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凳寬,扁擔長,扁擔綁在板凳上,板凳不讓扁擔綁在板凳上,扁擔偏要綁在板凳上?!边@段饒有情趣的繞口令,是練習嘴皮子的經(jīng)典教材。里面的“板凳”、“扁擔”,隨著生活環(huán)境的變遷,都已成了記載歲月的老物件。 ![]() 扁擔一般都是由桑樹、槐樹等硬木料做成的,是上世紀80年代以前挑水擔柴抬重物時不可或缺的工具。挑水擔柴使用的扁擔長1.8米左右,兩端固定著用鐵鏈或繩子做成的系子,系子下端是鐵鉤子,掛水桶或柴捆。鐵鏈系子的長度要根據(jù)使用者的身高設計,繩系子的長度可以通過綰?進行調(diào)節(jié)。用于兩個人一組肩扛的扁擔長2.5米左右,粗壯一些,兩端沒有系子,更像一個“一”字,所以,啟蒙老師教幼兒識數(shù)碼,常常唱著“'1'是大扁擔,'2'是秤鉤子,'3'是貓耳朵……” ![]() 自來水、壓水井出現(xiàn)以前,廣大的農(nóng)村,吃水要到水井里去挑,一個莊子往往只有一口公共水井,設在莊子中間靠南的位置。公共水井有青石板井臺,凈水清澈甘甜,挑水的人用雙手握住扁擔一端的掛鉤,另一端掛著水桶,放進井內(nèi)水面上,雙手一抖,向下一送,向上一提,空桶翻轉(zhuǎn)灌滿水,這個過程叫“涮水”。涮水是個技術活,同樣是一抖一送一提,有的人涮滿了一桶水,有的人卻涮掉一只桶。 水筲(讀[shāo]),就是水桶,但以前的農(nóng)村人常稱為水筲,是各家必備的挑水工具。在鐵皮還沒有廣泛使用的歲月里,水筲是用厚木片與鐵環(huán)箍成的。將桐油浸泡過的厚木片用膠粘連組合,用三道鐵環(huán)緊扣,在上端兩邊對稱的“桶耳朵”上裝上桶系,這樣做成的水筲耐腐耐用,一副水筲能用上好多年。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有一副水筲。它不僅是挑水供家庭生活、家庭飼養(yǎng)的必備生活用具,也是農(nóng)作物澆灌時的重要生產(chǎn)工具。挑水的人不僅要有力氣,而且還要有經(jīng)驗。有經(jīng)驗的人不用雙手扶著扁擔系子,還可以輕松自由地調(diào)換肩膀,走路悠哉悠哉,水筲里的水不溢不灑,一點也看不出勞動的艱辛;沒有經(jīng)驗的人呢,你回憶回憶影片《朝陽溝》里銀環(huán)挑水的情節(jié),就知道了。 那時候,人們都非常愛惜自家的水筲。在廚房的屋檐下墻面上,水平釘兩根釘子,那是放扁擔的地方;下方的地面上,要壘一個臺子,那是水筲的家,勞動之余的水筲便被翻放在這個臺子上靜靜地休息。 水筲能盛多少水,取決于它最短的那根木片,這就是著名的“木桶原理”。 后來隨著壓水井以及自來水的出現(xiàn)和普及,扁擔和水筲逐漸退出了人們的生活,但這些生活用具在鄉(xiāng)村不時還可以見到。 |
|
來自: laoxuesheng > 《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