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聆聽何需閱讀 點上方綠色標示讓曉書童說給您聽 ◆ ◆ ◆ 長按識別二維碼 贊賞曉書童 曉書童感激一路陪伴的是這樣慷慨的您! 您的贊賞對我極其重要! 解讀《正面管教》6、專注于解決問題 本期節(jié)目的文案4600字,音頻約16分鐘。 前情回顧 在上期節(jié)目當中,我們介紹了一個正面管教的工具,自然后果和邏輯后果。這其實是家長都在使用的工具,但我們的使用方式基本上都是錯誤的。 我們有一個根深蒂固的錯誤信念,就是如果想讓孩子做的更好,那首先要讓孩子感覺更糟。我們原本在使用的很多邏輯后果不過都是經(jīng)過拙劣偽裝的懲罰罷了。使用邏輯后果一定要滿足相關、尊重、合理和預先告知的標準,并且在建立因果關系,制定規(guī)則的時候,要讓孩子也參與其中。這個工具使用得好能夠培養(yǎng)孩子的自律性與合作意識,建立起孩子自己的責任感。 關注于解決問題 但是在上期節(jié)目的最后我們也說到,邏輯后果對處理很多問題來說也并不是最好的工具。因為并不是孩子的每一種不良行為都能找到對應的邏輯后果,正面管教當中還有很多有用的工具,比方說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個工具,關注于解決問題的4個步驟、以及兩個技巧積極的暫停和啟發(fā)式問題。 我們先來看關注于解決問題。 我們家長總是覺得,人要先受到傷害,才能更有收獲,以至于我們總是通過傷害孩子來教他們分辨對錯。關注于解決問題與注重懲罰和邏輯后果相比,能營造出更好的教育氛圍。家長和孩子的思維方式以及行為模式都會因此而改變。 很多家長都在采用了這個工具之后發(fā)現(xiàn),自己與孩子的權力之爭減少了很多。 關注解決問題的主旨在于:關注問題是什么以及解決辦法是什么?傳統(tǒng)的管教方式是交給孩子不要做什么,而正面管教關注的是教給孩子要做什么。 關注解決問題的4個步驟與邏輯后果的4個特點很像,前三個都是相關、合理、尊重,只是最后一個預先告知,變成了這里的有幫助。因為強調是要幫助孩子學會解決問題,而不僅僅是承擔后果,付出代價。 舉個例子: 在學校里,有兩位五年級的學生因為沒聽見上課鈴,經(jīng)常遲到,在班會上老師讓同學們想一想怎么運用邏輯后果,讓這兩位同學承擔起責任。 意見是:讓他們兩個把名字寫在黑板上;或者放學留下來,遲到多久就留多久;或者取消他們的課間休息。 緊接著,老師讓大家忘掉邏輯后果這件事兒,怎么幫助這兩位同學解決問題。 意見變成了:電鈴響起的時候所有同學都一起大喊“上課啦”;或者讓他們兩個在電鈴的附近玩;或者讓他們兩個都選一個好朋友,專門提醒他們什么時候該回教室了;又或者打鈴的時候,附近的同學都去拍拍他們兩的肩膀。 我們可以看到這兩種意見的差別是非常大的,前者關注于過去,怎么讓這兩個同學承擔后果,而后者關注于解決問題,怎么讓他們兩今后做得更好。 作為這兩名同學,對兩種意見的感受我們也完全可以想象的到:關注解決問題的意見對他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幫助、尊重和鼓勵,他們感受到的是全班同學的支持和接納。 從教室回到家庭環(huán)境當中,也是一樣的。 舉個簡單的例子: 孩子把鄰居的玻璃打破了,首先我們要知道,這次錯誤是讓孩子學習的好機會。我們運用關注解決問題的工具應該怎么做,四個步驟。第一,相關,玻璃打破了,讓孩子罰站,或者讓他多做一些課外習題是沒有幫助的,這不相關。其次,尊重,尊重孩子,不要責罵,什么我和你說了一百次了,不要在這里踢球之類的話毫無意義。但同時也不能偏袒孩子,要讓他知道自己犯了錯誤,尊重打破了人家玻璃的事實,真誠的向別人道歉。然后合理,我們要承擔對方的損失,打破玻璃卻讓孩子拿出自己的玩具補償給對方就是不合理的。最后是要有幫助,讓孩子提提建議,在道歉之后還應該怎么做,借這件事情鍛煉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與孩子統(tǒng)一意見之后可以讓他去和鄰居說:“很抱歉,我打碎了你的玻璃,我愿意為我的行為承擔責任。我會拿出自己的零花錢讓爸爸重新買一塊玻璃,然后請人幫你安裝好。” 這樣一來,在整件事情當中,孩子并感到羞辱和痛苦,給他的感受都是積極的與正面的,不僅交給了孩子解決問題的辦法,同時也給家長與孩子帶來了一段有意義的親情時光。 積極的暫停 在關注于解決問題的時候,有一個內在的,而且是價值無量的的人生技能是一定要教給孩子的。 我們都知道一個人保持冷靜的重要性,但是想要孩子乃至我們自己一直保持冷靜是幾乎做不到的,我們經(jīng)常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或者一個動作而怒發(fā)沖冠,而關鍵是怎么在被失控的情緒支配做出不當行為之前,重新的回歸到冷靜的狀態(tài)。 這可不單單是在親子關系當中,而是我們所有人面對所有人際關系以及沖突的時候都要需要學會的技能。一次釋放自我的暴怒不僅能斷送一段人際關系,還經(jīng)常會給自己帶來身體與金錢上的傷害與損失。 用簡·尼爾森的話說,我們在情緒沖動的時候,會受到“原始腦”的絕對控制,而原始腦只會有兩個指令,要么是“戰(zhàn)”就是權力之爭,要么就是“逃”無法溝通的回避。 我們可以想想自己在生氣的時候,這可不單單是在家庭當中,而是我們在處理一切人際關系和沖突的時候都是如此。一定要讓自己先冷靜下來,等“理性大腦”重新接入獲得控制權之后,才有可能解決問題。 那我們下面要說的這個技巧,“積極”的暫停,就可以幫助我們做到這一點,也是我們一定要教給孩子的。 其實在之前講述的很多事例的時候,都用到了這個技巧。像是我們說應對孩子的不良行為,面對孩子尋求權力的時候,要從權力之爭當中撤出,當孩子尋求報復的時候,我們要避免自己陷入報復循環(huán)之中。這些例子的第一步都是要先按下暫停鍵,讓我們自己與孩子都回歸理性。關于“暫?!保蚁敫改笐摱紩褂?,但關鍵在于“積極”兩個字。 我們之前是怎么使用暫停呢? “好了,爸爸不跟你說了,你自己好好想想你做了些什么?!蔽覀円话愣际沁@么說,對吧?我們是按下了暫停鍵,但這不是“積極”的。這樣是把孩子被迫的送去“暫停”,這其實已經(jīng)是一種讓孩子感覺不好的懲罰。 而積極的暫停是要讓孩子感覺更好,而不是要讓他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而被迫暫停。那我們在使用積極的“暫停”技巧的時候,需要注意這么幾個原則。 首先,是要花時間訓練。把我們剛才所說的,從情緒失控回歸到冷靜的重要性告訴孩子,暫停是為了讓我們都重回理性,是為了下一步更好的解決問題,而不是對孩子的懲罰。 其次,我們可以布置一個“暫?!眳^(qū)。在家里可以在衛(wèi)生間里放幾本有趣的書作為暫停區(qū),或者讓孩子聽聽音樂,玩玩玩具。我們會有這樣的誤區(qū),在暫停的時候讓孩子做愉快的事情是對他不良行為的獎勵。但這就像我們之前一直強調的那樣,當孩子感覺更好的時候,他們才會做得更好。 暫停區(qū)這個詞可能本身就帶有一些懲罰的意味,所以我們可以給他換個名字,有些實行正面管教的幼兒園和小學會把暫停區(qū)裝飾成熱帶海島,然后叫他“夏威夷”,有的用一些星星點綴然后叫他太空。在家里我們也可以把它稱為“快樂角”,給他一個沒有懲罰意味的名字,什么都可以。 我們在需要使用積極的暫停的時候,可以這樣和孩子說,:“你覺得現(xiàn)在去歡樂角待一會會不會好一些呢?”如果孩子因為生氣說:“我不”。那我們可以說:“那現(xiàn)在爸爸想去,你愿意陪我嗎?”。千萬記住,我們的目的是讓孩子的感覺好起來,這樣孩子才會做的更好。如果孩子還是說我不去。我們可以說:“好吧,我想我要去?!边@樣我們也給孩子做出了榜樣,進一步表明“暫?!辈皇菈氖聝骸?/span> 最后,當孩子和我們自己感覺都好起來的時候,如果問題依然存在,那我們就要緊跟著找到解決的方案,或者做出彌補。 其實很多時候,“積極的暫?!北旧砭鸵呀?jīng)足以中斷孩子的問題行為了。僅僅是感覺好起來就能夠讓孩子的行為也變好。 就有一位媽媽,他因為孩子的不良行為把孩子送到自己的房間里“暫?!?。一兩分鐘之后,孩子就跑出來了,媽媽立即又把孩子送了回去。簡尼爾森就有問她說,那孩子出來之后還在繼續(xù)不良行為嗎?媽媽不由的笑了起來,因為沒有了。當我們明白自己是幫助孩子改變行為,而不是用權利讓他吃苦的時候,那媽媽其實已經(jīng)沒必要再把孩子送回房間了。我們其實都是在尋求更有效的方式來改變我們管用的懲罰。 啟發(fā)式問題 那在積極的暫停之后,我們可以進一步鼓勵孩子思考,想想自己的行為后果,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孩子參與進來,我們家長不應該直接把答案告訴孩子,而是引導孩子參與討論,最好能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到了這里,我們就需要第二個技巧,啟發(fā)式問題。 使用啟發(fā)式問題的有這么幾個原則:首先是不能預設答案。其次我們不能在自己與孩子情緒煩躁的時候提問,也就是在積極的暫停,雙方情緒平靜之后。還有就是啟發(fā)式問題是要發(fā)自家長內心的,表達出我們的同情和接納。 典型的啟發(fā)式問題有這些:
提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幫助我們走進孩子的內心,所以我們盡量使用“什么”“怎么樣”“怎么辦”的問題,而不要使用“為什么”。因為為什么聽起來更像是一種指責,當我們用啟發(fā)式問題的時候,孩子會覺得父母對自己的觀點是感興趣的,那它就開始發(fā)揮效用了。 樊登曾經(jīng)講過自己和孩子嘟嘟之間的一個教育小故事: 嘟嘟有一天在家里玩球,不小心把一個樊登很喜歡的茶杯打碎了。然后樊登告訴嘟嘟:“你打碎了茶杯,爸爸心里挺難受的。不過沒關系,沒有傷到人是最重要的?!本o接著,樊登和嘟嘟一起把茶杯碎片收集起來,并且告訴嘟嘟要小心。一邊收拾樊登一邊和嘟嘟說:“爸爸小時候也打碎過茶杯,打碎茶杯一定讓你覺得很害怕?!?/span> 你看,樊登并沒有因為一個自己喜歡的茶杯斥責孩子,他決定要把這次犯錯當作一次幫助孩子學習的機會。先告訴孩子茶杯被打破了自己挺難受的,讓孩子知道自己做了一件錯事兒,然后告訴嘟嘟自己小時候也打碎過茶杯,也會因為打碎茶杯而害怕,表達出了對孩子的同情,也說出了自己小時候相同的經(jīng)歷。這是典型的贏得孩子技巧的運用。那緊接著要專注于解決問題。使用啟發(fā)式問題。 “那我們從這件事兒上學到了什么?以后應該怎么做呢?”他說:“我以后會小心一點,我可以去沒有茶杯的地方玩球,我去屋子外面玩?!睆拇酥螅洁骄秃苌僭诖蛩闁|西了。 啟發(fā)式問題的關鍵在于引導孩子自己思考,想到處理問題的方法,而不是把結果和懲罰強加給孩子。相比與此,參與其中自己想出來的解決辦法,孩子更加愿意配合執(zhí)行。而且整個過程給孩子的感覺都是積極和正面的。 簡單總結 總的來說,關注于問題的解決首先要讓孩子明白,犯錯并不可怕,也無需痛苦和懊悔,爸爸媽媽也不會因為你的錯誤給你指責與壓力,我們都會把犯錯看成一次學習的機會。 關鍵是我們能從錯誤中學到什么,像是該怎么處理問題,找到解決方案。讓孩子參與到問題的解決當中,以建設性和貢獻性的方式運用好孩子的力量。 遇到爭執(zhí)或者情緒不佳的時候,父母和孩子都需要停下來,冷靜下來,而不是做出反擊和彼此傷害。 最后,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是他應該做什么,而不是不要做什么。其實最有效的邏輯后果其實就是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都是剛開始接觸正面管教,不用忌憚自己運用得不好。簡尼爾森打趣的說世界和平一定是從家庭和平開始的,想要結束我們與孩子之間的管教戰(zhàn)爭,就必須避免權力之爭。互相的尊重、承擔責任、充滿信心、足智多謀以及解決問題的技能,能營造出的氛圍是我們和孩子都希望的。而今天所說的專注于解決問題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重要工具。 |
|
來自: 菩提樹下qrr2i6 >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