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 烏鴉子翻譯》第四十六章 論馬 天下有道 卻走馬已糞(如果天下有道, 反而良馬在民間大材小用); 天下無道 戎馬生于郊(如果天下無道,連懷胎的母馬也被征用,在戰(zhàn)場上分娩)。 禍莫大于不知足 咎莫大于欲得(大災禍莫過于不知足, 大過錯莫過于貪欲)。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所以理解“不足”和“足”和“過足”的界限者, 永遠能夠擁有“足”)。 注釋:大多數(shù)人得隴望蜀,不理解“足”的界限?!兜赖陆?jīng)》有的概念是基礎(比如”自“),在基礎上才能衍生其他概念“知”,“足”。 不理解“自”,就不能理解“足”。 道家“知足“,與其他“知足”大不一樣。 《道德經(jīng)》的知足,是知道“生地“,和“生生之厚”的”死地“的紅線??缭竭@條紅線,就是“出生入死”(第五十章)。 西晉: 天地無心,萬物同涂。 禍淫莫驗,福善則虛。 逆有全邑,義無完都。 英蘂夏落,毒卉冬敷。 如彼龜玉,韞櫝毀諸。 芻狗之談,其最得乎。 -劉琨《答盧諶詩》 詩注:前面說及,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劉琨苦守并州十二年,周圍已經(jīng)全盤淪陷。晉皇室司馬家族幾乎滅絕,幸存者南渡在南方建立東晉。劉琨也因為故態(tài)復萌識人不明,先失根據(jù)地晉陽,又被盟友義兄鮮卑段氏入獄。獄中寫詩給外甥盧諶。 《道德經(jīng) 烏鴉子翻譯》第四十七章 見天道 不出戶 知天下(不出門戶,就能夠了解天下); 不窺牖 yǒu 見天道(不望窗外,就可以理解天文)。 其出彌遠 其知彌少(很多人出行越遠, 他所知道的越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所以圣人不出行卻能夠推知“道”), 不見而明 不為而成(不看見而能明“道”, 不妄為而能成就“道”)。注釋:古代歷史學,最重要的基礎課就是 1)天文 2)地理 3)水文 4)人文。《道德經(jīng)》作者作為歷史學的泰山北斗,這段話應該是說給蓬萊閣(象牙塔)其他歷史學科學精英,不普遍適合。恕我直言,普通人的求學生涯還是要踏踏實實地讀《道德經(jīng)》,學天地史,走萬里路; 多數(shù)人不要窩家里冥想。這一章也有另外一層含義,建議統(tǒng)治者不要到處窺探隱私,干涉民生。 唐詩: 別離焉足問。 悲樂固能并。 我輩何為爾。 棲皇猶未平。 金臺可攀陟。 寶界絕將迎。 戶牖觀天地。 階基上杳冥。 - 陳子昂《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 詩注:陳子昂自己足跡遍布西南華北西北。 《道德經(jīng) 烏鴉子翻譯》第四十八章 損之又損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學知識意味著每天增加知識, 運用”道“卻意味著每天簡化知識)。 損之又損 以至于無為(不斷簡化后,直到”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 常以無事(贏得天下,往往不能復雜化), 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如果太復雜,就不夠贏得天下)。 注釋: 這一章繼續(xù)談歷史泰山北斗《道德經(jīng)》作者的治學態(tài)度,可謂當時”異端“,追求簡化?!皳p“就是簡化減法; 恰合近代科學精神。 設計系統(tǒng)的時候,簡化的好處一言難盡:1)減少誤差2)增加穩(wěn)定性 3)增加適應能力 4)長期可維護,可糾錯,可改進。 唐詩: 譴黜同所安,風土任所適。 閉門觀玄化,攜手遺損益。 -王昌齡 詩注: 比起五言詩,王昌齡更擅長七言絕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所謂“損之又損”,至情至性。 《道德經(jīng) 烏鴉子翻譯》第四十九章 圣人無常心 圣人無常心 以民眾之心為心(圣人避免成見, 以民眾視角為視角)。 善者 善之(善者,善待之), 不善者 亦善之(不善者,也善待之), 德善(這是“善”的德)。 信者 信之(誠信者,以誠相待), 不信者 亦信之(不誠信者,也以誠相待), 德信(這是“信”的德)。 圣人在天下 歙歙 xī(圣人領導天下, 開開合合), 為天下渾其心(為天下,混沌無偏見), 民眾皆注其耳目(民眾都成為他的耳目視角), 圣人皆孩之(圣人也把民眾當作自己孩子,無偏愛之心)。 注釋:成見,偏見,偏愛,都不適合領導。 來自基層真實的信息是正確決策的基礎。 ?曲失真的信息,必然導致禍國殃民的決策。 《道德經(jīng)》提倡的“絕圣棄智”,就是為了避免信息?曲失真。 唐詩: 注目看無見,留心記未精。 云霄如可托,借鶴向層城。 - 范傳正 詩注:范傳正,中唐人。 為李白寫過墓志銘。有政績,也有貪心。 《道德經(jīng) 烏鴉子翻譯》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 出生入死(從生到死): 生之徒 十有三(3/10 為注定生者); 死之徒 十有三(3/10 為注定死者); 人之生 動之死地(有的人本可以存活,卻因為妄動死于非命), 亦十有三(這又有 3/10)。 夫何故(為什么這樣呢)? 以其生生之厚(他們過度養(yǎng)生,反而作死)。 蓋聞善攝生者(反之,也有 1/10 善于把握生命的人), 陸行不遇兕 sì 虎 入軍不被甲兵(他們行走野外不會遇到犀牛和老虎,上戰(zhàn)場不被敵方軍士殘害)。 兕無所投其角 虎無所措其爪(犀牛不得目標來用它的堅角,老虎不得目標用它的利爪), 兵無所容其刃(敵軍不得目標用他們的兵刃)。 夫何故(為什么有這樣的結果)? 以其無死地(就是善攝生者沒有弱點死地)。 注釋:五十章是《道德經(jīng)》論帝國興衰,人身存亡的總結章。 分析長生久視之道,就要分析四種人/組織/國家。 其中特別值得重點理解的是,“生生之厚”作死的 3/10, 和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善攝生者”1/10.唐詩: 四十九變化。 一十三死生。 翕忽玄黃里。 驅馳風雨情。 - 陳子昂《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 《道德經(jīng) 烏鴉子翻譯》第五十一章 常自然 道生之 德畜之(道創(chuàng)造萬物,德維護萬物), 物形之 勢成之(萬物各有其形,勢能成就萬物)。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所以萬物都尊道而重德)。 道之尊 德之貴(道之所以被尊崇, 德之所以被珍視), 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為無需外人的命令,他們自然而然)。 故道生之 德畜之(所以道創(chuàng)造萬物, 德維護萬物)。 長之育之 亭之毒之(它們一起培育萬物, 一起成熟萬物), 養(yǎng)之覆之(一起維護萬物)。 生而不有 為而不恃(它們創(chuàng)造而不占有, 有為而不恃功), 長而不宰 是謂玄德(滋長而不主宰, 這就是高遠之德)。 注釋: ”勢“包括了時勢和地勢和人勢。 這一章類似第十章。 唐詩: 道,德。 清虛,玄默。 生帝先,為圣則。 聽之不聞, 摶之不得。 至德本無為,人中多自惑。 在洗心而息慮, 亦知白而守黑。 百姓日用而不知,上士勤行而必克。 既鼓鑄于乾坤品物,信充仞乎東西南北。 三皇高拱兮任以自然,五帝垂衣兮修之不忒。 以心體之者為四海之主,以身彎之者為萬夫之特。 有皓齒青娥者為伐命之斧,蘊奇謀廣智者為盜國之賊。 曾未若軒后順風兮清靜自化,曾未若皋陶邁種兮溫恭允塞。 故可以越圓清方濁兮不始不終, 何止乎居九流五常兮理家理國。 豈不聞乎天地于道德也無以清寧, 豈不聞乎道德于天地也有逾繩墨。 語不云乎仲尼有言朝聞道夕死可矣, 所以垂萬古歷百王不敢離之于頃刻。- 杜光庭 《道德經(jīng) 烏鴉子翻譯》第五十二章 知其子守其母 天下有始 以為天下母(天下有起始, 它是天下母)。 既得其母 以知其子(既然知道天下的起始,求萬事的軌道結果); 既知其子 復守其母(既然知道萬事的軌道結果, 再反過來印證萬事的起始), 沒身不殆(這樣做,可以長遠避免錯誤)。 塞其兌 duì 閉其門(塞它們的嘴,關閉它們的門), 終身不勤(終身不疲累)。 開其兌 濟其事(打開它們的嘴,幫助它們辦事), 終身不救(終身不可救)。 見常曰明(能預見規(guī)律,叫做清明), 守柔曰強(能保守柔和,叫做堅強)。 用其光 復歸其明(用這樣的光,恢復本身的清明), 無遺身殃 是謂“襲?!保ň筒唤o自己留下禍殃, 這叫做“傳承的永恒”)。 注釋: 數(shù)學物理,特別是系統(tǒng)科學,需要研究“起始值”,然后用“起始值”,可以推導軌道和結果;互相印證。 這種科學方法,就是“襲?!?。 而干涉妄為,多余的信息,失真的信息,都不科學。 曹魏: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當專之。 心恬澹,無所愒。欲閉門坐自守,天與期氣。 - 三國曹操《氣出唱》 詩注:曹操曹植父子為游仙詩承前(屈原)啟后(李白)的大家。 《道德經(jīng) 烏鴉子翻譯》第五十三章 民好徑 使我介然有知(自從我稍微入門以后), 行于大道 唯施是畏(行于大道,就知道避免邪路)。 大道甚夷 而民好徑(大道很平坦,而多數(shù)人卻熱愛走捷徑)。 朝甚除 田甚蕪(朝廷很繁華,農(nóng)田很荒蕪), 倉甚虛(倉庫很空虛)。 服文彩 帶利劍(貴族身穿華服,腰佩利劍), 厭飲食 財貨有余(厭棄美食,財貨有余), 是謂盜夸 非道也(這就是大盜的夸耀, 不是道?。?。 注釋:民好徑,貧富懸殊。 就是第五十章提到的“人之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 以其生生之厚”。 楚辭: 彼堯、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紂之昌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 惟黨人之偷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 屈原《離騷》 詩注:老子《道德經(jīng)》通篇不點名。屈原卻點名注釋,堯舜(古賢君),桀紂(亡國君)。 《道德經(jīng) 烏鴉子翻譯》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 善建者不拔(善建筑的師傅,他的建筑難以拔起), 善抱者不脫(善摔跤的武士,他的熊抱難以松脫), 子孫以祭祀不輟 chuò(這樣的能人“善者“,子孫永遠祭祀不絕)。 修之于身 其德乃真(遵守道來修身, 他的德就會純真); 修之于家 其德乃余(遵守道來理家, 家庭的德就會有余); 修之于鄉(xiāng) 其德乃長(遵守道來處鄉(xiāng)鄰, 鄉(xiāng)的德就會長久); 修之于國 其德乃豐(遵守道來治國, 國家的德就會豐收); 修之于天下 其德乃普(遵守道來治天下, 天下的德就會普遍)。 故以身觀身(所以從一個人可以觀察一個人), 以家觀家(以一個家庭可以觀察一個家庭), 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一個鄉(xiāng)可以觀察一個鄉(xiāng)), 以國觀國(以一個國家觀察一個國家), 以天下觀天下(以天下可以觀察天下的)。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我怎樣知道天下都如此呢)? 以此(就是以此推斷的): 注釋: ”善建者不拔“就是第五十章提到的 1/10 “善攝生者“。 即使置于死地,也能后生?!耙陨碛^身,以家觀家,以鄉(xiāng)觀鄉(xiāng),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 還有一個重要的內(nèi)涵。 就是不同范圍的信息,不是可以隨便以小窺大的。 雖然復雜性不同的系統(tǒng),遵循共同的基本規(guī)則;但是畢竟實際運作會用不同,所以不宜貿(mào)然推廣; 所以“以身觀天下”的方法,除非反復驗證,不可取。 唐詩: 黃塵清水三山下,更變千年如走馬。 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 李賀《夢天》 詩注:這首詩頗有太空大局觀。 |
|
來自: hnhksyf > 《《道德經(jīng)》相關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