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在開封買房 林語堂《蘇東坡傳》寫道: 蘇東坡父子二月抵達京師,他們在“儀秋門”附近買了一棟花園住宅,占地半英畝左右,遠離熱鬧的街市。房子四周有高大的老槐樹和柳樹,樸實的氣氛很適合詩人一家。 這段話交代了月份,沒有交代年份。不過聯(lián)系《蘇東坡傳》的上下文可以看出來,林語堂寫的是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年)農(nóng)歷二月,蘇東坡父子守喪期滿,從四川老家返回首都開封,在“儀秋門”附近買房定居。 蘇東坡父子為何要守喪?“儀秋門”又是哪個地方?他們?yōu)樯稌谀抢镔I房呢?讀者朋友未必一定讀過《蘇東坡傳》,所以請允許我對故事背景稍作解釋。 眾所周知,蘇東坡父子是四川眉山人。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他們父子從四川眉山到河南開封,準備參加嘉祐二年(1057年)舉行的進士考試。那一年,蘇洵48歲,蘇軾20歲,蘇轍18歲。 那時交通不便,為了不耽誤考試,遠路的舉子往往會提前一年抵達京師,賃房定居,用剩下的時間溫習功課,尋找機會結交同道高人和朝中官員??忌芏?,對住房的需求自然也多,開封城房租大漲。為了節(jié)省房租,蘇東坡父子住進了太平興國寺開設的浴池客房里。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年底,守孝三年的蘇氏父子再度奔向開封,于次年二月抵達。關于這一點,林語堂準確無誤。但是東坡父子抵達開封后,并沒有立即買房?!短K軾文集》卷第59卷載有嘉祐五年三月蘇東坡寫給鄉(xiāng)黨楊濟甫的一封信:“為別忽已半歲,自離家至荊南,數(shù)次奉書,前月半已至京,見在西崗賃一宅,與子由居住。春喧,千萬珍重?!币馑际钦f他與楊濟甫分別半年,二月中旬抵達開封,在開封西崗租了一所房子,與弟弟蘇轍住在一起。 宋朝進士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恩科除外),公務員考試則是年年都有。從嘉祐五年到嘉祐六年(1061年),蘇東坡和蘇轍先后兩次參加公務員考試,都通過了。蘇洵不是進士,只能彎道超車,向朝中大佬四處求情,希望通過舉薦獲得一官半職。嘉祐六年,蘇洵靠文壇領袖歐陽修和元老重臣韓琦的舉薦,總算得到“文安縣主簿”的官銜,實際工作則是“太常寺編撰禮書”,即在文化機構修訂禮儀準則。蘇東坡被派往陜西,擔任“簽書鳳翔府節(jié)度判官廳公事”,簡稱“鳳翔簽判”,相當于陜西省寶雞市的市長助理。蘇轍則秉承“父母在,不遠游”的儒家孝道精神,留在開封陪伴蘇洵。 從宋仁宗嘉祐六年到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蘇東坡一直在陜西做官,從市長助理(簽判)升任副市長(通判)。治平元年,蘇洵在開封買了房?!短K軾詩集》第5卷收錄蘇東坡于治平元年四月寫給蘇轍的十一首《和子由記園中草木》,全是他們兄弟在來往書信中描寫新購住宅的唱和之作,詩后有小注:“南園在京師宜秋門內(nèi),公在京所置業(yè)也,時子由奉宮師居其中?!闭f明蘇洵購買的那所房子被稱為“南園”,位于開封宜秋門內(nèi),蘇轍陪蘇洵(“宮師”是對蘇洵的敬稱)住在那里。 林語堂寫蘇東坡父子在開封買房,時間和地點都有誤。第一,買房時間不是1060年,而是1064年;第二,房屋位置不是儀秋門,而是宜秋門。 蘇東坡一生只買過一次房 查《宋會要輯稿·方域志》,宜秋門又叫“鄭門”,俗稱“老鄭門”,是開封內(nèi)城的西門,位于皇宮西南方向(所以蘇東坡稱其為“南園”)。該門位于今開封大宋御河包公湖碼頭西側兩公里處,所以蘇洵購買的南園應該就在包公湖碼頭西側。后來蘇東坡從陜西回開封,也住進南園,在《與楊濟甫第四簡》中提到了這所房子:“舍弟差入貢院,更半月可出。都下春色已盛,但塊然獨處,無與為樂。所居廳前有小花圃,課童種菜,亦少有佳趣。傍宜秋門,皆高槐古柳?!闭磕线呌幸粋€小花園,可以種菜。房子旁邊是宜秋門,城墻下槐柳森森,頗為幽靜。 蘇洵買房時官位很小,俸祿微薄,而開封人口稠密,房價奇高,他其實是拿不起房款的。好在當時開封有許多四川籍的高官,其中一位川籍大臣名叫范鎮(zhèn),非常欣賞蘇東坡和蘇轍的才華,與東坡兄弟結為忘年交,多次在經(jīng)濟上扶持蘇家,所以蘇洵厚著臉皮向范鎮(zhèn)借錢,才得以付清房款。 買房后第三年(1066年),蘇洵就死在了開封,宋英宗賜給蘇東坡和蘇轍100兩銀子,讓兄弟二人安葬父親。但蘇東坡考慮到父親畢生都在追求官位,死后倘若能得到一個稍微光鮮的官銜,九泉之下必定開心。所以他辭掉了銀子,幫父親求得一個“光祿寺丞”的虛銜,用自己積攢的俸祿扶柩還鄉(xiāng)。那一年,他30歲,蘇轍28歲。 現(xiàn)在我們一說到蘇東坡,都會想到一個瀟灑風流、幽默詼諧的大才子。其實他恪守儒家提倡的“孝悌”之道,對父親極其孝順,對兄弟極其友愛。他在陜西當市長助理(簽判)時,俸祿也不高,還有妻兒要養(yǎng)活,每月領到俸祿,總是先拿出一部分寄給留在京城的蘇洵和蘇轍。他知道蘇洵晚年信佛,特意花10萬文為蘇洵購買了唐朝畫家吳道子親筆畫的兩幅菩薩像。蘇洵死后,他又把這兩幅畫像捐給寺廟,讓和尚為亡父念經(jīng)超度。 蘇東坡與異母兄弟蘇轍友愛終生,他知道蘇轍兒女太多,負擔太重,把養(yǎng)家和接濟親族的重擔放在了自己身上,除了為他和蘇轍幼時的奶媽任氏養(yǎng)老送終,還撫養(yǎng)了大伯蘇瞻和侄孫蘇林留下的幾個孤兒寡母。他的幾個得意門生,如黃庭堅、晁補之、張耒以及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在官場上都不太順利,經(jīng)濟上都不太寬裕,他也經(jīng)常出錢接濟他們。對于公益事業(yè),他同樣是慷慨解囊,例如擔任杭州知府時,杭州爆發(fā)瘟疫,為了籌措醫(yī)藥,他用俸祿兌換黃金50兩,蓋了一座免費發(fā)藥的安樂坊。 蘇東坡自己的小日子卻比較清貧。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他被貶黃州,一家老小在寺廟里借住,俸祿停發(fā),度日艱難。元豐四年(1081年),黃州官員撥給他幾十畝耕地,讓他自種自吃。為了安頓家小,他在那片耕地上蓋房,居然籌不出建房費用,不得不向朋友借錢?!短K軾文集》第60卷有《答李寺丞第二簡》:“蒙分輟清俸二千,輒請至年終或來春,即納上?!毕蛞粋€姓李的官員借了2000文,當時還不起,承諾到年底或者第二年開春還清。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48歲的蘇東坡結束貶謫生活,決心離開官場,去常州宜興太湖之畔買房安家。賣家索要50萬文,他手里只有幾萬文,又向老鄉(xiāng)范鎮(zhèn)寫信,請范鎮(zhèn)幫忙抵押掉父親蘇洵在開封買的那所南園,貸到80萬文,在宜興買了房子。 那是蘇東坡一生中第一次買房,也是最后一次。 《清明上河圖》留下大宋繁華 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長128米、寬6.5米的動態(tài)版《清明上河圖》不僅被游客譽為中國館“鎮(zhèn)館之寶”,而且成為世博會的一大亮點。2012年是中日邦交正?;?0周年,中國政府特別批準《清明上河圖》真跡第一次走出國門,來到日本。當時出現(xiàn)萬人爭睹《清明上河圖》的場面,離開幕式還有半個多小時,展館外就已排起五六列40多米的長隊。2015年,《清明上河圖》在北京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引起轟動,參觀者想一睹《清明上河圖》真跡至少要排隊6個小時。 以北宋東京(今開封)為藍本的《清明上河圖》緣何能名揚海內(nèi)外,引起那么大的關注?《清明上河圖》長盛不衰的魅力在哪里? 一幅畫作盡覽繁華盛景 在5000年燦爛的華夏文明中,不乏“大氣磅礴、沉雄高古”的絕世佳作,更不乏“曹衣帶水、吳帶當風”的丹青妙手。自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問世之后,它就像一顆光芒奪目的明珠,備受人們青睞?!肚迕魃虾訄D》是國家級文物,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明上河圖》是由北宋時期宮廷畫師張擇端所畫。北宋宣和年間,在大相國寺中聚集了不少以繪畫謀生的民間畫師,其中有一位善畫風俗畫的畫師,叫張擇端。游學東京的張擇端被繁花似錦的東京城所打動,立志要繪制一幅長卷為東京寫真。由于初到京城,盤纏用盡,他寄宿在大相國寺,夜晚給寺院修補壁畫,白天在寺內(nèi)簡陋的倉房里潛心作畫。張擇端被前來大相國寺的宋徽宗所賞識,宋徽宗將其招入皇家翰林圖畫院。張擇端潛心繪制長卷,將東京城的繁華收入畫中。 《清明上河圖》描繪了北宋時期都城東京的狀況,主要是東京以及汴河兩岸的自然風光和繁榮景象。全圖大致分為郊外春光、汴河場景、城內(nèi)街市三部分。 《清明上河圖》是一幅寫實生動的市井風俗畫,全圖以長卷形式細致地再現(xiàn)了東京城從寧靜的郊外一直到熱鬧的城內(nèi)街市的繁華景象,處處引人入勝。 毫無疑問,《清明上河圖》最精彩的便是 “虹橋”這一段。據(jù)《東京夢華錄》記載:“東門外七里曰虹橋,其橋無柱,皆以巨木虛架,飾以丹艧,宛若飛虹。”這一描述與畫卷中所繪完全相符。 細看《清明上河圖》可以看到,在繁忙的汴河碼頭,人煙稠密、糧船云集,人們有在茶館休息的,有在看相算命的,有在飯鋪進餐的,賣祭品的“王家紙馬店”也開始開門迎客。橋上行人熙熙攘攘,河上船只往來、首尾相接,有的滿載貨物,逆流而上;有的靠岸停泊,正緊張卸貨。橫跨汴河的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木質(zhì)拱橋,它結構精巧、形式優(yōu)美,宛如飛虹,故名虹橋。有一只大船正待過橋,船夫們有用竹竿撐的,有用長竿鉤住橋梁的,有用麻繩挽住船的,還有幾個人忙著放下桅桿,以便船只通過。鄰船的人也在指指點點像在大聲吆喝著什么。船里船外都在為此船過橋忙碌著。橋上的人也探出了頭,為過船的緊張情景捏了一把汗…… 在這幅畫卷上,張擇端畫了800多個人物,人物的各種活動刻畫得細致生動,人物雖小不及寸,動作表情卻栩栩如生,刻畫之逼真令人嘆為觀止。大到浩蕩的河流、雄偉的城樓,小到招牌上的文字、舟車上的人物都能真實自然、和諧統(tǒng)一地交織在一起,畫卷中的這一切使觀者仿佛身臨其境。從這以后,中國市井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命途多舛的《清明上河圖》 在中華民族的藝術史上,擁有特殊地位的《清明上河圖》像一塊巨大的磁石,引發(fā)了后世帝王權貴的垂涎和貪婪,命途多舛的《清明上河圖》在歷史的長河中幾經(jīng)戰(zhàn)火、歷盡劫難。 公元1101年, 張擇端所作的《清明上河圖》被收入御府。宋徽宗趙佶在卷首題五簽,并加蓋雙龍小?。ㄒ沿?。1127 年,北宋遭遇靖康之禍,《清明上河圖》被金人掠到北方。1260年,《清明上河圖》被收入秘府,被官匠以贗本偷換出宮,售予某貴官,中途又被保管人偷售給杭州的陳彥廉。1351年,楊準從陳彥廉處購得,題長跋記述始末。次年,江西劉漢從楊準處獲觀,為之題跋,譽為“精藝絕倫”。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清明上河圖》轉到長洲人陸完手里。明代李日華在《味水軒日記》中記載:陸完死后,他的夫人將《清明上河圖》縫入枕中,視如身家性命,連親生兒子也不得一見。陸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某,擅長繪畫,更喜歡名人書畫,挖空心思向陸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圖》。反復懇請后,陸夫人勉強同意,但不許他帶筆硯。王某欣然從命,往來兩三個月,竟臨摹出一幅有幾分像的畫來。 當時專橫跋扈的大奸臣嚴嵩正四處搜尋《清明上河圖》,都御史王忬便花800兩紋銀從王某手中購得贗品,獻給嚴嵩。在嚴嵩設宴歡慶時,其府上裝裱匠湯臣將圖上舊色用水沖掉,嚴嵩在眾人面前大為窘迫,此后便尋機將王忬害死,臨摹此畫的王某也被抓去餓死在獄中。實際上,陸完死后,其兒子急等錢用,便將《清明上河圖》賣至昆山顧鼎臣家,后被嚴嵩父子強行索去。后來嚴嵩落敗,家產(chǎn)被籍沒,在明朝隆慶年間,《清明上河圖》重新被官府收沒,第三次歸入宮廷。 明朝萬歷六年(公元1578年),太監(jiān)馮保使用伎倆獲得此圖,并將它帶出宮外。在清朝乾隆年間,它被湖廣總督畢沅收藏。畢沅是鎮(zhèn)洋(今江蘇太倉)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中進士。畢沅生平喜愛金石書畫,家中收藏頗為豐富。他得《清明上河圖》以后,與其弟畢瀧(清代收藏鑒賞家)同賞,現(xiàn)今畫上有兩人印記。畢沅死后不久,湖廣人民反清。清廷認為畢沅在擔任湖廣總督期間,“教匪初起失察貽誤,濫用軍費”,不但將畢家世職奪去,而且將其全家百口人全部殺掉,家產(chǎn)也被抄沒入宮,此圖遂入清內(nèi)府。 嘉慶皇帝對《清明上河圖》珍愛有加,命人將它收錄在《石渠寶笈三編》一書。此后,《清明上河圖》一直在清宮珍藏,雖經(jīng)歷了1860年英法聯(lián)軍以及1900年八國聯(lián)軍兩度入侵北京,洗劫宮室,均逃過劫難,未曾受損。 后來,末代皇帝溥儀將此畫作為賞品,交由其弟溥杰攜出宮外。1932年,溥儀在日本人扶植下建立偽滿洲國,《清明上河圖》曾被存放在吉林長春偽皇宮東院圖書樓中。1945年8月12日,就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的前3天,溥儀一行從長春逃至通化,準備乘一架小型軍用飛機企圖秘密逃往日本。飛機在沈陽機場短暫停留時被截獲,溥儀攜帶的一批珍貴名畫被收繳,其中就有后來被發(fā)現(xiàn)的《清明上河圖》真跡。 1951年年初,剛成立不久的東北博物館(今遼寧省博物館)開始著手整理、鑒定在解放戰(zhàn)爭中留下的文化遺產(chǎn)。在臨時庫房里,書畫鑒定專家發(fā)現(xiàn)了被歷代皇帝、貴族爭相收藏的稀世珍品——《清明上河圖》。這件從溥儀處收繳的《清明上河圖》氣勢恢宏,人物、景物栩栩如生,特別是其描繪手法無不體現(xiàn)出獨特的北宋繪畫特征,而且畫卷上歷代名人的題跋非常豐富、翔實,收藏印章更是琳瑯滿目。不久,這幅長卷被火速調(diào)往北京,由國家文物局專家作進一步鑒定,最終確認它就是聞名遐邇的《清明上河圖》真跡。1957年,該畫經(jīng)東北博物館轉存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至今,堪稱故宮的鎮(zhèn)院之寶。 《清明上河圖》被稱作譽滿中外的藝術珍品,被稱為畫苑“國寶”。對于這幅傳世名品,后世評價頗多?!吨袊ㄊ罚ú蕡D本)》評價說:技法嫻熟、用筆細致、線條遒勁、凝重老練,反映了高度精純的繪畫功力和出色的藝術成就。同時,因為畫中所繪為當時社會實錄,為后世了解研究宋朝城市社會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資料。《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對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評價是:一幅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風俗長卷,畫家成功地描繪出北宋東京城內(nèi)及近郊在清明時節(jié)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景象,主要表現(xiàn)的是勞動者和小市民。對人物、建筑物、交通工具、樹木等之間的相互關系處理得非常巧妙,整體感很強,具有極大的價值。此后歷代繪制的都市風俗畫無不受其影響。 流芳千古的傳世名作 《清明上河圖》自問世后聲名顯赫、廣受青睞,仿摹者眾多,各地公私藏家手中還有許多摹本和偽造本。有人統(tǒng)計,現(xiàn)存《清明上河圖》有30多個版本。有關各種版本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專家比較認可的幾種存世版本有宋本、明本和清院本。 宋本的作者是張擇端,該版本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所以被稱為《清明上河圖》故宮藏本。明本又稱“仇英本”,由畫家仇英所作。仇英是明代著名畫家,“吳門四家”之一。他根據(jù)“清明上河”這一題材,參照宋本構圖結構,以明代蘇州城為背景,采用青綠重設色方式,重新創(chuàng)作了一幅全新畫卷,風格與宋本迥異。“仇英本”也是后世眾仿作之鼻祖,在明朝,當時各種以此為藍本的仿作層出不窮,一時間成為達官豪門相互饋贈的高檔禮物,被稱為“仇英仿本”?!俺鹩⒈尽爆F(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清院本是在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由清宮畫院5位畫家陳枚、孫祜、金昆、戴洪、程志道合作畫成,是按照各朝仿本,集各家所長之作品,再加上明清時代特殊風俗,如踏青、表演等娛樂活動,增加了許多豐富的情節(jié)。畫上事物繁多,雖然失去了宋代古制,卻是研究明清之際社會風俗不可或缺的材料。由于受西洋畫風影響,該畫作街道房舍均以透視原理作畫,并有西式建筑列置其中。清院本用色鮮麗明亮,用筆圓熟細致,界畫橋梁、屋宇、人物皆細膩嚴謹,是院畫中的極品之作。這個版本現(xiàn)也存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張擇端在創(chuàng)作《清明上河圖》時,可能想到過他所畫的景色、人物千年后會消失,但他不曾想到,近千年后,有人會按照1∶1的比例將這幅傳世畫卷在開封“復制”出來。 1998年10月28日,以張擇端的千古畫卷《清明上河圖》為藍本,按照1∶1比例復原再現(xiàn)的占地350畝的清明上河園向中外游客張開了歡迎的臂膀。在這個園子里,活化了的歷史一下子吸引了無數(shù)游客。 清明上河園濃縮《清明上河圖》中的人物與風情,將巨幅長卷呈現(xiàn)在游客面前,再現(xiàn)了北宋東京的繁華勝景。大型水上實景演出《大宋·東京夢華》用八闋經(jīng)典宋詞及其意境,勾勒出北宋都城東京的歷史畫面,是《清明上河圖》和《東京夢華錄》的現(xiàn)實演繹。如今,在清明上河園內(nèi),古色古香的建筑加上熙熙攘攘穿梭于街市的“宋人”將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蘊含的那種熙攘之態(tài)、喧囂之聲演繹得生動逼真,宋風宋韻撲面而來,使觀眾受到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和心靈震撼。 2014年10月18日,曾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中展出的動態(tài)版《清明上河圖》亮相開封。動態(tài)版《清明上河圖》約是原作尺寸的30倍。在原汁原味保留原畫風格和內(nèi)容的基礎上,動態(tài)版《清明上河圖》進行了大膽的創(chuàng)新,利用投影和動畫的獨特優(yōu)勢,將宋代東京繁華的夜市第一次依托《清明上河圖》生動地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令人仿佛穿越時空,置身于歷史上的東京之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