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丸 【來源】《醫(yī)學心悟》卷三。 【組成】白術(shù)(陳土炒)120克 扁豆(炒)90克 茯苓45克 枳實(面炒)60克 陳皮90克 神曲(炒黑) 麥芽(炒) 山楂(炒) 香附(姜汁炒)各60克 砂仁45克 半夏(姜汁炒)30克 丹參(酒蒸)60克 五谷蟲(酒拌,炒焦黃色)90克 【用法】荷葉1葉,煎水迭為丸。每日上午、下午開水送服6克。 【主治】鼓脹,痞積。 【加減】若寒氣盛,加干姜、吳萸、肉桂;若濕熱盛,加黃連、連翹;若大便閉結(jié),先用三黃枳術(shù)丸下之,隨用本方漸磨之;若兼瘀血,加厚樸、赤芍;若脾氣虛弱,用六君子湯吞服此丸,或以補中益氣湯送下。 和中丸 【來源】《丹溪心法》卷二。 【組成】白術(shù)72克 厚樸60克 陳皮48克 半夏(泡)30克 檳榔15克 枳實15克 甘草12克 木香6克 【用法】上藥用生姜自然汁浸蒸餅為丸。每服30丸,溫水送下,空腹服。 【主治】下痢,泄瀉,氣滯濕阻者。 馬十三味和中丸 駿,男,漢族,1940年生,安徽六安人,安徽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首屆全國名中醫(yī),第二、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shù)經(jīng)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安徽省名中醫(yī)。他幼年習醫(yī),熟讀經(jīng)典,拜名師,勤臨證,從醫(yī)六十余載,學驗俱豐,在內(nèi)、婦、兒科疾病診治中駕輕就熟,尤擅長脾胃病的治療。學術(shù)主張“顧脾為先,辨證為要,調(diào)和致中”,從脾胃中焦辨治雜病,療效顯著。 組成:柴胡8克,枳殼10克,炒白芍12克,陳皮10克,川楝子6克,延胡索10克,酒黃芩12克,炒黃連6克,吳茱萸3克,砂仁6克,茯苓15克,姜半夏10克,甘草6克。 功效:疏肝理脾,降逆和胃,理氣止痛。 主治: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等,證屬肝郁氣滯、脾胃不和,見胃脘脹痛、口干口苦、噯氣、反酸、脈弦滑、舌淡紅、苔黃白膩等癥。 服法:水煎服,每日1劑,頭煎和二煎藥液相混,早晚分兩次服。亦可共碾為末,煉蜜為丸,重10克,日服2丸。 方解:十三味和中丸由四逆散、左金丸、金鈴子散和二陳湯加減而成。方中柴胡入肝膽經(jīng),可疏肝解郁;枳殼辛散苦降,長于行氣開胸、寬中除脹,與柴胡為伍,一升一降,加強舒暢氣機之功,又可升清降濁;白芍斂陰柔肝,養(yǎng)肝體助肝陰;肝郁日久易化火,致肝胃郁熱,黃連、黃芩可清肝火、瀉肝熱,使郁熱消而中焦和;吳茱萸可疏肝解郁、降逆止嘔,并可引諸藥入肝經(jīng);川楝子可疏泄肝氣以止痛;延胡索能活血通絡以止痛;甘草調(diào)和諸藥、緩急止痛。以上諸藥相合,可疏肝理氣、和胃止痛。加用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降逆止嘔的陳皮、半夏和健脾利濕、溫中行氣之茯苓、砂仁,以絕氣郁日久而使津液運行不暢所致的“痰濕”。 加減:若兼有呃逆,胃氣上逆者可加入旋復花、代赭石、丁香等;兼有反酸重者可加入烏賊骨、煅瓦楞子、浙貝母等;兼有納呆、乏力等脾氣不足者可加入黃芪、黨參、白術(shù)等;兼有口干喜飲,饑而少食,胃陰不足者可加入石斛、玉竹、麥冬、百合等;兼有體倦,大便黏滯不爽,濕熱阻滯者可加入薏仁米、藿香、佩蘭、白蔻仁等;氣滯血瘀,胃脘疼痛較重者可加入五靈脂、香附、丹參、烏藥等。 (馬駿名老中醫(yī)工作室 李永帥 整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