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數(shù)千年歷史演變中,老祖宗總結(jié)了很多生活經(jīng)驗,并采用簡練的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我們?nèi)缃竦摹八渍Z”文化。而且歷經(jīng)時代傳承至今,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雖然時代不斷發(fā)展變化,但這些老祖宗規(guī)矩卻未從改變,即使具有改革精神的年青人,一般也不敢輕易違背。這一點,在沿襲的俗語中就有很好的展現(xiàn),諸如“正月不剃頭”、“臘月不定親”等等,都是從古至今約定成俗的傳統(tǒng)。 ![]() 其實,在歲月滄桑的洗禮下,飽含生活哲理的經(jīng)典俗語不勝枚舉,然而有些帶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但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槽粕,并不妨礙俗語散發(fā)它真實的魅力。今天要說的三句經(jīng)典俗語,大家肯定耳熟能詳,細細品讀一番,或許另有一番韻味,真是話糙理不糙,句句在理! 一,寧可試人棺,切莫試人鞋 俗語的意思顯然令人費解,按理來說“棺材”屬于晦氣之物,霉運避之都唯恐不及,怎么會去試呢?其實不然,在過去,人們對棺材非常看中與講究的,人上了年紀都會提前準備一口棺材,將其放在隱蔽的地方。這并非盼著自己早死,事實正好相反,因為自古棺材就有“壓壽”說法,寓意著長壽的棺材,所以這是老人討吉利的做法。 ![]() 而且棺木的材質(zhì)也有講究,就是越是貴重的木材,越能讓子孫后代有福氣,“棺材”與“官財”同音,一口好棺材也能保佑后代升官發(fā)財。所以綜上所述,試試棺材合不合適并無不妥。 然而鞋子就不同了,它屬于每天貼身的私人物品,主人輕易不愿給別人試穿。另一面,古人觀念與今日不同,穿過的鞋子就是“破鞋”,其意思為男女不正當關(guān)系,所以古人非常忌諱這一點,自然沒人想穿別人的“破鞋”了。 再者,從現(xiàn)在衛(wèi)生角度來看,別人的鞋子最好不要試穿,萬一他人患有腳氣就自找麻煩了,所以為了自己與他人健康,試鞋行為不做為好。 二、端午不吃娘家粽 ![]() 端午節(jié)大家都熟悉,但是要說“端午不吃娘家粽”不知有人知道?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由來已久,家家過端午戶戶吃粽子,充滿著中國色彩的文化習(xí)俗。而在過去,流傳著端午不可回娘家的說法,當然娘家粽子也不能吃,如果吃了就會對婆婆不好??赡苡腥苏f,這不就是封建迷信?其實,此句話本就是風(fēng)俗文化,太過嚴謹科學(xué)完全沒必要,不過是老祖宗代代相傳,一直流傳至今日而已。 三、衣服可借,鞋不亂穿 ![]() 在古代,流傳著一句話——米可借,柴莫借:衣服可借、鞋不亂穿,首先,糧食是民生大計,借給他人是雪中送炭,但古代的“柴”有“財”的寓意,因為忌諱家財外借,所以“柴”不可借予他人。 下一句“衣服可借,鞋不可亂穿”也是有依據(jù)的,過去人們穿的是草鞋,這種鞋子制造簡單,大都自己家人編制,相對衣服而言,鞋子價值就不值一提了,所以但凡有人借鞋子,會被別人輕視,認為這家人好吃懶做沒有底線。 ![]() 其實,以上三句經(jīng)典俗語,無非就是當時的現(xiàn)實寫照,看似古人隨口之言,卻是飽含生活哲理,沒事看一看,或許能給我們一點人生的啟迪。對此,大家覺得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