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朋友S這幾天很奇怪,早上發(fā)了一條朋友圈,說是在哪里學(xué)習,剛好被我看見,我點贊后,這條消息很快又不見了。 到了中午,我看手機的時候,發(fā)現(xiàn)她給我發(fā)過消息,但是又顯示消息被撤回了。 我納悶了,就問她:發(fā)生了什么事嗎?怎么感覺你特別緊張啊。 S說:我在外地學(xué)習,本來想分享一下這邊美景的,又擔心一些人會覺得我在曬圖,在炫耀自己,所以我就刪了。你給我點過贊,我想給你道歉的,又怕影響你工作,所以我又撤回了。 我聽了哭笑不得,S是有多在意別人的看法,才會這么糾結(jié)和恐懼呢? 不過,我知道這就是S的風格,她特別懼怕他人的評價,害怕別人告訴她:你是不好的。 S這種情況,其實就是陷入了一種“被評價的焦慮”。 01. 有一種評價焦慮癥,會吞噬任何好感覺 我們都知道有焦慮癥的存在,卻不知道有一種焦慮,僅僅是因為懼怕他人的評價而產(chǎn)生的。 而且這種焦慮是得益于某種負性思維成癮而產(chǎn)生,指我們反復(fù)將自己圍困在一個思維活動里,比如“人家怎么看我?。俊薄叭思視粫邮芪野??”“人家會不會笑話???”等等。 當我們帶著焦慮在發(fā)問時,答案基本也是負向的。我們認為他人是不喜歡自己,會笑話自己,會不接受自己的。然后我們進入到另一種情緒反應(yīng),緊張,害怕,失落,沮喪…… 曾在一本書里看到這樣一個案例,說一個女生因為臉上突然多一顆痣,連學(xué)都不敢去上,咨詢師問她:你在擔心什么呢? 女孩說:我們班是優(yōu)秀班集體,我長了一顆這么難看的痣,會影響我們班的形象的! 咨詢師說:那你在家里每天干什么呢? 女孩回答:我在想如果我到學(xué)校,他們會如何議論我。 咨詢師告訴她:孩子,也許大家都在忙著備考,根本沒有時間來關(guān)注你新長的那顆痣,而且就算你的痣被發(fā)現(xiàn)了,也不會影響你們整個班級聲譽的。言下之意,讓她別把自己過度“重視”了。 女孩半信半疑地去了學(xué)校,結(jié)果一切如常,同學(xué)們非但沒有議論她,甚至沒有人比之前多看她幾眼。女孩因此釋懷,并接納了自己那一顆痣。 很多時候,我們的這種焦慮是多余的,除了給自己內(nèi)心帶來更多困擾,并沒有存在的必要。那么,為什么我們會有這種焦慮呢? 02. 害怕被評價,源于童年缺失的關(guān)注 心理學(xué)家說,童年里,當一個孩子在家庭里被忽視,被冷落的時候,他會認為自己是不重要的,是得不到父母殷切關(guān)注的,所以非常沮喪和失落。 于是,這就成了他人生里一個很大的缺。為了補全這個缺,他無論長到多大,都會持有一個目標,就是獲得他人正向的關(guān)注和認可。 我的朋友S就是如此,她小時候,經(jīng)常受到父母打擊和忽視,導(dǎo)致現(xiàn)在她買了新衣服不敢穿,有了好事情,也不敢在朋友圈分享。因為她太害怕別人不好的評價了。 在美劇《我們這一天》里,皮爾杰克森有三個孩子,分別是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女兒得到了父親的特別寵愛,而抱養(yǎng)的兒子又受到了母親的額外保護,唯有他們親生的兒子凱文感覺自己夾在中間,備受冷落,沒有價值。 于是,從青春期開始,尋求外在的關(guān)注和肯定,成了他最感興趣的功課。長大后他做了演員,以為可以找回所有的認可和肯定,后來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成了舞臺上一個最大的笑話,他因此只能靠著酒精來釋放自己的焦慮和沮喪。 著有《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作者岸見一郎說:你內(nèi)在沒有的東西,他人是給不了的。你內(nèi)在有的東西,他人也拿不走。 只要我們拿他人的評價來度量自己,我們的自我就會被縮小,內(nèi)在的力量就被那個假想的“他人”給奪走了,人生將再無自由和幸??裳浴?/span> 而不能正確面對他人評價,以及不能在群體中自如展示自己的人,其實內(nèi)在都有同一種聲音:我不夠好。 當這個“不夠好”成了一種信念,他們就開始焦慮,要么會刻意去爭取更多積極的評價,如《我們這一天》里的凱文,要么就像我那個朋友S,不斷放大他人對自己的負性評價,經(jīng)常惶惶不可終日。 03. 如何自如地活在人群里? 我們都知道,人類和動物最大的區(qū)別,就是人是有情緒感的,而且人是不能完全脫離群體存活的。 正因為我們大到生存狀態(tài),小到生活瑣事,都與“他人”發(fā)生千絲萬縷的關(guān)系,所以很多人會放大“他人”的重要性,或者放大自己對于他人的影響力。 緊接著,沮喪和焦慮就開始了。那么, 如何才能改換頻道,讓自己自如地活在人群里呢? 心理學(xué)家李子勛說過,父母要讓孩子獲得健康自信,其實只要給他們?nèi)齻€假設(shè)就夠了。而對于成年人來說,也可以借由這三個假定,破除“我不夠好”的信念,過更加輕松自在的人生。 第一,假設(shè)自己足夠好 有句話說,人本自具足。沒有哪個人生來是不夠好的,所以要想輕松面對他人的眼光和評價,以及放下對“群體”的畏懼,首先就是改換那個“我不夠好”的信念,認定自己已經(jīng)足夠好。 要知道,世界就是我們的投射,當你認可自己,他人就會在你的影響下,同樣認可你。 第二,假設(shè)他人都是善意的 要相信人性本善,除非受到某種威脅或誘導(dǎo),人性的惡才會被激發(fā)出來。 換句話說,當我們認定他人都是善意的,我們在面對人群的時候,防御就會被信任取代,那么即使他人偶爾沒有給到我們滿意的回應(yīng),我們都會因著這份信任,去作出更積極正向的解釋。 而這份靈活應(yīng)對,正是我們與他人建立深度連接的橋梁。 第三,假設(shè)世界是美好的 有些人因為他人一句無意間的評價,就聯(lián)想到已經(jīng)被所有人“看不起了”,這是典型的以偏概全的認知偏誤。 如果我們能認定世界是一副畫,他人的某一次不完美的評價只是畫布中的一個點,那么我們就能忽略掉這個點,盡情去欣賞整個畫布的美。 著名的演員賈玲回憶自己剛長胖的時候,也曾懼怕他人的評論:我走出去就覺得身后有很多人在指指點點,于是腳就不由自主哆嗦起來。 后來我發(fā)現(xiàn)這樣好累,于是我決定改變,當有一天我走出去又覺得身后有人看著的時候,我猛然一回頭,卻見一個阿姨對我說:姑娘,今天風大要多穿一件哦。 那一刻她感動不已,而且知道,過去那些負性評價全都是自己杜撰的。于是成功從他人的眼光里走了出來,不再懼怕任何場合,任何人群。 是的,沒有誰是完美的,也沒有誰是不被評價的,這是世界最公平的地方。 只要我們足夠接納自己,并帶著善意和客觀的眼光去解讀所有評價,我們就會和賈玲一樣,走出被評價的焦慮,活出自由富足的人生。 即使猛然回頭,迎接我們的,也將是動人的關(guān)懷,卻沒有絲毫的惡意。 作者:周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