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測定釉質的老化系數(shù)來判定古陶瓷真?zhèn)危且环N十分有效的科學鑒定方法。它的準確率極高。在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曾試圖采用人工方法改變仿品的老化系數(shù),比如向釉內添加催化劑;改變燒成曲線;進行退火處理等,但均未獲得成功。也就是說,人們至今尚未找到改變釉質老化系數(shù)的人工方法。盡管通過人工處理后有些仿品的釉面與真品十分相似,用肉眼很難區(qū)別,但是從老化測試的譜圖上看,它們卻相去甚遠。由此可知老化鑒定法具有較強的抗人為干擾能力。 古陶瓷“老化”鑒定技術與世界上現(xiàn)有的其它鑒定技術比較具有下述特點: 1、與傳統(tǒng)經驗式鑒定方法比較,它的最大優(yōu)點是彌補了傳統(tǒng)鑒定方法上人為主觀因素較多的不足,減低了對經驗的依賴,使古陶瓷鑒定技術走向數(shù)字化。人們要掌握傳統(tǒng)鑒定方法,必須經過少則十幾年,多則幾十年的學習和實踐,盡管如此,由于人為主觀因素的存在和認識上的差異,就是有數(shù)十年鑒定經驗的老專家,有時候也可能會作出錯誤的判斷。然而學習古陶瓷“年輪”鑒定技術,只要經過短期培訓就能上機操作。這一方法在鑒別真假陶瓷文物方面的準確率極高。 2、與熱釋光測年法比較。熱釋光測年法是于本世紀七十年代由國外引進的鑒定技術,其原理是通過測定陶瓷遭受自然界中γ射線輻射的多寡,來確定其年代。古陶瓷“老化”鑒定技術與熱釋光鑒定法相比較,具有許多明顯優(yōu)點。 (1)對被鑒定物品無損傷。前者在測試過程中,只是將一束能量不高的光譜照射在陶瓷釉面上,對被鑒定物品無任何損傷。后者則要在被鑒定物品上鉆孔取樣,造成被鑒定物品受損。 (2)鑒定范圍廣。以北京大學考古系熱釋光實驗室為例。他們至今只能測定唐代之前的陶器,對瓷器和唐代以后的陶器均不能測定。就是唐三彩也只能測定用粘土燒制的陜西唐三彩,而對用高嶺土燒制的洛陽唐三彩也無能為力。古陶瓷“年輪”鑒定技術的測定范圍要比熱釋光廣泛得多,只要是有釉的陶瓷器均能鑒定。 (3)測試數(shù)據可靠性強。當今造假者已經找到了對付熱釋光鑒定的有效方法。他們將新燒仿品用鈷60等放射性物質進行輻射處理后,就可以使熱釋光鑒定者作出錯誤判斷。古陶瓷“年輪”鑒定技術就不存這種顧慮。 3、與元素鑒定法比較。元素鑒定法是近兩年從國外引進的最新鑒定技術。它是采用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譜儀,對陶瓷器的化學成份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再與計算機數(shù)據庫中古代陶瓷的有關數(shù)據進行比較后,作出真假或年代判斷的一種鑒定方法。由于它屬于間接比較法,它要求所采集數(shù)據必須全面、準確,因此工程浩繁,時至今日也只是解決了一少部分陶瓷產品的鑒別問題,而對那些窯口眾多,產地復雜的陶瓷產品來說,目前還無能為力。古陶瓷“老化”鑒定技術就不存在上述問題,只要是釉子的常量元素基本相同、燒成環(huán)境相似、年代相近,其老化系數(shù)就在一定范圍值內。此外古陶瓷“老化”鑒定也要比元素鑒定簡便,后者使用的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譜儀的探測頭要在-187℃的超低溫下方能運行,被鑒定物品也要處在真空狀態(tài)中。而前者就沒有這些限制條件。目前北京華夏物證古陶瓷鑒定技術研究所正在與國外有關廠家聯(lián)系,準備開發(fā)一種便攜式波譜儀,該儀器總重量在10公斤左右,如果再配一臺筆記本電腦,就可以去現(xiàn)場進行鑒定工作了。 當然,古陶瓷釉質老化鑒定技術也存在不足。從目前獲得的實驗結果表明,該方法對區(qū)分古代真品與現(xiàn)代仿品上十分有效,但是還不能精確判斷出古陶瓷真品的確切制做年代。要想作到這點還必須結合其他鑒定方法進行綜合分析。由此可見傳統(tǒng)鑒定方法與現(xiàn)代高科技相結合,是今后古陶瓷鑒定的必由之路。 自2000年以來,北京華夏物證古陶瓷鑒定技術研究所的專家采用釉質老化鑒定技術,并結合傳統(tǒng)經驗鑒定開展社會服務業(yè)務,為中國、美國、日本、香港、臺灣等地的博物館和收藏者檢測了數(shù)百件樣品,準確率達到100%。其中絕大多數(shù)樣品的檢測結果與古陶瓷專家的傳統(tǒng)經驗鑒定結論完全一致,僅有三件與部分專家鑒定結論有差異。 在有差異的三件樣品中,其中兩件是一位內蒙古收藏者送鑒的青花龍紋梅瓶。部分古陶瓷鑒定專家認為,它們是現(xiàn)代景德鎮(zhèn)小窯新仿品,另外一部分專家認為是明代萬歷景德鎮(zhèn)民窯產品。后經釉質老化鑒定,確定其老化系數(shù)分別為0.15和0.17,此數(shù)據支持了后者的結論。北京華夏物證古陶瓷鑒定技術研究所的專家為慎重起見,又將該瓶與桂林博物館的藏品進行了對比。桂林博物館有明代梅瓶250多件,屬國內外之最。它們分別屬于宣德、嘉靖、萬歷、天啟、崇禎時期,大部分出自明代靖江王陵及藩王宗室墓。對比結果發(fā)現(xiàn),這兩件梅瓶的造型、釉色、胎質、紋飾、工藝和青花料色等均與桂林博物館館藏明代萬歷梅瓶如出一轍,幾乎可以斷定它們都同出一個窯口,據此斷定這兩件梅瓶應是明代萬歷時期真品。有爭議的三件樣品中的另外一件是一只青白釉暗刻龍紋大罐,有個別專家認為是元代真品。后經釉子老化鑒定,其老化系數(shù)為0.07。該數(shù)值與元代真品0.19—0.28老化系數(shù)存在較大差距,卻與現(xiàn)代仿品的老化系數(shù)相同。后又組織古陶瓷鑒定專家們對此罐進行會審,其會審結論認為:釉子老化鑒定結論真實可靠,個別專家鑒定結論有誤。由此可見,古陶瓷釉的老化鑒定技術的最大優(yōu)點是彌補了傳統(tǒng)鑒定方法上人為主觀因素較多的不足。 社會在發(fā)展,科學在進步。今后古陶瓷真?zhèn)舞b定只能走多學科多方法的綜合之路,必須改變現(xiàn)有的單純憑借專家經驗的傳統(tǒng)鑒定方法,把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創(chuàng)建一個古陶瓷鑒定的科學體系。只有這樣才能使文物工作者避免失誤,才能使廣大收藏者和消費者免除贗品的困擾。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古陶瓷鑒定水平真正站在世界前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