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fù)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xiāng)處,應(yīng)見隴頭梅。 注釋: [1]陽月:夏歷十月。 [2]至此回:傳說大雁南飛至大庾嶺止宿,等第二年春天始北還。 [3]殊:實在。 [4]已:結(jié)束。 [5]瘴:南方濕熱的空氣。 [6]隴頭梅:大庾嶺上梅樹很多,又稱“梅嶺”。因它地處亞熱帶,十月梅花已開。隴,此指高地。 ---------------------------------------------------------------------- 賞析: 大庾嶺在江西、廣東交界處,古人視為南北分界,唐時為內(nèi)陸通粵要道,詩人因遭貶赴瀧州(今廣東羅定)而過此地。他于同期寫的《度大庾嶺》詩云:“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觌S南翥鳥,淚盡北枝花。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但令歸有日,不敢怨長沙。”是這首詩的姊妹篇。這首詩以雁、梅體現(xiàn)地域特征,傳聞雁至此北回,反襯人不能北回的悲傷,揣想回望見梅,反照江靜林昏凄景下的悲涼。全詩凄婉悲涼,曲盡其鄉(xiāng)國之思、遷謫之怨。 宋之問(約公元650至656-712至713年間),一名少連,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陽)人,一說虢州弘農(nóng)(今河南靈寶)人。唐代詩人。上元二年(公元675年)進(jìn)士及第。歷洛州參軍、尚方監(jiān)丞、左奉宸內(nèi)供奉。因諂事張易之兄弟,曾貶瀧州參軍。召為鴻臚主簿,再轉(zhuǎn)考功員外郎,又諂事太平公主。以知貢舉時貪賄,貶越州長史。睿宗即位,流欽州,賜死。宋之問與沈佺期齊名,時稱“沈宋”,為近體律詩定型的代表詩人。長得身材高昂,儀表堂堂的宋之問進(jìn)士及第,以才名召分直內(nèi)文學(xué)館,后授洛州參軍。武后稱帝,他從九品殿中內(nèi)教躋身五品學(xué)士。后轉(zhuǎn)任尚書監(jiān)丞,遷司禮主簿考功員外郎、修文館學(xué)士等。宋之問“尤善五言詩,其時無能出其右者”。宋之問為文賦詩,講究比興,屬對精密,點劃入微,對詩的聲律化有重大貢獻(xiàn),他明確劃開了古體詩和近體詩的界限,與沈佺期齊名,時號“沈、宋”,寫出了《江亭晚望》、《晚泊湘江》、《題大庾嶺北驛》、《度大庾嶺》等優(yōu)秀作品。明張燮輯有《宋學(xué)士》九卷。 ----------------------------------------------------------------------- 度大庾嶺
(初唐)宋之問 度嶺方辭國,停軺一望家。 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 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 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 譯文: 我離開京城剛剛度過大庾嶺,便停下車子,再次回首遙望我的家鄉(xiāng)。 我的魂魄追隨著從南方向北奮飛的鳥兒,望著那向北而開的花枝,眼淚為之流不止。 山間連綿陰雨剛剛有了一點停止的意思,江上的云彩亦微有化作云霞的趨勢。 只要有重回長安的機會,我是不敢像賈誼那樣因為被貶而感到遺憾的。 ![]() 賞析: 宋之問的初唐武周時及唐高宗時的詩人。他與沈佺期齊名,并稱“沈宋”,共被史家認(rèn)為是律詩體制的定型詩人。這首《度大庾嶺》是他寫作的眾多五言律師中的一首。 這首詩有其獨特的寫作背景。宋之問是個人品為眾人所詬的宮廷詩人,在武周時,因媚迎合武則天的寵臣張易之,已為唐皇室眾人所憎惡,中宗復(fù)位后,即把他貶為瀧州(今廣東羅定縣)參軍。這首《度大庾嶺》詩,是他前往貶所途經(jīng)大庾嶺時所作,真實生動地敘述了他被貶南行過大庾嶺時凄楚悲涼的情景。 先看首聯(lián)。首聯(lián)的出句“度嶺方辭國”,就扣題直敘,說明詩人已經(jīng)來到“華夷”分界的大庾嶺高峰梅嶺之巔,將要走出中原,辭別熟悉的首都城郭了。這“方度嶺”時回頭遙望帝都(“辭國”)的過程的描寫,仿佛使人觸摸到詩人是時心旌搖曳的惆悵心情。對句“停軺一望家”,意思與出句相似,是說他停下了長途跋涉的驛車(軺,yáo),在梅嶺上駐足遠(yuǎn)望家鄉(xiāng)的方向。至此,一個遭貶謫的宦游人失魂落魄的的形象,就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 頷聯(lián)“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緊承首聯(lián)中的“望”字而來,頷聯(lián)寫詩人登梅嶺眺望南北時的情懷:看見鳥雀南飛,他的魂靈也仿佛隨著鳥雀向南飛去;看見梅花在梅嶺北麓盛開,他就不禁流淚,向這北邊的花朵告別。“南翥鳥”,就是正向南飛的被放飛的家養(yǎng)雀鳥(“翥鳥”。翥,zhù,上者下羽,者,是“家”之意;“羽”是翅膀之意。合起來,“翥鳥”之意,就是放生的家鳥),詩人也許是把自己被流放也看作“翥鳥”南飛了。而開滿北麓的梅花,詩人把它看成是“北枝”,所以要灑淚告別。此景此情,將詩人魂斷庾嶺的情態(tài)表現(xiàn)得可謂淋漓盡致了。 頸聯(lián)“山雨初含霽,江云欲變霞”,上句寫山雨欲停未停,天空已放出些許晴光;下句是描繪江中云影即將變作彩霞的霎那間的景象。詩人描寫景色的漸變,襯托自己心情的變化?!俺鹾?“欲變”等字眼,賦予雨和云以靈性。說山雨 “初含霽(jì)”, 可見山雨已開始轉(zhuǎn)為蒙蒙細(xì)雨,這就讓山的空明得以顯現(xiàn);而說江云“欲變霞”,則把江里云朵倒影的顏色變幻寫了出來,這也使得水的澄澈同時得以生動的表現(xiàn)了。 在這樣美好的山水景色中,詩人的心潮逐漸趨于平靜,開始振作起來面地現(xiàn)實考慮自己的出路,于是就有了尾聯(lián)兩句:“但令歸有日,不敢恨長沙”。這兩句是眼前美景引發(fā)的感慨,表示他只希望有回去的那天,就心滿意足,對自己受貶遷不敢有所怨恨了。這是用了西漢賈誼遭權(quán)臣們排擠被貶為長沙王太傅的典故,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賈誼到長沙后不適應(yīng)濕熱的氣候,“自以為壽不得長”而心生“恨”意。而這里尾聯(lián)中“不敢恨長沙”的意思就是說,自己不敢像賈誼那樣,對流放南方有什么怨恨了。 這首詩感情真摯,情景交融;章法嚴(yán)謹(jǐn),對仗工整,音韻和諧,看來已是一首成熟的五言律詩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