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鷂又名南通板鷂,是江蘇南通漢族傳統(tǒng)手工藝品,屬于南派風箏的一種。以其形同門板而得名,以巨大、彩畫、布滿哨子、音色宏亮而成特色。大六角風箏最常見,數(shù)個小六角風箏并聯(lián)在一起,可以變出“七星串聯(lián)”、“十九星串聯(lián)”等樣式。彩畫多用紅、黃、黑色,與藍天白云形成對比。板鷂 上布滿數(shù)百個大小不一的哨子,最大的哨子稱“嗡聲”,用大葫蘆做成,形同大木桶,發(fā)音如大提琴;小哨子用栗殼、百果殼等做成,發(fā)聲尖亮 。 哨口板鷂可融雕、扎、書、畫、繡等多種工藝于一體,工藝精湛,不僅是極有觀賞與收藏價值的漢族手工藝術珍品,而且在放飛中穩(wěn)定、優(yōu)美,更有各種音調的哨口和諧而有節(jié)奏的震空齊鳴,好似聲色俱佳的空中麗人,以其無窮魅力伴隨放飛者在天地之間,享受人們與大自然相輔相成的萬千妙趣。 古人在紙鷂上以竹絲為弦,風吹有聲,如箏鳴響,故取名風箏。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在風箏世界中,形聲兼?zhèn)涞哪贤ㄉ诳诎妃_是難得的名副其實的藝術瑰寶。她的雕、扎、繪、制,凝聚了這塊江海平原上歷代風箏愛好者的聰明才智,積累了他們一千多年來的心血和在天地之間借助自然風力取得的實踐知識。 2006年5月20日,南通板鷂風箏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