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匱要略》的中風腳氣歷節(jié)這個篇章里面的歷節(jié)之外的部分,也就是中風跟腳氣病。那么《金匱要略》里頭中風的部分,說起來是相當?shù)臍埲辈煌暾?,比較像是張仲景留下的文字呢,只有三條講病因跟病機的。而其他的那些方子,中風方也好,腳氣方也好,看起來都不是張仲景方啊。當然在各個時代的考證,比如說晉朝的某某人會說這個方子是仲景方,但是大家也說不準啦。 中風啊這一篇里面呢,大部分的方劑都不是真的對中風很好用,里面需要各位同學記住不忘的只有一個方子,就是續(xù)命湯。那續(xù)命湯學會之后,其他的方子,就是同學姑且看一看。就是說,如果是中風后有些后遺癥,就是最主軸的方子,就是那種西醫(yī)檢查說那種腦梗死、腦溢血的情況用續(xù)命湯。 續(xù)命湯這個方子它在民國初年之后,就差不多在中醫(yī)界變成一個被封印的方子。而封印它的人呢,最有名的就是南北二張,就是張山雷跟張錫純。張錫純的鎮(zhèn)肝熄風湯,他是很努力的想要取代古時候的那些中風方而創(chuàng)的,結果搞了半天還是一個降血壓的方子,并不能夠取代古時候的中風方。 《金匱要略》5.1 條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shù),中風使然。 《金匱要略》5.2條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jīng),即重不勝;邪入于腑,即不識人;邪入于臟,舌即難言,口吐涎。 孫思邈“續(xù)命煮散”(千金方-治諸風篇) 組成:麻黃 、川芎、 獨活、 防已、 甘草、 杏仁 各90克、紫油桂(不可用普通肉桂代替) 、生附子、茯苓、升麻 、遼細辛、 高麗參、 防風 各60克、透明生石膏150克、生白術120克。上藥一并搗粗末,混勻備用。 用法:每次14克,絹包(細密之白布亦可),加水800毫升,文火煮至400毫升,分作4次飲,3小時1次,重癥24小時用28克,不可間斷。連飲7-10日。 加減法:口眼歪斜:加清全蝎90克,大蜈蚣100條,僵蠶90克。失語:加麝香0.3克/日,另沖服。 主治:1、中風急重癥;2、高血壓、腦動脈硬化,出現(xiàn)中風先兆者;3、風痱(原因不明之癱瘓)。 李可 特別說明一下: 1、此方為大小續(xù)命湯類方,為唐代孫思邈自擬自治方,孫真人方后注云:“吾嘗中風,言語蹇澀,四肢痑曳,處此方,日服四,十日十夜服之不絕,得愈?!蔽矣么朔街斡俗约旱闹酗L急癥。大小續(xù)命湯也是我十幾年來治療中風的常用方,沒有任何副作用。 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論一首 脈證三條 方十一首) 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shù),中風使然。 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寒虛相搏,邪在皮膚。浮者血虛,絡脈空虛,賊邪不瀉,或左或右,邪氣反緩,正氣即急,正氣引邪,喎僻不遂。 邪在于絡,肌膚不仁;邪在于經(jīng),即重不勝;邪入于府,即不識人;邪入于藏,舌即難言,口吐誕。 侯氏黑散 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外臺》治風癲) 菊花四十分 白術十分 細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蠣三分 桔梗八分 防風十分 人參三分 礬石三分 黃芩五分 當歸三分 干姜三分 穹 窮三分 桂枝三分 右十四味,杵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眼,初服二十日,溫酒調服,禁一切魚肉大蒜,常宜冷食,在腹中不下也,熱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藥力。 寸口脈遲而緩,遲則為寒,緩則為虛;榮緩則為亡血,衛(wèi)緩則為中風。邪氣中經(jīng),則身癢而癮疹;心氣不足,邪氣入中,則胸滿而短氣。 風引湯 除熱癱癎。 大黃 干姜 龍骨各四兩 桂枝三兩 甘草 牡蠣各二兩 寒水石 滑石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石膏各六兩 右十二味,杵,粗篩,以韋囊盛之,取三指撮,井花水三升,煮三沸,溫服一升。(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癎瘛疭,日數(shù)十發(fā),醫(yī)所不療,除熱方。巢氏云:腳氣宜風引湯) 防己地黃湯 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天寒熱,其脈浮。 防己一錢 桂枝三錢 防風三錢 甘草二錢 右四味,以酒一杯,浸之一宿,絞取汁,生地黃二斤,口父 咀,蒸之如斗米飯久,以銅器盛其汁,更絞地黃汁,和分再服。 頭風摩散方 大附子一枚(炮) 鹽等分 右二味為散,沐了,以方寸匕,已摩疾上,令藥力行。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jié)黃汗出,故曰歷節(jié)。 趺陽脈浮而滑,滑則谷氣實,浮則汗自出。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jié)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 諸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桂枝四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麻黃二兩 生姜五兩 白術五兩 知母四兩 防風四兩 附子二枚(炮)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菪瓜嗖粩嘈?。榮氣不通,衛(wèi)不獨行,榮衛(wèi)慎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fā)熱,便為歷節(jié)也。 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 烏頭湯方 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 麻黃 芍藥 黃芪各三兩 甘草(炙) 川烏五枚(口父 咀,以蜜二升,煎取一升,即出烏豆) 右五味,口父 咀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蜜煎中,更煎之,服七合。不知,盡服之。 礬石湯 治腳氣沖心。 礬石二兩 右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附方 《古今錄驗》續(xù)命湯 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處,或拘急,不得轉側。(姚云與大續(xù)命同,并治婦人產后去血者及老人小兒) 麻黃 桂枝 當歸 人參 石膏 干姜 甘草各三兩 穹窮一兩 杏仁四十枚 右九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一升,當小汗,薄覆脊,憑幾坐,汗出則愈,不汗更服,無所禁,勿當風。并治但伏不得臥,咳逆上氣,面目浮腫。 《千金》三黃湯 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jié)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經(jīng)日不欲飲食。 麻黃五分 獨活四分 細辛二分 黃芪三分 黃芩三分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三服,一服小汗,二服大汗,心熱加大黃二分,腹?jié)M加枳實一枚,氣逆加人參三分,悸加牡蠣三分,渴加栝蔞根三分,先有寒,加附子一枚。 《近效方》術附湯 治風虛頭重眩,苦極,不知食味,暖肌補中,益精氣。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 右三昧物,每七錢匕,姜五片,棗一枚,水盞半,煎七分,去滓溫服。 崔氏八味丸 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干地黃八兩 山茱萸 薯蕷各四兩 澤瀉 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桂枝 附子(炮)各一兩 右八味,末之,煉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千金方》越婢加術湯 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歷節(jié)風,下焦腳弱。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姜三兩 甘草二兩 白術四兩 大棗十五枚 右六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惡風加附子一枚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