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質(zhì)書在經(jīng)歷了一段「寒流」之后,又重新回到了大家的生活中,這其中,圖書館和書店幫了不少忙。 世界各地都有堪稱經(jīng)典的網(wǎng)紅書店,有的是造型奇特,有的是出現(xiàn)的場景匪夷所思,也有的是更加推崇人性化體驗與科技的代入。 圖書館的新奇妙想也吸引了很多人慕名前往,不知道是為了看建筑還是看書,總之,讓忙碌于敲鍵盤刷手機的大家與圖書更近,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呢? 今天分享一些好玩的圖書館,也為你的旅行增加一個打卡圣地~ 1、紐約地鐵圖書館還記得幾年前艾瑪·沃特森挑起的「地鐵藏書活動」,一度從倫敦活到紐約,又漂洋過海來到中國。 如果哪位乘客在坐地鐵時不小心發(fā)現(xiàn)一本書,那真是太幸運了,像是收到了陌生人的禮物。這一活動也是為了激發(fā)現(xiàn)代人的閱讀興趣,重新回到文字里。 不知道是不是刻意應景,紐約推出了一項令人心動的計劃「地鐵圖書館」,一個免費的數(shù)字平臺,邀請和鼓勵乘客瀏覽和下載書籍、短篇小說、章節(jié)和摘錄,坐地鐵的時候也能輕松閱讀啦。 在布魯克林、曼哈頓和皇后區(qū)的 E 線和 F 線,你能看到這輛列車的身影,為了突出讀書氛圍,列車的外觀用五顏六色的字母拼成了「地鐵圖書館」。 列車內(nèi)部也是很精致了,座位被偽裝成書架,墻壁上排列著磚塊墻壁,頭頂上還安裝著紐約公共圖書館的天花板。 近年來,以主題進行改造地鐵的案例很多,不過把圖書館搬進來,還真的可以體驗到數(shù)字借閱,相信也真的為很多人帶來方便,借書不用跑去圖書館了,地鐵上就能實現(xiàn)。 樹洞除了可以聽秘密,還可以…… 變成一間圖書館!這真的很像童話故事里的場景啊……一個住在森林深處的老奶奶,把百年老樹變成了圖書借閱室。 童話里的主人公,發(fā)生在了住在愛達荷州的 Sharalee 身上。當這棵 110 歲的楊樹開始腐爛,不得不砍掉時,Sharalee 把它變成了一個特別的地方,「 Little Free Library 」,一個非盈利組織,通過鼓勵圖書交換來培養(yǎng)人們對閱讀和社區(qū)的熱愛。 這個「小樹圖書館」的創(chuàng)建沒有放過任何細節(jié),包括石階、玻璃門、溫暖的室內(nèi)和室外照明,非常溫馨。門口上方,迷你書的排列也能讓人們駐足觀賞,抬頭仰望那些經(jīng)典的著作。 3、臺階圖書館韓國著名的空中花園設計,是將一座 938 米長的天橋改造成了一個公共花園,對這個項目發(fā)起挑戰(zhàn)的正是腦洞奇特且行動大膽的荷蘭建筑公司 MVRDV。 這個建筑公司在中國也有一個給人深刻印象的設計,很多人都去那打過卡拍過照。 眼熟嗎? MVRDV 與天津城市規(guī)劃設計院( TUPDI )合作設計,建在了濱海文化區(qū)。圖書館有五層,藏書 120 萬 冊,中間還有一個圓滾滾的球形禮堂。 濱海新區(qū)圖書館最特別之處是,書架被延伸成為一面書墻,書架也是臺階,讀者閑逛閱讀的時候,空間感上置身其中。 設計師坦言,「這些角度和曲線是為了刺激空間的不同用途,比如閱讀、散步、開會和討論?!古罉翘莸臅r候有沒有感覺自己也是一本書呢? 4、老宅圖書館面對圖書館設計,有的設計師喜歡創(chuàng)新突破,而有的設計師則堅持約束自我、尊重文脈。 位于海拔 600 多米的浙江桐廬縣莪山鄉(xiāng)新豐民族村戴家山,建筑師張雷在這個偏遠之地設計了一家圖書館「云夕圖書館」。 圖書館很有年代感,這種氣質(zhì)與生俱來,保留百年黃泥土墻體的老宅,傳統(tǒng)屋梁依賴當?shù)貎?yōu)秀的傳統(tǒng)榫卯結(jié)構(gòu),屋頂是瓦片的。 設計師稍加改造,將原來較低矮的屋頂挑高,以便光線、空氣、和遠處的竹林之景投映其中。 老宅改造后,歷史與文化的底蘊更加濃厚,約 150 平方米的圖書館,收藏了民俗文化、地理、鄉(xiāng)土文學、人物傳記、詩歌、攝影藝術(shù)、書院文化等 4000 多個品種、近 2 萬冊圖書。 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在這里讀書品茶回憶往事,的確很愜意。更重要的是,這不只是一個圖書館、一家書店,這里更像是戴家山上一所沒有圍墻的學校,一個小區(qū)中心,是連接大家感情的溫馨之家。 那些年代悠久且經(jīng)典的圖書館建筑,通常都有熱心網(wǎng)友配備了參觀攻略,很熱門的巴黎圣日內(nèi)維耶圖書館就在其中。 該圖書館建于十九世紀中期,由建筑家亨利·布魯斯特設計,稱得上是古典設計與現(xiàn)代科技的完美結(jié)合。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精巧的鋼架房頂,令人想起當時風靡歐洲的火車站內(nèi)部構(gòu)造。 這個圖書館還有一個獨立的大閱覽室,建在藏書室上面,以玻璃和鐵構(gòu)筑起,是一個適合讀者沉靜思考的空間。 見到了氣勢磅礴的恢弘圖書館建筑,那微型迷你的你猜會是啥樣? 利茲大學圖書館有項研究表明,人們習慣把最喜歡的書帶在身邊,尤其是出門遠行的時候。 這一有趣的發(fā)現(xiàn)也正好呼應了古人的智慧,在 17 世紀,有一個制作精美的木箱,專用來收藏微型圖書,大家叫它雅各比旅行圖書館。 木箱本身就像一本書籍,里面分了 3 層,像一個書架,大概能放 50 本微型圖書,對于當時使用它的人來說,這就是一個便攜移動的圖書館呀,也像極了我們今天用的 Kindle。 通常我們生活中的圖書館都是固定落成在某一位置,或是社區(qū)里,或是市中心。也有一種情況,即移動圖書館的出現(xiàn),它自身更含有特殊意義。 薩塔布迪·米什拉和阿克沙亞·庫馬爾·勞特雷是兩個特別有愛心的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夢想,幫助印度人提高識字能力,于是他們啟動了一個圖書旅行項目,開著一輛裝滿了 4000 多本書的汽車,為期 90 天,穿越了 10000 公里和 20 個州。 雖然「車輪上的圖書館」沒有那么精美絕倫、令人驚嘆的設計圖紙,就是一輛不能再普通的卡車,不過把車停在城市的各個角落,吸引人們來這里細細品讀,堅持這件事本身來說就很了不起。 人們可以自由地來到這里,想看多久就看多久,不需要任何費用,如果想買書,會給大家打八折。 有一句話,「你是你吃的食物」,當然這里的食物不是果腹之物,對人來說,心里總有一小塊地方?jīng)]有填滿,等待神奇的知識注入。 8、古堡圖書館牛津大學的大博德萊安圖書館可以說是全歐洲最古老和最美麗的圖書館了,它的年代也很悠久,約建于 1450 年至 1480 年間,以英格蘭國王亨利四世的兒子 Duke Humfrey 命名。 漫步于這里,仿佛穿越到英國王室,而這里的每一本書,都很罕見,包括 3 世紀的《圣經(jīng)》福音書手稿、莎士比亞的第一本對開本以及一本《古騰堡圣經(jīng)》(世界上現(xiàn)存的 42 本之一)。 作為一個文學愛好者,Duke Humfrey 一生收集了大量多語種的書籍,在他 1447 年去世時,他把這些書捐贈給了牛津大學,閱覽室是專門用來放這些書的。 在紐約州北部一片安靜的樹林里,有一座舒適的「私人書屋」,由帕德隆工作室與史密斯設計辦公室合作設計的,同時作為附近度假屋的客房。 木質(zhì)墻壁的凹凸設計,自然成了圖書休憩之地,為了給來度假的人帶來更安靜放松的體驗,私人書屋還賠本了一張松軟的大床、一把舒適的扶手椅、和燃木火爐。 雖然房間外已是銀裝素裹,但屋里卻很溫暖,一本書、一本熱可可…… 很多朋友家里有過菜窖這個神奇儲存?zhèn)},要是有一天把蘿卜土豆變成一本本書呢? 瑞典藝術(shù)家蘇珊娜·海瑟爾伯格建造了一座圖書館,而且是必須走進才能發(fā)現(xiàn)的。在草坪上,有一個正方形框架的窗口,里面是羅列整齊直垂到地下深處的圖書館,難道是改造了水井? 可……這又怎么進去取書呢? 誒?等等,這確定是真的地下圖書館,不是一幅藝術(shù)作品嗎? 看了為你搜羅的 10 個好玩的圖書館設計,有木有雖然沒有想看的書,但也想泡在圖書館里的沖動呀? 每個城市的圖書館都很不同,不過趨于相似的設計初衷都是,為讀者營造一個功能性強、且適合讀書的環(huán)境氛圍。 相信還有很多經(jīng)典的圖書館設計,給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個?快來留言分享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