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節(jié) 黃汗歷節(jié)辯證VS桂枝加黃芪湯主證與推擴(桂林本14-66條) 【14.66】黃汗之為病,兩脛自冷;假令發(fā)熱,此屬歷節(jié)。食已汗出,暮常盜汗,此榮氣熱也;若汗出已,反發(fā)熱者,久久身必甲錯;若發(fā)熱不止者,久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②輕者,久久身必瞤,瞤即胸痛;又從腰以上汗出,以下無汗,腰髖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則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芪湯主之。 那這個14-66條呢,就是當你有這些這些癥狀的時候,就可以用桂枝加黃芪湯,一滴黃汗都沒有也沒關系啊。這個,他首先第一句話是,拿黃汗病跟痛風病作對舉,他就說,如果你是得黃汗病的話,“兩脛自冷”,就是你的兩個小腿是不會發(fā)熱的,他說如果你的小腿會發(fā)熱的話,這個是痛風。 那同學,多多少少知道痛風是什么樣子嘛,對不對,痛風在痛的時候,那個痛的點腫起來的時候摸起來是燙燙的,是不是,所以痛風病它有一個比較像是發(fā)炎的特征。而黃汗病這個人整個人就涼在那里了,那當然你說痛風有沒有不發(fā)熱的,也有了啊,這只是黃汗跟痛風對舉,那實際上也不用如此對舉對不對,因為痛風的人很痛啊,黃汗的沒有那么痛啊。 然后這種體質(zhì)的人呢,有另外一個狀況啊,桂林本是把它解釋成另外一個狀況,那宋本的寫法就是根本是在說另外一種病了,就是“食已汗出,暮常盜汗”,就是有一種患者,他是吃了飯之后啊,就很容易出一身大汗,然后,到了晚上的時候呢,睡著了之后可能會出一身汗,這樣的問題。 那么我們桂林本是寫,這個東西叫作“榮氣熱”,就是你營衛(wèi),這個營分是比較偏熱的。但如果他要解釋成榮氣熱的話,就好像是,這個人呢他吃了食物之后,這個食物的營養(yǎng)被收到這個血管脈管里面之后呢,他體質(zhì)上面有一些熱的問題悶在那邊。 就是,或者你這樣想,就是當這個人的體質(zhì)是處在一個悶悶的狀態(tài),他吸收到的營養(yǎng),好像就不能夠很順暢的運送到該去的地方,所以就,得到的那個能量跟營養(yǎng)就在血管里開始發(fā)熱了,這樣的一個畫面??墒悄?,這樣的畫面在內(nèi)經(jīng)里面有另外一種說法,《黃帝內(nèi)經(jīng)》里頭有一個在講三焦的問答。 那皇帝就問岐伯說:為什么一個人會吃完飯就出大汗呢?那岐伯怎么回答?他說,外傷于風內(nèi)開腠理,就是說這個人他是因為,其實這個外傷于風也不知道是體質(zhì)是容易受風的體質(zhì)還是怎么樣,總而言之就是,岐伯的回答是說,這個人的腠理非常的松,他說,如果一個人是腠理密實的話,這個人吃進去的營養(yǎng)會乖乖的運行在營分里面,不會外散。 可是如果這個人腠理是松的話,那這個人收到的營養(yǎng)就覺得,哦,這邊有路,不然我們來看一下里面有什么,那些營養(yǎng)會分岔掉,那分岔掉之后就變成汗流出來,這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講法。所以如果以黃帝內(nèi)經(jīng)的講法來說的話,這樣一個吃完飯出汗的現(xiàn)象就不是榮氣熱,而是腠理稀疏,這樣的一個狀況。 那當然,宋本是,根本不是用榮氣這兩個字,宋本是說:“此勞氣也”,就是虛勞之氣,因為如果你呀,是虛勞病的患者,那腠理當然也是不行的,對不對,那吃完飯會出汗,再加上晚上睡覺的時候會盜汗,那都是陰虛了對不對,那所以,這樣的情況也可以說他是虛勞體質(zhì)。 那如果這個人已經(jīng)變成虛勞體質(zhì)了,那說不定他,就算有黃汗的癥狀,你還是從虛勞的方子開始開,讓他的這個,三焦跟腠理的力道補強起來之后,再來看要不要治黃汗,就是這個,走著走著他比較偏到虛勞去了。 然后就下來呢,他就講黃汗體質(zhì)的人,多多少少會有容易出汗的這個現(xiàn)象,而他出汗有哪幾種可能呢?他說,第一個是,如果是他出了汗之后反而發(fā)熱的;通常出了汗人要比較涼爽一點,可是出了汗這個人還會覺得更熱,或者真的體溫有升高,代表他怎么樣?很血虛嘛! 那本來就很血虛的人,又常常這樣反復的出汗發(fā)熱,那到最后是不是很容易陰虛又有熱會燒成什么干血癆,是不是?所以他就說:“久久身必甲錯”,這個輕的話就是你變成一個皮膚很容易出屑屑的人,那重的話那就是硬皮病都有了,那這個就是歸到大黃蟄蟲丸證了。 只是,雖然到最后變成大黃蟄蟲丸證,但是之前呢,他可能要說的是,這個人的體質(zhì)啊,是濕氣不能運行造成的問題。然后他就說,“若發(fā)熱不止者,久久必生惡瘡”,就是如果這個人呢,出了汗發(fā)熱,而這個熱呢,不容易掉下來,身體就一直處在有熱的狀態(tài)。 那如果一個人的體溫一直掉不下來,除了前面桂枝湯證講的營衛(wèi)不調(diào)之外,那另外一個就是他身體里面果然是發(fā)炎啦。那這個他一直處在發(fā)炎的狀態(tài)這種調(diào)調(diào)的話,他有可能是在某個地方產(chǎn)生有膿的狀態(tài),那當他的體質(zhì),這種死水悶在里頭的這種體質(zhì)本來就是容易變成膿的。 那之前也講過就是張仲景認為的黃汗病,那今天的說法就是什么?很容易變成蜂窩組織炎的那種體質(zhì)啊,就是他一點點什么,不三不四的小傷口,因為他里面堆了太多濕氣了,所以就,很容易就惡性感染,變成這樣的狀況。 然后呢他說,還有一個狀況是如果這個人身體重,那身體重就代表這個人比較陽氣虛了,他的這個能量不夠。而“汗出已輒輕者”,就是他出了汗之后他會覺得身體好像輕一點,可是很快的又重回來,那你說,哦,這樣子出汗好一點又重回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我想因為這是一個陽虛體質(zhì)的人,所以身體有的時候還會有這種代償反應的一種做法,就是想要把這些悶住的東西用汗推出去,可是他身體沒有足夠的力量把它推出去,所以只是在里面出汗。那出汗又出汗,久了這個人就會變得更虛,就是已經(jīng)是陽虛體質(zhì)的人這樣子會更加陽虛。 那當他的陽氣更加不夠的時候呢,相對來講他身體里面這些水毒的量就會增加了,那他說“久久身必瞤”,肌肉會有跳動的現(xiàn)象,那這個是發(fā)汗,他的出汗沒有辦法把那些死水逼走啊,這水越來越坐大了。 那他說“瞤極胸痛”,就是胸中大氣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的陽氣一個匯聚的地方,那這個,當你的陽氣越弱的時候而你本身就是有水毒的人,它這些水毒他會慢慢慢慢的好像攻上來,就是把你的胸口的陽氣都包圍住了,那這種時候胸中大氣受損。 然后,那我們說胸中大氣是哪里來的?其實,也是從少陽三焦匯聚過來的對不對,那這些三焦本來就已經(jīng)不通的人,他光是出汗、光是氣一直在耗散,他就胸口會一天比一天悶,就是有這樣的現(xiàn)象。那這樣的體質(zhì)呢,也只是,這邊條文也只是在講說,這個人如果是身體重出汗好一點,那久了之后他還是會,體質(zhì)是不太會因為出汗而改善的。 那接下來這個,“又從腰以上汗出”下面那一整條文字啊,那就是都可以拿來當桂枝加黃芪湯的辯證點,不一定要看那個汗。那我們來看一下啊,首先這個人他是陽虛啊,這個陽氣下不來,然后呢,身體下半身呢,就開始濕氣凝聚住了,所以他是腰以上汗出,以下無汗。 這個跟水毒濕氣的防己黃芪湯有一些類似啊。這個,所以如果你要觀察一個黃汗體質(zhì)的話,在臨床可以稍微注意一下,這個人是不是上半身容易出大汗,可是下半身冷冷的沒有汗的這種人。 然后呢,“腰髖弛痛”,就是,如果一個人他的體質(zhì),真的是三焦水道悶在里邊不通的話,其實三焦水道不通也就代表這個人的少陽區(qū)塊不通了,那這個少陽區(qū)塊不通的時候啊,厲害一點的,大概這個人會覺得,他的胯骨髖關節(jié)這里會沒有力,很容易酸痛,那或者我們說,膽經(jīng)上面的這個環(huán)跳穴脹脹的一個現(xiàn)象。 大宇助教是說,曾經(jīng)開過桂枝加黃芪湯治這個腰髖弛痛的患者是不是,那吃了也是說有好啊,那這個,所以,如果你是一個覺得蹲馬步,或者這種蹲下去要站起來那個時候,就覺得這個屁股旁邊好像沒力沒力的,那你就要考慮你是不是這個少陽區(qū)已經(jīng)被這個濕氣悶住了,可能可以用這個方子。 那另外呢,你說三焦膜網(wǎng),當一個人皮膚底下的這個油網(wǎng)啊,被濕氣塞住的話,他就會覺得怎么樣?“如有物在皮中狀”,他覺得我好像是皮膚底下什么東西就是悶著悶著,他就覺得不爽快,就是有這種皮膚底下好像什么東西我想拍一拍捶一錘,不是酸痛,而是覺得被悶住,那種感覺。 當然這個是以主觀的感覺來說的,就是三焦有堆濕氣的人,他會一直想動來動去,然后皮膚底下怪怪的,那你說,不說主觀感覺,說客觀的現(xiàn)象呢,也可能哦!就是比如說這個體質(zhì)的人啊,這個,淋巴結(jié)出坨坨是很普通的事情,所以他真的就可以在身上摸到疙瘩的,這也會有的。 然后他的這些髖關節(jié)無力的痛啊,或者是皮膚底下不爽快啊,如果很嚴重的話是,“劇則不能食,身疼痛煩躁,小便不利”,就是他的這個濕氣啊悶住的情況如果更加嚴重的話,你想這個人胃口能開嗎?那當然胃口不會開。那這個濕邪塞在這里、塞在那里,有的人身體就會這里那里開始痛了,那這樣的一個狀況。 你說這個人會不會煩燥???所以,當然整個人這種東西好像牽扯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這個人他的身體的反應來講的話,會呈現(xiàn)出這種煩躁的心情。而“小便不利”啊,就是這個人的水呀,比較不是那么排得順,就是尿尿的時候覺得,哎,好像量有點不太夠,那,張仲景說這個時候黃汗,桂枝加黃芪湯。 所以我們這些癥狀啊,如果再拿前面的這個芪芍桂酒湯來對比的話,好像芪芍桂酒湯的主證,比較是發(fā)熱、出大汗那樣子,就是芪芍桂酒湯比較是汗出而渴當作是主證。那么桂枝加黃芪湯的主證啊,反而是身體那種痛、不爽快、髖關節(jié)的難受,當做是主證,那你說他這個桂枝加黃芪湯會不會出汗呢?當然也會了。只是張仲景的文字上比較在強調(diào),他是出了汗之后也不會好,反而會惡化,這樣的一個現(xiàn)象。 那么,前面的芪芍桂酒湯比較直接就在說,這個人流出來的汗呢吧衣服都染黃了,像黃柏汁一樣黃。那這里的桂枝加黃芪湯的話,好像講了一串東西都是,比較是少陽了,三焦膜網(wǎng)之類的毛病,那不說汗,只說小便不利,就是他的這個身體排水的機能沒有很好。 那所以這一整串文字啊,同學你就可能可以自己對照看看了,就是,不一定是一字不漏的整套癥狀都有,可是其中幾個癥狀有的話,其實就可以考慮說,誒,這個人算不算是黃汗體質(zhì)?因為桂枝加黃芪湯說來也是很難吃壞的方子嘛是不是,平常吃了當補品都可以的。 那這個桂枝加黃芪湯在桂林本跟宋本是略有不同了,就是宋本的話,大棗只放12顆,桂林本是寫15顆,那桂林本啊,就是直接,每天喝3碗就好了,而宋本是,還要你喝熱稀飯,來用桂枝湯那個發(fā)汗法處理一遍。那你說,到底這個方子需不需要如同桂枝湯這樣發(fā)汗?我是覺得還好了,就當做調(diào)理體質(zhì)慢慢喝就好。那如果是大棗放到15枚的話,那這個方子大概走的比較偏血分一點點。 那也有一些版本是桂跟枝芍藥都比標準的桂枝湯要減量,就是桂芍只各用2兩這樣的版本也是有的,那無論如何呢,這個方以力道來講的話還是具有調(diào)和營衛(wèi)的效果,那在調(diào)和營衛(wèi)這件事情在張仲景的書里頭等于就是在強化一個人的腠理對不對,那黃芪呢,如果是一個長期服用治虛勞的話,張仲景比較是用的少一點,2兩就可以了,所以就這個這樣子喝,大概沒有什么問題。 那你說他的這個方劑結(jié)構是不是跟黃芪建中湯有些像?那有像,那和黃耆五物湯也只差一味甘草而已了,那可是他的主治跟黃芪建中湯非常不一樣,跟黃耆五物湯也非常不一樣,就是這些細節(jié),很細的用藥加減變化,的確是讓人覺得學習起來有點難度。那這一條他的,你要說他比較想表現(xiàn)的是什么呢?就是從頭到尾沒有什么講到汗黃不黃的問題,而是在設法描述一種病機,一種三焦里面被濕氣悶住的病機,這樣的狀況。 那桂枝加黃芪湯我們今天也不是第一次看了,是從前在講黃疸的時候,各種黃病、脈浮的時候就用桂枝加黃芪湯來退這個黃。那在臨床的話,這種比較偏溶血性黃疸的那種體質(zhì)啊,桂枝加黃芪湯有掛到,而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也有掛到。 也就是這個濕熱如果真的比較偏到血分啊,而不是那么的在腠理的話,有的時候你治這個黃汗啊,也可以跟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一起用。就是,桂枝加黃芪湯跟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一起用,他們這個,可能這個濕熱會比較清的干凈一點啊,當然這個主證是講得有點細細碎碎的了啊,可能大家讀起來不太好用,可是我總覺得這樣體質(zhì)的人在臺灣蠻多的,因為我們今天比較濕、比較熱,所以臨床上遇得到。 那當然,你如果要講一些推擴用法啊,就是你知道,同樣一本書大家讀法各自不同,那有人就會說:誒,前面講的這個什么,汗出發(fā)熱、肌膚甲錯,或者是汗出發(fā)熱、化為癰膿,那算不算是桂枝加黃芪湯的主打范圍?其實勉強可以算。因為桂枝加黃芪湯對于瘡癰還算有用。就是他,就是如果是,長什么水痘啊之類的病,他要內(nèi)托的話,那桂枝加黃芪湯可以用。 然后呢,你說,他前面講說吃飽了飯啊出汗,或者是晚上容易盜汗,用桂枝加黃芪湯行不行啊?其實也還可以啊,就是不是完全標準的方子,我們一般治,比如說白天容易一身汗的那種自汗我們是桂枝加附子嘛對不對,晚上盜汗是桂枝加龍牡嘛對不對? 那可是你說桂枝加黃芪行不行?行,據(jù)說臨床上面啊治出汗比玉屏風散的效果好,因為他多了一個調(diào)營衛(wèi)的功能。那吃飽了飯出汗呢?其實也行??!也還可以治得到。所以這,就是如果你把這看成一種體質(zhì)的調(diào)調(diào)的話,那這個方子倒是蠻好用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