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第三帝國”是納粹德國的自稱,官版的叫法主要分兩個階段:1933年至1943年叫“德意志國”(Deutsches Kaiserreich),1943年至1945年改成了“大德意志帝國”。 這個叫法我很費解,畢竟,納粹宣傳的是“國家社會主義”,號召大家打破傳統(tǒng)階級界限和舊貴族的特權(quán)。還在日耳曼民族中組織“勞工戰(zhàn)線”,成員之間不論出身,都親切的互稱“戰(zhàn)友”、“同志”。 “社會主義”、“同志”這樣的稱呼,貌似和“帝國”(REICH)是兩個世界的詞匯,怎么就給搭配到一起了?希望懂行的人能在評論里指點一下。 再回到“第三”這個話題上來。那么,第一、第二是何方神圣呢? 第一帝國(公元962-1806 )德意志神圣羅馬帝國。 由日耳曼民族的“東法蘭克王國”演變而來的。前期也牛過,不過只是曇花一現(xiàn)。多數(shù)時間里,都只是一個徒有虛名的松散邦國聯(lián)盟,量最大時,全國竟分有上千個邦國。 按照伏爾泰的說法,這個帝國既不神圣,也不羅馬,甚至到了后來,連個帝國的樣子都沒有了。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長期就是個空殼,說話也沒人聽,下面的邦國分裂,各自為政,其中最拿得出手的邦國就是后來第二帝國的龍興之地——普魯士。 而且,由于神圣羅馬帝國沒有實際管轄過意大利,自然也失去對羅馬教廷的控制,導致皇帝權(quán)威屈居于教宗之下,所以也不羅馬。 不過,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作為西羅馬帝國繼承者的身份還是勉強獲得了各國的認可,還在各種武力脅迫和外交斡旋之下得到了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的承認。所以,雖然神圣羅馬皇帝被伏爾泰質(zhì)疑過,但總的來說是合法的,也還說得過去。 1806年,早已搖搖欲墜的神圣羅馬帝國,即德意志第一帝國,被拿破侖所滅。 從此,德意志各個邦國成為了一盤更散的散沙,直到普魯士王國威廉一世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輔佐下,通過三次王朝戰(zhàn)爭,成功統(tǒng)一了德意志諸邦國,在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國,歷史上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 而且,開國的加冕儀式竟然辦在了人家法國的凡爾賽宮,相當?shù)陌詺猓c所謂的“第一帝國”畫風明顯不同。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中,德國的投降并不是因為軍事上的徹底失敗,甚至在打到1918年時,俄國十月革命后退出戰(zhàn)爭,東線沒了壓力,兵力可以全部調(diào)往西線作戰(zhàn),又出現(xiàn)了些許優(yōu)勢。然而,無奈德國國內(nèi)民生問題嚴重,厭戰(zhàn)情緒日益高漲,結(jié)果國內(nèi)發(fā)生革命,德皇下臺流亡,新政府宣布戰(zhàn)敗投降。1918-1933,德國進入了魏瑪共和國時代。 希特勒在魏瑪共和國時代用各種套路,積累起了強大的群眾基礎。1933年,通過自下而上的選舉,拿到了44%的選票,成了選票最多的一方(不要拿西方選舉和咱們比較,在當時環(huán)境下,這已經(jīng)是非常高的比例了),合法正式上臺組閣,宣告了魏瑪共和國的終結(jié),開啟了所謂的“德意志第三帝國”時代(Deutsches Kaiserreich)。 個人分析,叫帝國更多是基于民族榮譽感的一種宣傳策略,旨在強調(diào)是納粹繼承了古代雅利安人的優(yōu)秀血統(tǒng)和文化,而不是傳統(tǒng)“帝國”那種更看重神學和宗教三位一體的考量。盡管如此,還是感覺跟納粹鼓吹的所謂的“國家社會主義”不太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