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 大熟地黃八兩(240g) 山藥炒,四兩(120g) 山茱萸四兩(120g) 枸杞子四兩(120g)川牛膝酒洗,蒸熟,三兩(90g) 菟絲子制,四兩(120g) 鹿角膠敲碎,炒珠,四兩(120g) 龜板膠切碎,炒珠,四兩(120g) 【用法】 上先將熟地黃蒸爛,杵膏,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食前用滾湯或淡鹽湯送下百余丸(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藥理作用】 具有抗自由基、抗突變、抗缺氧、調節(jié)內分泌、調節(jié)性腺、增強機體免疫力等作用。 【中醫(yī)證】 真陰不足,精氣不固證。頭暈目眩,站立不穩(wěn),腰膝酸軟,遺精滑泄,自汗盜汗,口燥舌干,舌紅少苔,脈細。 【西醫(yī)病】 子宮卵巢發(fā)育不良、睪丸發(fā)育不良、內分泌失調等病的臨床表現(xiàn)符合陰精虧虛證者。 【方證分析】 本方所治之證乃真陰不足,腎精不固所致。腎精虧虛,不能上榮,則頭暈目眩;腎精不能滋養(yǎng)其府,則腰酸膝軟;腎虛不能守藏陰精,則遺精滑泄;精氣虧虛,不能固藏于內,則自汗;虛熱迫津外泄,則盜汗;陰精不能滋榮,則口燥舌干;舌紅少苔,脈細,皆為陰精虧虛之征。治當滋陰補腎,填精益髓。 方中熟地黃補腎益精,滋補真陰,為君藥。腎精失固,以山茱萸養(yǎng)肝滋腎,固精斂汗;氣能攝精,以山藥益氣化陰,滋腎固精;陰精虧虛,以枸杞子補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腎精不足,以龜板峻補精髓,助熟地黃以滋陰;陽能化陰,以鹿膠補陽,陽能化陰,共為臣藥;筋骨軟弱,以川牛膝、菟絲子,益肝腎,強筋骨,壯腰膝,共為佐藥。諸藥配伍,以奏滋陰補腎,填精益髓之效。 【臨床運用】 1.用方要點:本方是治療真陰不陰,精氣不固證的基礎方,臨床應用以頭暈目眩,腰膝酸軟,遺精滑泄,舌紅少苔,脈細為辨治要點。 2.加減用藥:若虛熱甚者,加女貞子、麥冬,以滋陰清熱;若骨蒸甚者,加地骨皮、銀柴胡,以清退骨蒸;若大便干結者,加肉蓯蓉、生地黃,以滋陰潤腸通便;若氣虛者,加人參、白術,以健脾益氣等。 3.注意事項:濕熱者慎用本方。 【附方】 左歸飲(《景岳全書》)熟地黃二三錢(6~9g),或加至一二兩(30~60g),山藥、枸杞子各二錢(各6g),炙甘草一錢(3g),茯苓一錢半(5g),山茱萸畏酸者少用之,一二錢(3~6g)。以水二盅,煎至七分,食遠服。功用:補益腎陰。主治:腎陰虛證。腰酸遺精,盜汗,口燥咽干,渴欲飲水,舌尖紅,脈細數(shù)。 左歸丸與左歸飲均用熟地黃、山藥、枸杞子、山茱萸,均能治療腎陰虛證,左歸丸又用川牛膝、菟絲子、鹿角膠、龜板膠,治療真陰不足,精氣不固證,而左歸飲又用茯苓、甘草,所治陰虛證較左歸丸輕。 【方論選錄】 徐靈胎:“熟地黃補陰滋腎;萸肉秘氣澀精;枸杞填精補髓;山藥補脾益陰;菟絲補腎臟以強陰;龜膠強腎水以退熱;牛膝引藥下行兼利二便也。然甘平之劑,不得陽生之力,而真陰之枯槁者,何以遽能充足乎?故少佐鹿膠以壯腎命精血,則真陰無不沛然矣,何虛躁虛煩之足患哉?其所去所加恰當。”(《醫(yī)略六書·雜病證治》) 【方歌】 左歸丸中二山地,枸菟鹿牛與龜板, 頭暈目眩腰膝酸,填精益髓效非凡。 |
|
來自: 學中醫(yī)書館 > 《100.實用中醫(yī)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