈”,實現(xiàn)真正的蛻變。 為你重塑思維后,才是輸入改變技術(shù)的最好時機! 我們的行為絕不是空中樓閣,更不可能是天馬行空,如果那樣的話,我們應(yīng)該在精神病院。我們的行為不僅需要動機,更需要“信念”支撐。比如你飛黃騰達后,見到自己高中時的老師,雖然職位比老師高很多,但是你不會對老師直呼其名的,依然會“老師、老師”的喊著,盡管這個老師以前可能對你并不是太好,按你的想法就是想無視他的,但是祖宗香火上“天地君親師”的古訓在約束著你,不得不喊。比如你從小生活在一個職工家庭,父母屬于保守型,做什么都講求成本,不敢犯險,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下,你長大后很容易從事類似的工作,因為父母從小就會給你灌輸“工作穩(wěn)定、有保障”之類的信念,自然而然你的思維就被固定了,覺得穩(wěn)定保障才是生活的首要選擇,這就是“信念”的魔力。不管你有沒有重視過“信念”這回事兒,它都在你的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你,甚至左右著一些決定你人生轉(zhuǎn)折的選擇。信念一旦被固定,很難被改變,上面的內(nèi)容無非是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制力”,不要總覺得自制力就像魔鬼一樣,克服不了它就一定會失敗,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很容易著相,一股腦兒鉆進自制力的陷阱里,原本自我克制僅僅是一種減少干擾的方法,最后卻成了一件事兒,為了自制而自制,那就本末倒置了。 我們從內(nèi)心里接受了“自制力”這事兒,改變起來就變得容易了。 當我們開始有其它欲望的時候,我們需要“三思而后行”,其實都不需要“三思”,只要“一思”就行了,這“一思”就是什么都不思,閉上眼睛,專心呼吸,呼吸的時候可以運用一個小小的技巧,先吸氣五秒鐘,然后在心臟里停留七秒鐘,最后再用七秒鐘呼出氣體,這樣的好處是讓你的胸腔內(nèi)的氧氣停留時間長一點,可以起到解乏、舒適的感覺,因為在出現(xiàn)小插曲的時候,你面臨兩種選擇的內(nèi)心是浮躁的,是該看書呢,還是看電影,通過讓自己變得平靜和舒適,讓清除干擾的可能性更大。讓心變得平靜,不一定非得通過呼吸這種技巧,總之是怎么舒服、怎么平靜怎么來,不要停留在選擇上,當你越是克制不要選擇看電影的時候,你越聚焦在電影上,你就更容易選擇看電影,這和你騎車的時候看到前面有一顆石子,你越不想碾到它就越會碾到它一樣的道理,因為潛意識不會去思考“該不該”,而是直接聚焦到這件事上。 如何逃離“拖延”陷阱! 當我們想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我們大腦是有“整體概念”的,比如我們想寫一篇文章,那一刻我們會去思考該寫什么樣的文章,該怎么寫,選什么素材等等之類的,總之就是一個整體概念在我們大腦盤旋,因為這是我們一貫的思考方式,如同我們做任何一件事需要去思考這件事涉及到什么人、有什么影響因素以及這件事的結(jié)果如何等等。就因為這樣的“整體”概念讓我們在準備開始做時停滯不前,甚至會因為整體概念的模糊,認為選擇做的事情有難度而選擇放棄。解決這種拖延癥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思考,立即去做,不管這篇文章怎么寫,我先把手放在鍵盤上敲打,即使打出來的文章垃圾到不忍直視,那都不重要,因為只要一開始行動,你就會想繼續(xù)做下去。 我們在選擇行動時,一般會定一個目標。拿減肥來說,我們可能會定一個長期計劃,比如每天跑十公里,結(jié)果我們堅持了兩天會發(fā)現(xiàn)十公里很難跑,會占用我們太多時間,并且體力也跟不上,這樣會讓我們產(chǎn)生實現(xiàn)計劃是一件異常艱難的想法,開始懷疑自己的計劃是否不切實際,一旦產(chǎn)生這種想法,放棄就變成了一件簡單的事情。所以我們想讓自制力變強,就需要符合人性,而不是壓倒式的用意志來支撐,如果本身就有這種強大的意志力和自制,那上面講的所有東西也就沒有任何價值。所以我們在制定計劃的時候,可以把目標先定的很小,小到無法失敗,比如每天跑一公里,這很簡單,就是走路也可以把一公里走完,這樣的目標就談不上需要毅力,因為我們每天正常的行走也不止一公里,我們只需要把這一公里框架到我們的計劃中,即使我們沒定計劃時一天也有幾公里,但因為這是計劃的一部分,它會讓我們產(chǎn)生每天都活在計劃中的感覺,我們會對自己越來越自信,認為自己是有能力完成計劃的,變得更加自信。一旦我們把一天一公里習慣養(yǎng)成后,我們可以試著增加劑量,變成一天三公里或者四公里,依次類推,我們就能實現(xiàn)一天十公里的目標了。不要貪多,一旦開始一個小動作,恨不得把另外一百個小動作同步進行,這樣的失敗率是極高的,我們希望以最少的時間完成這些事情,結(jié)果就是盡可能增加單位時間的劑量,結(jié)果是時間浪費了,引來個半途而廢,耗時才是最大的省時。 蔡加尼克效應(yīng)! 優(yōu)秀的小說或者影視,都喜歡把半高潮放在一集的最后那點時間,最后來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這得益于人性中“有始有終”的本性,一些優(yōu)秀的寫手就喜歡在段末的時候把一件本應(yīng)該敘述完的事情撂下一半,這沒寫的一半文就會經(jīng)常在他的大腦中回旋,促使趕緊回來繼續(xù)把這沒寫完的補上,于是寫著寫著幾個小時就不知不覺地過去了。比起已經(jīng)完成的事情,人們更會記住沒有完成的事情,這就是蔡格尼效應(yīng)。所以在解決拖延癥的時候,是不是可以考慮在事情的最后留個懸念,運用蔡格尼效應(yīng)讓我們大腦回到計劃上來,產(chǎn)生不做這件事渾身不舒服的感覺。所以要自制、克服拖延癥不需要用壓倒式的意志來和欲望作抗爭,那樣會讓自己變得更痛苦,而是設(shè)定符合人性的技巧,讓我們順利避過自制力怪圈。 跳出“自制力”看“自制力”,尋找改變自己的另一種路徑。 這里我們需要談到一個人,就是在網(wǎng)易公開課上點擊量過千萬的《積極心理學》的塔爾,他是哈佛的教授。在大學的時候,他每天清晨去跑步,然后上學,一天的課程結(jié)束后,他會跑去球場和教練進行訓練、比賽,放學后,他會跑到健身房健身,然后回家做作業(yè)睡覺。日復(fù)一日,不間斷,在旁人看來,他的生活非常規(guī)律,認為他是一個非常自制的人,并且塔爾也是這么認為的。但是一個寒假的來臨,讓塔爾大失所望開始懷疑自己,他不但沒有按照計劃行事,而是開始頹廢起來,沒有健身,沒有學習,計劃完美泡湯。原來在自制力面前,哈佛教授也這么不堪一擊。 平常人制定計劃,失敗后,接著制定新的計劃,然后繼續(xù)失敗。但是優(yōu)秀的人則是制定計劃失敗后,會深刻查找導(dǎo)致失敗的原因,然后對計劃進行修改,接著完成自己的目標。就如同塔爾的案例一樣,我們想當然地認為導(dǎo)致我們失敗的原因是自制力太差,于是我們把時間花在克制欲望上,結(jié)果計劃沒完成,倒是惹得一連貫的痛苦。其實比起自制力,習慣更容易讓我們成功,在高中的時候,我們每天早上七點起床,這個不需要誰來催促我們,因為高考在即,我們不能不早起,更因為其他同學都起了,你還好意思懶在床上么。在部隊待過的人,每天早上六點就醒了,沒有鬧鐘,因為他們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習慣,那個點不起床渾身不舒服。因為習慣,所以不需要動用意志力,不需要去克制自己。 煉就習慣,試著運用這些方法。 首先我們要知道習慣的養(yǎng)成依賴于四個部分:觸機、慣性行為、獎勵和信念。觸機就是觸發(fā)出習慣的原因,比如說足球滾到你面前,你會自然地去踢上一腳一樣。慣性行為就如同一打開電腦就會不自覺地瀏覽網(wǎng)頁一樣,這種慣性行為需要觸機的多次出現(xiàn),讓你養(yǎng)成潛意識的慣性行為。獎勵就是為了讓慣性行為能夠得到正向的反饋,增強行為的多次性,每發(fā)出一次行為就能夠得到獎勵,這樣的話一旦觸機開始啟動,我們就會樂于作出特定行為。最后是信念,也是能夠激發(fā)強大動力的一個因素,比如說王陽明刻苦格物致知來源于小時候的當圣人的夢想,這也是王陽明能夠經(jīng)歷磨難最終悟道的信念支撐。 我們?nèi)绾芜\用,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如果我們想通過跑步練出勻稱的身材,那么每天早上我們可以把鬧鐘調(diào)到六點,對于懶床的人,這的確是個挑戰(zhàn),那么就索性把鬧鐘放在離床很遠的地方,逼迫自己起來,這就是觸機,觸發(fā)起床這個行為,但是要想把跑步養(yǎng)成習慣,我們必須每天準點起床,讓準點起床變成慣性行為。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用到獎勵了,對于我而言,可能每天準點起床發(fā)個說說讓朋友們羨慕下也算是個小小的獎勵吧,當然這個獎勵可以根據(jù)自己定,關(guān)鍵是不要讓自己的行為得到是負面的反饋。信念必然是個強大的工具,我們可以在大腦植入“每天跑步身體能更健康、身材越好越能討女人芳心、身材好在游泳池就夠讓更多人高看一眼”等信念,這種畫面越清晰越好,越真實越能激發(fā)我們的動力。 有了這四種武器,我們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變得容易起來,但是我們還需要清楚三點。一是從內(nèi)心里承認自己是個普通人,不要覺得自己是個龍?zhí)P種,能在三個月內(nèi)養(yǎng)成兩個良好的習慣,已經(jīng)很厲害了,一年就能養(yǎng)成八個好習慣,足可以讓一大批人望塵莫及。只有承認自己是普通人,才不會去壓迫自己,才不會在一次失敗后爬不起來,一次失敗就萎靡的人往往是過高估計自己的人,其實他也并沒有估錯,因為他第二次可能就成功了。二是學會寬容自己,如果每天計劃跑三公里,實際上你只跑了一公里,不要覺得這就是計劃失敗了,錯!這絕不是計劃失敗,因為你至少跑了一公里,少苛責自己,多點鼓勵,多正面看問題,你會跑得更遠。三是立即行動,拖延、等待只會讓你的生活變得更糟,沒有時光機讓你回到未來,最后的改變時機就是現(xiàn)在,記住,只要想改變,從沒有晚的時候,就是此刻。 亂七八糟地開始,后面的事情就順其自然,堅持五分鐘,然后可以放棄,但是你會發(fā)現(xiàn),只要一開始,你就會不自覺地做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